
英国暴乱卷土重来?!三名女子被害引爆抗议,多名警察遭袭击受伤...

五年前,英国埃塞克斯郡边缘的一个小镇突然成了新闻镜头里的常客,而主角竟是一家原本毫不起眼的老旅馆。贝尔酒店,曾经不过是79间房的陈旧建筑,却因为一波“新住户”的到来,悄然成了当地的风暴中心。
将近100名寻求庇护者搬了进来——据说都是来自非洲、亚洲以及中东的男性。正值新冠疫情爆发,英国全面封锁,非法入境的浪潮却丝毫未减。陌生面孔的大量涌入,很快搅动了小镇积压多年的敏感神经。
而就在最近,一连串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更是让潜藏的紧张情绪彻底炸了锅。
1
一家庇护寻求者酒店成为暴力抗议活动的中心
上周日晚上,在英国埃塞克斯郡埃平镇的一家老旅馆外,紧张气氛一触即发。抗议者和反抗议者对峙成排,空气仿佛都被怒火点燃,冲突中,两名在酒店担任安保的工作人员受伤流血,警方称,有八名警员遭到袭击。
引爆这一系列混乱的导火索,是一起令人震惊的案件:一位刚抵达英国仅八天的移民住客,被指控在短短两天内实施了三起性侵,其中一起竟然涉及一名在校女学生。警方称受害者包括两名少女和一位成年女性,案发地为一条车水马龙的街道。
被指控的男子名叫哈杜什·格伯斯拉西·克巴图,38岁,来自埃塞俄比亚。目前他面临三项性侵犯指控、一项针对未成年人的性犯罪指控及一项骚扰指控。克巴图坚决否认所有指控,目前已被还押候审。
事情可以追溯到2020年,当时疫情肆虐,英国内政部为了应对非法入境人数飙升,临时租用了全国多达4000间酒店客房,包括这家贝尔酒店。这些房间原本是为了短期隔离与庇护申请人过渡所设,但现实远比文件上的安排复杂。
尽管内政部一再强调“这对当地社区不会造成任何负面影响”,但不满情绪仍然在居民之间蔓延。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右翼组织趁虚而入,试图将社会矛盾引向种族与移民议题。
早在2020年,一位地方议员就在油管上发布了一段视频,声称贝尔酒店成为“移民牟取福利”的跳板,指责移民抢占了当地资源、造成商店盗窃案件激增,令社区陷入不安。
议会对此也并非坐视不理。当地发布了一份“谣言终结者”传单,澄清社交媒体上有关“移民导致犯罪率上升”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然而,现实和数据终归无法完全压制情绪。居民认为,自移民入住以来,确实感受到治安有所下降,特别是街头骚扰事件引发女性群体的不安。
直到2023年初,内政部终于宣布将终止贝尔酒店作为庇护所的合同,计划在2024年4月底前将住客迁移至其他地方。然而政策朝令夕改,2024年夏季,伴随着新一届政府上台,旧决定被推翻,移民又重新入住这家争议不断的旅馆。
多年隐藏的风波终于在本周末彻底爆发。性侵指控一出,当地民众情绪激增。周日晚,抗议人群聚集在尔酒店外,现场气氛一度失控。人群中有人怒吼“滚回你的船上”,还有人高举“保护我们的孩子”的标语。
冲突中有人受伤,有窗户被砸,墙上甚至出现了带有敌意的涂鸦。
一位名叫亚当·布鲁克斯的当地酒吧老板目睹现场混乱。他说:“这不是纯粹的种族冲突,很多人是真心为孩子们的安全担忧。这里面有父母、祖父母,也有反对种族歧视的人站在一起。”
而身处风暴中心的移民们,也开始感到人身安全受威胁。35岁的伊斯梅尔·瓦尼表示,几天前他和朋友外出时,突然被几名男子拦截殴打。他回忆道:“他们骂我们滚回家,然后就动手了,我头上挨了一拳。”
目前贝尔酒店仍处于满员状态,住着大约100人。骚乱发生后,警方已派遣大批警力维持秩序,酒店窗户上贴着“回家”、“滚出去”等涂鸦的照片也在网络上疯传,木板匆忙搭建起来遮挡破损窗户。
这家老牌酒店拥有百年历史,甚至传说塞缪尔·佩皮斯曾在此歇脚。但如今,它已不再是旅人落脚的驿站,而成了分歧交汇的焦点。
2
斯塔默执政一年来,难民政策是转变还是延续?
