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跑半马,为何“下盘不稳”?

19日在北京亦庄上演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获得全球关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20多台机器人与上万名人类选手同跑,展示了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方面的进步。这是全球首个相关类型赛事,最终名为“天工Ultra”的机器人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从实验室到完全开放且复杂多变的街头,人形机器人在这场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比赛中面临着巨大考验,有些机器人经历数次跌倒又再度爬起,有的机器人遗憾退出或无法按时完赛……这场比赛究竟有哪些技术看点?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机器人的表现?机器人完成半马,又意味着什么?《环球时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和调查。
参赛的海派兄弟队机器人选手
《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人形机器人之间的表现参差不齐,虽然部分“选手”步伐稳健,但有些机器人在出发时就出现失控、偏离跑道的问题,最终也没能跑完全程。对于大多数“选手”来说,冲向终点的道路充满了波折,不断跌倒又爬起来,成为了“常态”。机器人为什么会摔倒,这是正常现象吗?
“机器人在跑步过程中摔倒是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阶段中的常见现象,主要反映出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刘少山介绍说,主要原因包括动态平衡模型不够精准,导致在单腿支撑换步时对重心预测存在误差;地面环境突变(如凹凸不平或坡度变化)未能及时感知并调整步伐;以及控制系统存在延迟或算法鲁棒性不足,造成执行响应滞后。刘少山说,尽管机器人摔倒在当前阶段可以被视为“正常”,但未来需要通过持续优化硬件以及算法系统来迭代优化。
赛迪智库未来产业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钟新龙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类选手跑马拉松“重在参与”,其实对人形机器人来说也是一样,“参与此类长距离比赛,本身就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在基础运动能力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当前领先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展现出日益增强的双足行走稳定性、一定的动态平衡调节能力以及在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环境中执行任务的潜力。“机器人能完成哪怕是一部分的半程马拉松赛程,都将证明其在机械结构设计、运动控制算法、能源系统管理等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性能优势和技术进步的体现。”
获得冠军的“天工Ultra”机器人
钟新龙进一步说,如果以半程马拉松这样严苛的标准来衡量,当前人形机器人存在的短板也凸显出来。首先,能源效率与续航能力是最大的瓶颈,难以支撑人形机器人进行如此长时间、长距离的连续高强度运动,中途可能需要多次充电或更换电池。其次,运动速度和效率普遍偏低。当前人形机器人的行走或奔跑速度远不及人类,完成半程马拉松可能需要极长的时间。再者,动态稳定性与环境适应性仍面临巨大挑战。最后,长时间运行对机器人的结构强度、关节驱动器耐久性以及感知与决策系统的稳定性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刘少山说,这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不仅是一场展示,更是推动行业标准化与系统性优化的重要起点。通过长时间、多地形的真实场景运行,赛事有效暴露了当前机器人在动态平衡、能耗管理、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技术短板,为行业提供了清晰的优化方向。与此同时,赛事本身也为人形机器人能力的评估体系奠定了基础,促使算法标准、接口规范和仿真系统逐步统一,推动研发朝着更加工程化和可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