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澳洲 >

澳洲诈骗“新剧本”层出不穷,中领馆提醒→

收藏

澳洲诈骗“新剧本”层出不穷,中领馆提醒→

中国侨网 中国侨网 07-17 12:28

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当地出现针对华人家庭的新骗局,线上线下渠道“全覆盖”,让人防不胜防。中国驻珀斯总领事馆也在日前发布诈骗团伙“新剧本”提醒,帮助大家识别“新陷阱”。小侨梳理如下,转发提醒!


人在家中坐,诈骗屋顶上来


澳大利亚近期出现一种“屋顶诈骗”,诈骗分子会身穿技工服装敲门,假装是帮助隔壁邻居修理屋顶的工人,声称在修理过程中发现受害者家中房顶也有破损,并出示照片,询问是否需要帮助维修。


如受害者信以为真同意维修,就会被收取高额维修费,诈骗分子拿到钱款后,并不提供任何收据或发票就离开,事后消失无踪。


报道称,布里斯班警方此前就针对这类诈骗犯罪发出过通报,称此类诈骗多针对老年居民,以“街道检查”或“邻居推荐”为名,声称提供屋顶维修、清洁等服务,并收取高额费用。


小侨提醒:应对此类“主动上门”的服务,需提高警惕。如确需相关服务,应先核验公司资质,要求对方提供书面报价、明确工作范围并签订正式协议。


看似“祈福”,实则“诈骗团伙”


悉尼地区近日频发针对华人老年女性的“祈福骗局”。有报道称,此类骗局在当地出现已有近两年时间。警方调查显示,至今已经有超过80起类似诈骗,警方判断诈骗分子人员众多,且有组织有预谋。


报道称,诈骗分子针对华人老年女性群体的文化恐惧心理,在接近受害者后,称其及家人正面临厄运威胁,只有通过用财富“祈福”才能避免厄运。


而所谓“祈福”仪式,其实是诈骗分子的障眼法。诈骗分子会要求受害者将家中积蓄和贵重物品装进一个指定的袋子中,并存放一段时间,期间不要打开袋子。随后趁受害者不备,将装有贵重物品的袋子调包,完成诈骗。


警方表示,该骗局看似简单,实则由团伙作案,不同诈骗分子扮演不同角色,为受害者精心密织了一张难以逃脱的“网”,利用老人对家人的关心和对恶性事件的恐惧,达成自己不法的目的。


小侨提醒:及时提醒家中老年人,切勿轻信他人“恐吓”,如遭遇类似情况,切勿提供任何个人信息或钱财物品,并及时向警方报案。


总领馆接报,诈骗“剧本库”更新


中国驻珀斯总领事馆日前发布提醒,称近期接连收到数起关于电信诈骗的求助,诈骗团伙编造的“新剧本”层出不穷↓↓↓


案例一:某留学生收到自称澳大利亚联邦内政部的寄递信件,告知其被有关部门抽检,要求其在规定时限内提供护照、签证信息以及存款证明,以便证明有财力支付毕业前求学与生活必需开支,否则将面临留学签证中止、申请其他签证和进一步深造受阻等后果。


该诈骗手段的特点主要在于伪造政府信件包装“权威”。被要求提供存款证明看似不会将财产置于风险之中,实际上是对方判断诈骗目标财力的过程,是决定将行骗行为付诸实践前的试探。保持高度警惕始终是海外中国公民保护财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案例二:当事人求助总领馆,称接到中国内地某公安机关的电话,被告知其数年前被骗的钱款已追回,对方将通过总领馆渠道寄送支票等文件请其签收,然而在当事人把电话交给总领馆领事官员接听时,电话另一端立刻更名改姓,对追回钱款事三缄其口。


该诈骗手段的特点主要在于诈骗团伙利用受骗者期待经济损失得到弥补和正义得到伸张的心理实施定向二次诈骗。受害人极易被量身打造的“剧本”诱惑,不知不觉间再次入局,遭受更大财产损失。


近来,西澳州各高校陆续开学,中国驻珀斯总领事馆再次提醒领区中国公民和留学生,务必针对各类诈骗手段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 中澳警务及司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处理案件,更不会索要银行账户信息或要求转账。如接到可疑电话或邮件,请务必主动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情况。

  • 无论对方如何编造“权威”背景,请勿轻信,更不要泄露本人或亲友护照号码、银行账户、地址或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

  • 如遇到可疑情况,务必冷静应对,多与家人、亲友或驻珀斯总领馆工作人员沟通。

  • 如不慎上当受骗,请第一时间向澳警方报案。如诈骗分子接收转账汇款的银行账户在中国境内,可同时向本人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报案。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