毫无疑问,现任首相斯塔默爵士接过的是一份棘手的政治遗产——一套结构混乱、执行乏力的移民政策。
前任保守党政府主导的卢旺达遣返计划意在通过“远距离处理”庇护申请者,来解决非法移民问题。根据该政策,未获得庇护资格的人将被送往东非国家卢旺达等待审批。然而,这一方案因法律与执行障碍而寸步难行。
自2018年以来,已有超过16万人跨越英吉利海峡抵达英国,这一数字相当于伦敦O2体育馆的容纳人数的八倍,足以反映问题的严重性。
面对如此局势,斯塔默领导下的工党政府必须提出新的应对策略。
工党在其官方网站上指出,小型船只危机的根源之一是犯罪走私团伙的活跃,这些非法网络不仅扰乱边境安全,还导致大量移民在旅途中伤亡。为此,斯塔默在公开表态中强调打击走私行为的决心,并表示对走私者“绝不手软”。
行动方面,工党政府已经取消了卢旺达遣返计划,并终止了“比比斯德哥尔摩”号船只作为庇护安置设施的使用。
与此同时,为加强源头治理,英国在法国北部地区增加部署警力,并成立侦查中心。
废弃卢旺达方案后,工党也在寻求境外处理庇护申请的替代方案。今年5月,斯塔默访问阿尔巴尼亚,试图与该国达成协议,设立遣返中心,用以处理那些未获庇护资格者的案件。按照构想,这些人将在阿尔巴尼亚境内接受审核,而不是直接进入英国。
当然,这引发了不少人的质疑。保守党方面则迅速抓住这一点进行反击,认为新政府只是换了说法,却未改变实质。
改革英国党则持更激进立场。奈杰尔·法拉奇承诺冻结所有“非必要移民”,将小船“原船送回法国”,甚至提议在英国海外领土设立离岸庇护中心。
可以看出,无论执政与否,各党派在处理移民议题上都面临巨大张力:一方面是国内日益高涨的控制边境舆论压力,另一方面是国际法规与人道责任的双重制约。
就在几天前,英国首相宣布与来访的法国总统马克龙达成一项全新试点协议。根据这项被称为“一进一出”的安排,凡乘小船抵达英国、且无法证明与英国有家庭关系的移民,将被送回法国。作为交换,英国则接收等量在法国境内、拥有真实家庭联系的寻求庇护者。
看得出来,斯塔默政府在移民问题上的首年表现确实带来了某种“重设”。它表明至少有一部分执政者意识到,将人、法律与国家安全放在同一个谈判桌上,是制定未来政策不可绕开的前提。
3
讨论多元化的界限才是重点
移民问题这几年成了全球“年度大难题”,谁也躲不过。哪怕是美国,大家都在拼命想办法。
说起英国的多元文化,最典型的就是伦敦这座“大熔炉”。从早年的加勒比移民,到后来的南亚社区、东欧劳工,再到如今在地铁里能听到七八种语言的日常,这座城市可以说是世界“拼盘”的活体版本。
你可以在一条街上喝到正宗土耳其咖啡,吃到泰国船面,隔壁再来一碗中餐馆热腾腾的云吞面,顺手还能预约个印度阿姨给你做个眉毛修整——这城市,能不精彩吗?
不仅是文化层面,移民们在医疗、教育、科技等领域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最近的民调也印证了这一点:大约59%的英国人认为移民对经济“很有帮助”,还有58%的人觉得他们“让生活更有味道”。
当然,今天大家聊多元文化时显得挺自信,其实过去这条路并不平坦。回头看看1958年的诺丁山骚乱,当时有差不多四分之三的英国人不赞成“异族恋”。但如今呢?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了11%。
此外,调查显示英国社会对“谁才算是英国人”的看法也在变。现在,越来越少的人觉得“你必须出生在这里”才算正统。对许多人来说,只要你遵守规则、愿意贡献,那你就有资格被当作“自己人”。
还记得去年的骚乱,最终也是以peace的方式收场了——全英各地,不仅很多地方都没按约定闹事,相反是反对抗议、支持移民的人涌上街头,高喊“爱与和平”:
但是去年和最近发生的骚乱,也揭示了矛盾的存在。关键问题在于,英国现在得面对一个更深层的课题:多元社会的底线在哪里?
包容可以有,但资源分配得公平。哪些人是可以接受的移民,哪些人是不能接受的,不能接受的又要怎么处理?
现实是,英国早已不可逆转地变成一个多元社会,那些希望“回到过去”的幻想,恐怕只会让人迷路。
如何保护民众的安全,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如何真正挖掘并运用多元文化所带来的隐藏优势——这些,正是英国政府未来应该考虑的。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