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淘宝闪购独揽60%市场增量:大消费正在重构"人货场"新生态

中国消费,再一次创造奇迹。
7月7日,淘宝闪购和饿了么联合宣布,淘宝闪购日订单数已经超过8000万。不久前美团也宣布,日订单数超过1.2亿单。这意味着,以外卖和闪购为代表的中国大消费市场,日均总单量已经站上2亿单关口。而就在今年4月前,中国外卖市场主要是美团和饿了么两位玩家,订单数分别在8000万和2000万单左右。
也就是说,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大消费全市场总单量新增了1亿单,翻了整整一倍。
自今年5月上线至今以来,淘宝闪购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受到消费者和商家追捧,其订单增速远远超过其他平台。按订单量计算:大消费全市场日均订单新增1亿单,淘宝闪购新增6000万单,贡献了整个市场60%的增量。淘宝闪购,无疑成为开拓市场容量、做大消费蛋糕的头号增长极。
对淘宝闪购而言,这也是一次商业模式的底层创新:通过将线上线下能力全面打通,淘宝闪购创造了以前没有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场景,刺激了内生性消费需求;通过“500亿补贴”和平台资源投入,淘宝闪购增强了线下中小商家的积极性和服务能力,提高了服务消费市场的数量和质量。淘宝闪购独揽增量市场桂冠,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日订单数超8000万,淘宝闪购贡献大消费市场60%的增量
淘宝闪购的入场,给很多人带来了意外之喜。
国产自行车头部品牌“喜德盛”,很多门店这两天增加了不少新面孔。原来,自淘宝闪购上线以来,喜德盛快速入驻并开通“门店自提”服务。如今,消费者在喜德盛天猫旗舰店下单时,可以选择就近门店自提——消费者不仅拿到了线上优惠价格,还可以现场感受产品,享受专业的安装和售后服务。这种体验是以前从来没有的。
喜德盛也对这种新的交易方式津津乐道。以前线下和线上交易是两码事:线下体验好,但流量比不过线上,要做增量难度不小;线上流量大,但受时空限制,消费者无法直观感受商品,喜德盛也难以充分发挥售前售后优势,甚至要面临退货率高的烦恼。如今淘宝闪购的加入,大大弥合了线下和线上的“鸿沟”,做到了优势互补。
新的交易模式带来了意外之喜。上线淘宝闪购第四天,喜德盛日销售额就突破300万元,日订单量超千单。
门店自提,成为喜德盛等国产品牌和消费者见面的新选择 电商平台截图
每天都发生在喜德盛身上的新变化,是淘宝闪购6000万单增量的其中一部分。
5月2日,淘宝闪购提前4天在全国全量上线,并宣布将以最大力度补贴消费者。彼时起,饿了么的供给和运力,便向淘宝闪购全面打通。同月26日,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继续宣布,其日订单数已超4000万——也就是说,几乎在短短24天的时间里,淘宝闪购就“再造”了一个饿了么。
但淘宝闪购带来的消费热情,仍在一路升温。6月23日,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宣布,日订单数超6000万;淘宝闪购日订单数超8000万,其中非餐饮订单超1300万。与此同时,淘宝闪购日活跃用户超2亿。从饿了么之前的2000万单,到现在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的8000万单,淘宝闪购带来了6000万单的市场增量。
在京东外卖入局以前,以外卖和闪购为代表的线下服务市场,呈现双雄格局。美团以日均8000万单的体量排名第一,饿么了以2000万单排名其次。如今整个市场的热情被充分带动,仅美团和淘宝闪购就合计贡献了超过2亿的订单,整整翻了一倍——这种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的增长规模,恐怕也是当代全球商业史上罕见的。
市场蛋糕的做大,不仅受益于淘宝闪购点燃的潜在消费需求,也与其推动行业新生态有关:要做好“大消费”,就要帮助线下商家中长期发展。例如7月2日,淘宝闪购就宣布,将在未来12个月内进行总规模500亿元的补贴,包括店铺补贴、商品补贴、配送补贴,以及免佣减佣等优惠政策在内,全部由平台出资,不需要任何商家投入。
在知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看来,这笔500亿补贴相当于阿里作为一个大消费平台给用户发放“消费券”。据测算,500亿补贴至少能够撬动千亿级的消费增量——而且这种方式不需要中小商家互相用压价的方式搞“内卷式”竞争,相当于平台提供了反哺中小商家,尤其是线下商家的增量。
