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贸易战进一步升级,各国或要被迫选边站

中国贸易战升级,其他各国难以观望。 (AP: Jeff Chiu)
上周,瑞士总统在华盛顿游说美国官员,试图化解特朗普总统威胁对瑞士商品征收31%关税的危机;而另一方面,瑞士外长则前往北京,表达瑞士希望加强与中国合作并升级自由贸易协定的意愿。
美联社报道,随着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将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推向抗衡,原本与美国关系密切的盟友和伙伴纷纷向中国靠拢,以谋求新的平衡。这种局势也标志着特朗普推翻了过去十多年(包括他自己第一任期内)美国外交政策中试图联合世界各国共同对抗中国的做法,并可能在未来的美中对话中,让北京掌握更多筹码。
如今,特朗普称各国要么“跪舔”美国、按照美方条件谈判贸易协议,否则就要面临高额关税,而北京则加紧同远近各国接触,自我定位为稳定力量和可靠的贸易伙伴,以缓冲特朗普关税带来的冲击,并在美国之外构建更牢固的贸易联系。
“美国和中国正陷入一场激烈的全球主导权争夺战,”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在4月16日的一次演讲中表示,“两国都声称不希望迫使其他国家选边站,但实际上,双方都在努力将其他国家拉入各自的势力范围。”
特朗普在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后,暂停了对大多数美国盟友征收的高额关税,为期90天。但他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却提高至145%,引发北京强烈反弹,并誓言“奉陪到底”。美国企业则警告称,这将导致物价上涨,特朗普可能面临更高的通货膨胀和商店货架空空如也的双重打击。
关税的力度已对美国进口造成重大影响,据追踪航运的Port Optimizer数据显示,过去两周驶往洛杉矶港的集装箱数量下降了近36%。这也促使美中双方都加紧争取其他合作伙伴的支持。
虽然特朗普政府官员暗示,总统可以自行决定放松对华关税,但目前没有迹象表明特朗普有意降低关税。毕竟,这样做可能意味着他的保护主义政策正在损害美国经济。
“他们显然想达成协议,”特朗普周日对记者表示,并称美国已经突然终止对中国货品已经成隐的习惯。“现在他们不和我们做生意了。”
白宫将谈判框定为特朗普与中国最高领导人之间的对话,但双方都不愿在没有任何让步的情况下率先伸出橄榄枝。两国甚至连是否正在进行谈判都存在公开分歧。
本月早些时候,中国最高领导人开启今年首次外访,访问了越南、马来西亚和柬埔寨,达成了加强经贸关系的共识。在面临美国46%关税的越南,北京和河内同意加强产业链与供应链合作;在马来西亚和柬埔寨,中国最高领导人也取得了类似的成果。柬埔寨正面临美国49%的关税,马来西亚则为24%。
至于日本,尽管中日两国历史上积怨甚深,但据日本《共同社》报道,中国政府也向东京伸出橄榄枝,呼吁协调应对。
中国不仅在拉拢盟友,也在施压。据韩国媒体报道,中国已要求韩国企业不得向美国国防公司供应含有中国稀土矿物的产品,否则将面临制裁。
本月早些时候,北京警告称,各国不得以损害中国利益为代价与美国达成协议,否则将采取“坚决且对等的反制措施”。
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哈尔·布兰兹(Hal Brands)指出,中国将“利用特朗普咄咄逼人的行事风格,在美国盟友和全球南方国家中寻求突破”。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已经开始获益。
香港大学政治学教授李成说:“人们对美国,特别是对特朗普失去了信心,甚至是不再信任,而不是对中国失去信任......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在地缘政治格局中获得了优势。”
两难抉择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美国则是全球最大的进口国。202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创下43.85万亿元人民币(约9.35万亿澳元)的纪录,是欧盟、日本、韩国及东盟十国等大多数经济体的最大贸易伙伴。
美国则是中国出口商品的最大目的地,但中国仅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排在墨西哥和加拿大之后。美国2024年的贸易总额为5.4万亿美元,贸易逆差高达创纪录的1.2万亿美元。东盟国家与美国的贸易额为4770亿美元,其中对美出口3520亿美元。但东盟与中国的贸易规模更大。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绿色伯格地缘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马修·古德曼(Matthew Goodman)指出,夹在美中之间的国家陷入了“几乎不可能的局面”,因为它们既需要依赖中国这个主要投入品和进口来源国,也离不开美国这个巨大消费市场。
“他们无法二选一,因为两边都需要。”古德曼说。
据《南华早报》报道,中国正准备解除对欧盟的部分制裁,以恢复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中国官媒也呼吁欧洲领导人与中国携手维护多边主义。
在北京,中国最高领导人也在频繁接待外国领导人。上周四,他告诉肯尼亚总统,中国市场始终向高质量肯尼亚产品敞开大门,并鼓励更多有实力的中企赴肯投资。上周三,他与阿塞拜疆总统会面,批评贸易战侵犯了所有国家的权利和利益。
