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人在澳洲得甲沟炎, 医生诊断要切脚趾! 吓得跑回国, 洗脚店就治好了

//前言//
在澳洲得了甲沟炎要切脚趾?!澳洲医疗现状引发华人集体吐槽,生病只能自救!
#01:
澳洲医疗引争议,
甲沟炎要切脚趾!
近年来,随着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放宽,越来越多的华人选择赴澳留学或定居。
然而,在这个以高福利著称的发达国家,医疗系统却频频成为华人社群热议的焦点。从普通的甲沟炎到疑似癌症的肿块,一系列“离谱”的就医经历正在华人圈中引发广泛讨论。
在众多引发热议的案例中,一则关于“甲沟炎要切脚趾”的帖子最具代表性。
发帖人称,同学哥哥在澳大利亚患上甲沟炎,当地医生竟建议切除大脚趾,最终患者选择紧急回国,在普通修脚店就治好了病症。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矫健的年糕
这一案例立即引发众多在澳华人的共鸣,类似的“小病大治”经历不断被曝出。
一位网友回忆:“八年前在澳洲被虫子咬了,非常痒,痒到不能睡。去了诊所寻求帮助,医生给了我一针镇静剂叫我睡了十七个小时”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患者询问为何总是被虫咬时,医生竟回答:“我们只能给换血了,因为它们能闻见你的血液。”
图片来源:news.com.au
然而,与这种“过度治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面对真正严重的病症时,澳洲医疗系统又显得过于“轻描淡写”。
一位澳洲网友痛诉:“我四年来有摸到胸部有肿块,验血、超声波、mammogram每年都做。肿块越来越大。医生一直说没问题,最后变成癌症,我怎么如此相信澳洲医生”
而另一位疑似被蜘蛛咬伤的患者,在经历一系列检查后,也只是让回家观察,只是表示如果观察还不好的话,就只能“cut your skin”。
还有一位遛狗摔伤的患者表示,当时去了emergency缝针, 缝针后没给消炎药 也没涂的药,让3天后再来拆线。
结果三天后果然伤口感染,医生却表示伤口感染了,只能重新缝线清理伤口,如果严重感染,甚至要锯掉腿。
这种两极分化的医疗现象,让许多华人患者感到无所适从。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医疗困境不仅限于人类患者,甚至延伸到了宠物医疗领域。
一位猫主人分享道:“有一次有点尿闭,医生说是心里不痛快,当着我面几分钟去了十次厕所但是尿不出来,吓得我赶快带他去急诊。医生说他应该是心里不痛快,给开了能让他开心的药。结果回来吃了差不多半昏迷了一天,桌子都跳不上去了,仰面栽倒”
而线下面对面就医尚如此,线上远程问诊情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近日,一位在澳华人就表示,自己早上起来彻底失声,怀疑是染上了新毒株,因为记得之前healthpac有感冒症状都不能看病,于是只能花了50澳元进行视频咨询。
结果在这位华人用气声描述了两分钟后,医生仅用了三秒回答其“失声不需要吃药 喝柠檬水和润喉糖就可以了”,随后便结束了问诊。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selu9490
另一位自测flu influenza A,电话问诊的网友也有类似经历。
“GP跟我说你的症状超过48小时了,吃特效药意义不大。你在坚持两天,你症状也渐弱了,我给你开假条吧。我... 在空中凌乱 好难受呀”
图片来源:abc.net.au
这样的荒诞经历和治疗理念的差异,进一步加深了华人对澳洲医疗系统的质疑。导致许多华人患者发展出独特的依靠中国经验“自救”模式:
“我同学在澳洲的时候长智齿了,疼的她睡不着但也不敢去医院,因为身边一些同学的就医经历都太离谱,中国的同学们一般都是有啥毛病就忍到回国,她也硬生生忍到假期回国把牙拔了”
“我硬抗+自己治自己买药,毕竟早知道gp不管用”
不过当然,这一情况不仅存在于澳洲,此前就有一名新西兰华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看病的经历,直言新西兰的医疗糟糕,自己在新西兰生病之后差点被医院“嘎”腰子!
#02:
华人生病差点被噶腰子,
果断买机票飞回国治疗
2023年2月,新西兰华人Steven体检时发现肾脏良性肿瘤,当地医生建议开放式手术切除部分肾脏,并称微创手术不可行,甚至错误声称中国不具备相关技术。
尽管Steven多方咨询,新西兰公立和私立医院均坚持传统手术方案。
结果术后他出现自己出现严重并发症:持续尿血、腹腔积液及肾脏漏尿,三个月后被告知因手术止血不当导致肾脏坏死,需全肾切除。
Steven无法接受这一结果,且引流管堵塞时,医生竟建议“不疼就不用处理”,
因此Steven对新西兰医疗系统彻底失望,最终决定回国治疗。
2024年3月底回国后,中国医生迅速诊断并实施保肾方案,仅更换双J管便解决问题,无需摘肾。
约一个月后,Steven康复出院,返回新西兰。
图片来源:小红书@新西兰Steven有话说
而从Steven最后一篇关于治疗的帖子中也能看出,新西兰的医疗系统确实让他感到有些失望。
不过他也表示,没有完美的医疗,只有合适的医疗,如果真的生病了还是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理性选择。
但这些对澳洲或新西兰医疗吐槽的例子,都在“能约上医生”的基础上,不少华人吐槽,看不看的好确实是个问题,但在澳洲,看不看得上更是个问题!
#03:
澳洲医疗等待是常态,
看病实在太麻烦
各位华人朋友来澳洲后有没有不幸看过急诊。
曾有人吐槽过,在澳洲的急诊特色是这样的:急诊急诊,急了才诊,emergency,已没精神。to be a patient,you must be patient.
据说,澳洲医院急诊部门对患者的优先救治是这样的,遵循轻重缓急的原则。
第一位:生命可立即被危及、病症可立即恶化的患者。
第二位:生命接近受到危及的患者。
第三位:受到潜在生命威胁的患者
第四位:潜在的严重病患
第五位:低紧急症状
在等待就诊中,有可能临时有紧急患者被送来,就会被优先救治。所以就算看着排队等了半天快到你了,有人插队进来又是一等几小时。
Triage Nurse会将病患都记录在案,在一定时间内会到等待区域重新评估患者状况,看是否存在恶化症状,是否有必要将顺序提前。
也就是说,看急诊,被判定在蓝色级别的患者没有4小时是看不了医生的。但事实上,大家经历的等候时间远远不仅如此。
好多华人朋友吐槽,感冒发烧在急诊排队等到退烧了也没排到,坐着救护车流着血被送进来居然等了5个小时才有人管。
从预约GP到开单检查,从预约医院到等待报告…整个过程无比漫长,小病一等几个月基本上就是常态。
还有华人po出了一篇记录自己在澳洲看急诊的经历。
总结一下就是,因为心痛气促被GP转介到急诊,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和折腾后,这个急诊也没看出个什么结果。但当事人的总结居然还是“运气好、没有传说中那么恶劣”,不禁让旁人咋舌。
最后
由于中国和澳洲新西兰的医疗体系不同,在就诊流程、体验以及效果上的差别也很大,没有完美的医疗体系,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正确的。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