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全乱了!美国多所大学大裁员,多个专业停招、岗位被砍,中国留学生何去何从?
北美留学生观察 08-06 12:13
过去几个月,一股裁员寒潮正在席卷美国大学。
根据多家媒体统计,从东西海岸的精英私校,到资源紧张的州立大学,再到依靠研究拨款运行的学院中心,都不同程度开始“砍岗位”“停招生”“裁教师”。有的项目直接被取消,有的专业录取人数骤减,有的教职工收到邮件通知后当场解聘。
而随着签证政策进一步收紧,这场危机,正渐渐波及更多国际学生,尤其是中国留学生。

2025年夏天,一系列美国高校“裁员”“关停专业”“冻结招聘”的新闻接连传出。
从加州大学系统到纽约州立大学,从研究型名校到地方公立学院,没有任何一个类型能独善其身。

图源:网络
根据《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Inside Higher Ed》等教育媒体不完全统计,自2024年底至2025年7月,全美已有超过70所大学启动正式裁员流程,裁员总人数估计已超5000人,涉及教师、科研人员、管理岗位和行政支持人员。
其中部分高校的情况如下:
西弗吉尼亚大学(WVU):自2023年起启动结构性裁撤,至2024年已关闭28个本科和10个研究生项目,裁撤人文学科、语言学等专业。2025年继续削减支出,执行新一轮裁员计划。
纽约州立大学弗雷多尼亚分校:2025年5月宣布裁撤25个专业,包括音乐、哲学、法语等,并减少教职岗位近20%。
北卡罗来纳大学格林斯伯勒分校:一次性终止20个课程项目,涉及艺术、人文、语言类课程,引发校内抗议。
芝加哥艺术学院(SAIC):2025年春宣布裁员约12%的教职员工,集中在人文社科课程与行政岗位。
加州大学系统(UC):因联邦科研经费冻结,多所分校裁撤博士后与研究助理岗位,UCSD、UCLA均报告实验室停摆与合同终止案例。
佛蒙特大学:2024年底宣布合并学院、削减行政经费15%、未来三年不再续签部分非终身合同教师。
从名单可以看出,受冲击最大的领域集中在人文学科、小语种、表演艺术及教育学等传统非STEM类学科。一些学校开始强调“聚焦高回报学科”“优化产出结构”,用预算逻辑重新定义“学科价值”。

图源:网络

裁员潮的根源并非简单的“招生下滑”或“管理不善”,而是从政策层面引发的系统性收缩。
联邦科研经费大面积冻结
自2025年初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以来,以“反犹主义调查”为名冻结高校科研拨款的情况不断发生。截至7月,已知被调查或被冻结经费的高校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UCLA、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杜克大学等。
其中,UCLA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被迫停运,三名博士后提前离职;哥伦比亚大学被曝约2亿美元项目中止,涉及多个医学研究领域。

图源:网络
教育部内部裁员与补贴削减
2025年5月,美国教育部启动自身裁员计划,预计削减15%的岗位,并合并多个下属机构。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提出:
将高校捐赠基金收益税从1.4%提高至最高21%;
拟取消Grad PLUS研究生贷款;
削减佩尔奖学金补贴范围;
对高校资助透明度、招生“多元化指标”实施严格限制。
这些变化让高校在资金、招生、政策三重压力下纷纷“调头”自保。

图源:网络

在这场教育系统的“自我瘦身”中,最受伤的,往往是跨境而来的留学生。
1. 项目取消、导师离职,学业路径被打断
裁员潮带来的第一个直接影响,是硕博项目的不稳定。
一些中国学生收到录取offer后,被通知“项目暂停招生”“奖学金取消”“导师因经费冻结将不再指导新生”。个别专业如东亚研究、社会工作、比较文学甚至直接“消失”,学生被迫转专业或放弃入学。
一位获得某Top50大学公共政策硕士录取的中国学生表示,收到通知时“奖学金只剩一半”,同时有三门核心课程被砍,“等于拿到的是个被削减版的学位”。
2. OPT与H1B路径受限
裁员对校内岗位和科研岗位的压缩,也波及到国际学生的实习与就业路径:
校内RA/TA职位减少,影响F1维持条件;
STEM领域OPT岗位减少,实习时长与转正机会下降;
用人单位在不确定形势下更谨慎雇佣持H1B签证的员工。
3. 签证本身也在收紧
不仅如此,近期美国国务院正试点“签证保证金制度”,对来自高风险国家的签证申请人征收最高1.5万美元押金。尽管中国不在首批试点国家之列,但政策趋紧已引发担忧。
此外,来自“敏感专业”的理工科申请者仍面临“行政审查延迟”“签证被撤销”等问题。据留学机构托普仕发布的数据,2025年春已有数百起因“签证变动”而取消赴美计划的案例。

图源:网络

过去十年,留学生是美国高校财政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全额自费、不依赖补贴、不参与本地政治,既能填补预算空缺,也能提升国际排名。
但这场从上至下的“收缩潮”证明,连美国大学自身也不再是安全、稳定的选择项。当教育系统被当作政治工具,当经费成为政治博弈的筹码,任何学生、任何专业都不再有“免疫身份”。
对中国家庭来说,过去熟悉的留学路径已经悄然生变:
不是所有项目都值得投钱;
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如期毕业;
不是所有身份都能顺利留下。
当“美国大学”不再等于“教育避风港”,真正需要做的,不只是“准备申请材料”,而是重新理解——留学,其实是一场结构性博弈。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