4月25日,中国最高领导人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据官媒新华社报道,会议虽然基调积极,但也承认“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并要求“充分做好最坏情况准备”。
分析人士指出,该会议主要讨论了在出口放缓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增长的应对措施。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王义桅表示,经历了特朗普第一任期之后,中国已经为新一轮关税战做好了准备。
他说:“中国已经做好了最坏打算......不再生活在全球化的幻想之中。”
该智库副主席高志凯则表示,北京已经为与美国“脱钩”做好准备。
“最终的结果将是全面中断——美国不再向中国出口商品,中国也不再向美国出口商品。”他说。
尽管这将给中国经济带来高昂代价,但中国依然能挺过去,高志凯表示。
“像中国这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还见识过什么样的人?无论是侵略者、强盗还是野蛮人,”高志凯说,“最终,他们都会离开,都会消失,都会被击败。”
中国下定决心与美国脱钩断链?
中国领导人正在淡化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可能带来的影响,表示有能力保护就业岗位,并限制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关税所造成的损害。
周一,来自多个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承诺将通过支持企业和失业人员、放宽贷款条件以及其他政策,来应对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高达145%关税的冲击,旨在提振市场信心。
这一表态是在上周中国权力核心的政治局会议之后作出的。
“目前中国决策者处于高度警戒状态,”牛津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卢姿蕙(Louise Loo)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她表示,这些政策内容与此前的表态类似。
白宫与中国最高领导人之间是否有任何交流,目前尚不明确。
特朗普上周表示,他正在积极与中国政府就关税问题进行谈判——而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则表示,双方尚未开始正式谈判。
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郭嘉昆昨天(4月28日)在例行记者会上透露:“近期两国元首没有通话......中美双方并没有就关税问题进行磋商或谈判。”
“如果美方真的想通过对话谈判解决问题,就应该停止威胁讹诈,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同中方对话。”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赵辰昕表示:“他们凭空做牌、霸凌霸道、出尔反尔,让大家越来越看清一个本质,那就是,所谓“对等关税”,严重违背历史潮流和经济规律,严重冲击国际贸易规则和秩序,严重损害世界各国的正当合法权益。”
世界上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战有可能引发美国经济衰退,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连锁反应。中国自身也在努力重振经济,以应对疫情带来的失业和其他冲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部分投资机构已经下调了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大约为4%。数以百万计依赖出口的就业岗位面临风险。
尽管如此,中国官员表示,他们仍然相信中国经济有动力在今年实现大约5%的增长目标,与2024年持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俞家栋在北京对记者表示,经过全面客观的分析,中国“就业政策工具箱充足”。
俞家栋说,政府将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帮助企业稳岗,同时鼓励失业人员创业。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中国也可以在没有美国能源进口的情况下维持供应。
赵辰昕说:“企业减少甚至停止从美国进口能源,对我国能源供应没有影响。”
中国已经在逐步减少自美国进口的谷物及其他农产品。赵辰昕指出,停止购买不会影响国内粮食供应。大部分谷物进口用于牲畜饲料,而国际市场有充足的库存,可以弥补减少从美国进口的玉米、高粱、大豆和油料作物所带来的缺口。
赵辰昕指出,中国还可以通过多种政策扩大内需,包括以旧换新补贴政策,鼓励更换老旧汽车、家电和工厂设备。他预测,设备更新换代每年将释放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07万亿澳元)的市场需求。
他说:“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可以拉动数万亿的投资需求。我国扩大内需有着非常现实的潜力和空间。”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