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副秘书长胡麒牧认为,此次淘宝闪购的补贴计划降低了消费成本,变相提升了用户的消费能力;围绕日常生活需求进行资源整合,构建融合式的大消费场景,有利于提升用户的消费倾向。双措并举能够更好提升购物体验,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
大消费,诠释了中国消费新的可能性
在被互联网颠覆的过去十几年,线下和线上商业往往是“对立”关系。
电商的发展突破了人们购物的限制,一个人远在新疆西藏,也可以像在北上广深那样购物;“即时零售”的发展带来了即需、即买、即得的可能性,30分钟内人们几乎可以获得任何商品——但它们各自带来了很多问题和质疑:电商是不是挤压了实体企业?即时零售是不是和小商小贩抢生意?它们对消费到底有多少内在推动力……
这些质疑折射了一个问题:传统的商业模式和理念,可能限制了中国消费的内在活力。
电商的火热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线上化”带来的效率和体验提升:以前人们只能在门店的货架买东西,能选择的商品范围很小,几乎没有议价权,维权能力也很弱;但现在,人们通过网上“货架”买东西,可购买的商品范围大大超过了时空限制,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议价权。消费者的喜好,甚至可以倒逼商家和品牌的改进和创新。
但电商天然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电商交易的主要载体是实物商品,但实物交易并不是人类消费的全部。大量消费是以线下服务的形式构成的,它需要人和人之间的接触,这是传统电商无法提供的;另一方面,现场的体验、交流、感受甚至灵感,往往是人观照自身、提出新消费需求的“场景”——这也是传统电商很难触达的。
经济学家李稻葵就曾指出,2003年第五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显示,餐饮娱乐、居民服务和修理、文化体育娱乐、客运这几个服务消费行业的从业人员,接近7000万,而制造业从业人员中生产终端消费品的大约只有6000万。这说明服务消费创造的就业已经超过了终端消费品制造。
类似的,即时零售也存在自己的问题。例如,“任何东西30分钟送到家”确实是一种对人的解放,但也是对人的一种限制。和电商突破时空限制不同,即时零售往往受制于时空限制——消费者能获得什么,往往是“配送可达圈”里的供给所决定的。因此,无论是电商还是即时零售,今天都不足以单独回答中国消费的最新变化和需求。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关于“大消费”的思考。
虽然现在几乎没有关于大消费的确切定义,但是我们能判断的是,它并不是几个商业要素、几款产品功能的机械叠加——它并不是将分化的“线下”和“线上”以某种形式组合起来,而是从底层逻辑上让它们统一起来。“大消费平台”是无缝衔接、多场景联动的超级消费入口,更是一个包容线下和线上、商品与服务的有机生态。
比如,大消费不只是将“可达圈”里的货物配送到家,还能通过供应链的迭代升级,甚至上游工厂、品牌的柔性能力,提供更宽泛、深度的商品和服务,创造更惊艳的消费体验;再比如,大消费平台不只是通过向线下商家“抽佣”赚钱,更能够通过帮助线下服务业甚至整个线下实业“做大蛋糕”,通过成为商家“成长合伙人”而获利。
淘宝闪购的最大优势,或许也正在于此。淘宝天猫的多年积累,积累了大量优质的商家、品牌和供应链资源;同时,饿了么的配送和服务能力,让这些优质的供给可以即时触达。两者的结合,让一个好的大消费没有边界。
淘宝本身就有很大的线上流量,将它们导流到线下商家,其中大部分就会以服务型消费的模式来承接。这本身就会创造和满足很多潜在的需求——相当于淘宝闪购成为所有线下商家的流量入口,服务实体行业。李稻葵曾经举了一个例子,好比“有的人原先一个月下一次馆子,现在如果变成一周下一次馆子,就增长了300%。”
淘宝闪购的500亿补贴,不是一种消耗性成本,而是一种能为商家和平台带来长期回报的生产性投资。500亿中的大部分,被用于店铺补贴、商品补贴、配送补贴和免佣减佣,一方面,这是保障商家利润空间;另外一方面这也是扶优去劣,鼓励商家的长期性经营——最终淘宝闪购良好的线下体验,会反过来丰富阿里电商的线上活跃度。
更何况,淘宝闪购强化的是一直供给侧:大消费不是一味地刺激需求,而是不断创造和满足需求。或许这也正是大消费和传统商业模式根本性区别:大消费是去倾听、去感受,去弄明白消费者真正想要什么,并不断创造新的事物,而不是守着传统的供给、技术和习惯——这也是线下商家和线上平台成长必须要经历的。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