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25岁网红患癌被无数人痛骂:谁让你生病还那么漂亮?

如果你生病了却不像病人的样子,或许你会被网暴。
Sydney Towle,一个25岁的TikTok网红,在刚毕业正值青春韶华的年纪,罹患了胆管癌,这是一种罕见且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的凶残癌症。
即使不幸患上了难以治愈的病,但她依旧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
喜欢在网上分享生活、吐露心声的她,也一如往常地把自患癌后的日常发出来,一边记录自己的碎碎念,一边想以此鼓励同样正在抗癌的人。
不同人们想象中病恹恹、可怜兮兮的样子,Sydney每天都乐呵呵地过日子。
饭好好吃,觉好好睡,穿最漂亮的衣服,化最美的妆,去享受阳光、雨露甚至狂风暴雨。
她很少在镜头前流泪,暴露脆弱的一面,哪怕偶尔难过撑不下去,也只是暂时地失落,下一秒又像打了鸡血的小太阳一样,振作起来去面对未知的明天。
很多人从她身上感受到了坚韧不催的顽强生命力,连同病相怜的人也获得了活下去的勇气。
Sydney也从这些友善的陌生人鼓励中,汲取到了与病魔斗争的动力。
她更加频繁地更新视频,到各个以前计划好但来不及去地方旅游,去潜水、晒日光浴,参加好姐妹的聚会……
她过得似乎比患癌前更多姿多彩。
于是,有人开始质疑:为什么你健康得不像患了癌症的样子?
这批人像闻到血腥的鲨鱼,成群结队地围攻过来。
他们放大Sydney腹部动手术的伤疤,企图寻找P图的痕迹。
他们张口就说没有见过胸口不插化疗导管的病人,全然不顾Sydney已经解释导管埋在手臂下方。
他们还自以为是地引用医学资料强调“患者多为70岁老人”以此抨击Sydney造假。
他们甚至将Sydney公开分享的就医内容制作成28页的时间表,查找其中的漏洞来证明 她在说谎。
原本开心配合医生治疗的Sydney,不得不身心俱疲地抽空回应这些像苍蝇般挥之不去的噪音。
她解释称,自己拍摄的视频受到欢迎而坐拥80万粉丝,因此带货有了利润提成,影片有了播放收入,她还有一份本职工作,可以进行远程工作,公司支付薪水并为她购买医疗保险。
发现她被网暴,连她的主治医生都出面为她证实。
Sydney不仅罹患胆管癌,而且已经进入了第四期,曾经做过一次手术切除了胆管中的肿瘤,但复发又扩散到了肝脏旁的淋巴结。
不是所有癌症病人都形销骨立,接受化疗的患者也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当他们意识到生命有限、健康可贵,更想抓住最后的时光活出精彩,而不是留下遗憾。
仅仅因为她没有自怨自艾,没有流露出对疾病的恐惧,在生命如此脆弱的时候,还表现出强大的求生意志力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就要被无端质疑吗?
可悲的是,Sydney的遭遇并非孤例。
五年前确诊肺癌去世的B站up主卡夫卡松饼君,早就因为同样的健康罪证被钉上舆论的十字架。
与Sydney Towle相似,她选择用Vlog记录治疗:展示抽血的恐惧,也分享健身的汗水;拍摄化疗药物清单,也不放弃和学弟出游的时光。
然而,除了安慰和鼓励,她接收到的更多是讥讽、谩骂和质疑。
类似的剧本反复上演。
40岁的视频博主虎子记录肺癌晚期生活时,因大众点评账号显示他光顾而陷入风暴。
尽管他出示医院诊断,解释多数消费是“免费霸王餐”或只签到未消费,网友仍给他贴上“影帝”标签。
更令人寒心的是,26岁已经抗癌10年的小黄同学,在离世前最后的日子里,还要回应“脸太圆不像病人”的阴阳怪气。
从大洋彼岸的Sydney、松饼君,到被骂卖惨骗子的虎子、小黄同学,一股扭曲的审查暗流正在全球社交媒体中蔓延。
这些事件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癌症遭遇社交媒体时代,患者不仅要对抗病魔,还要满足公众对“完美受害者”的期待。
你必须足够悲惨,但不能抱怨;应该保持希望,但不能快乐;可以展示生活,但不能享受生活。
任何越界行为都可能招致“表演”的指控。
虽然网络上不乏别有用心之人装病骗钱,比如美国臭名昭著的诈骗分子Amanda Riley,假装抗癌10年,向亲友和陌生人募捐,筹集了超过10万美元的医疗费用。
但即使如此,也不应带着放大镜式的敌意去寻找破绽,更不应将理性的怀疑演变成围攻。
似乎在公众潜意识中,重病需要痛苦凭证来证明真实性,要么表现出痛哭流涕的绝望,要么展现瘦骨嶙峋、头发掉光的悲惨形象。
大家要求抗癌者“积极乐观”,但当他们真正展现乐观生活时,又被指控“不够痛苦”。
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期待,暴露出社会对疾病的理解仍停留在感官层面——
我们赞美勇气,却恐惧勇气背后的复杂人性;我们同情痛苦,却拒绝相信痛苦中仍有生活。
可很多癌症患者只想在最后的生命时光里,活出自己理想的模样。
就像不久前因卵巢癌去世的演员朱媛媛,她隐秘抗癌五年完成四部作品,甚至去世前20天仍在拍摄《造城者》。
若非她最终离世,谁会相信一个活跃在镜头前的演员正与晚期卵巢癌搏斗?
同理,当癌症病人选择在有限时光里享受火锅、潜水、旅游的片刻欢愉时,不是对疾病的否定,而是对生命的肯定。
或许,该被诊断为"病态"的从来不是这些积极生活的患者,而是那些用放大镜审视和苛责病人的网暴者。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