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西兰又一个神话诞生!“放牛小哥”拿到$1.65亿

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的一些牧场里,正在出现一种几年前难以想象的场景:
牧场上看不到任何电网或篱笆,农民也不再骑摩托、带狗去赶牛。
他们只需掏出手机,打开一个App,在屏幕上画一条线,牛群就自动移动了。
这是虚拟围栏放牧技术(virtual fencing),改变了100多年来几乎不变的放牧方式。
01
新西兰初创公司融资1.65亿
这项技术背后的开发者是一家总部位于新西兰奥克兰的农业科技公司:Halter。
创始人是新西兰Waikato地区一个养牛家庭长大的普通男孩Craig Piggott。
就在本周,Halter完成最新一轮融资1.65亿美元,公司估值达16.5亿美元,正式成为新西兰继Rocket Lab和LanzaTech的第三大“独角兽”公司。
本轮融资由多家国际顶尖机构参与,包括DCVC、Bessemer、Icehouse Growth Fund等,Icehouse在Halter上的累计投入达到8000万美元,是Icehouse历史上最大单笔投资项目。
路透社报道:
02
改变了传统放牧方式
Halter的智能放牧,核心是一套“虚拟围栏”放牧系统。
他们把传统靠人力驱赶的放牧工作,交给了太阳能牛项圈 + 通信塔 + 手机App的组合。
给牛牛们戴上项圈,牧民只需在App上轻点几下,就能给牛群“远程下达指令。
通过建立虚拟围栏,可以指定放牧区域,调整牛的移动路线。
还能设置饲草的目标残留量,例如每头牛每天吃掉多少kg牧草。
实时查看每头牛的位置、活动水平、发情周期和健康状态。
那牛为什么会“听话”呢?
原理很简单:项圈会先用提示音和震动进行行为引导,牛一旦靠近边界,就会听到声音,紧接着感到震动。
如果还是不转身,最后才会有极低强度的电脉冲刺激(仅0.18焦耳,约为传统电网1%强度),帮助牛形成边界记忆。
牛其实很聪明,研究表明,它们只需1–2天就能理解信号并形成条件反射。
长远来看,项圈刺激的使用率会迅速下降,平均每天仅激活1.6分钟。
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系统,每周为牧场节省20–40小时人力,让他们真正做到“在家放牛”。
不仅如此,这项变革还改善了动物福利。
相比传统电围栏的那种电击恐吓,项圈会给它“提醒”,而不是直接电击。
而“虚拟围栏”也大大节省了牧民们修建电围栏的成本和风险。
目前,Halter系统已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和美国18个州部署,管理超过20万头奶牛和肉牛。
2024年,Halter被德勤评为新西兰增长最快的公司。
03
从放牛少年到“牛圈工程师”
Halter的创始人Craig Piggott,出生在新西兰Waikato的奶牛场。
从小,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赶牛放牧,放学回来再放一次,对牧场效率的“低下”有着最直接的体会。
后来他大学学了工程,毕业后,三次申请,终于加入了新西兰第一独角兽公司Rocket Lab,成为创始人Sir Peter Beck的助手。
正是在 Rocket Lab,他深刻理解了什么是“极致执行力”。但放牛这件事,从没在他心里远离。
工作期间,Piggott经常回家探望父母,看到他们每周在养牛场工作100多个小时,他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将一些解决问题的严谨性应用到父母在农场遇到的日常问题中。
2016年,22岁的Piggott决定辞职创业,用工程师思维重新定义“放牧”。
他与另一位工程师Max Olson一起,在车库里开发原型,带上项圈去测试,亲自上山焊接信号塔。
Max后来自主创立了电动水翼船公司Vessev,成为又一个Kiwi深科技创业者的代表。
Piggott因虚拟放牧系统获得多个奖项与提名,如2018、2019年NZ Hi‑Tech Young Achiever。
2020年,他荣登Deloitte Fast 50冠军,其公司在2024年增长1500%。
如今,Piggott不再是放牛少年,而是带领200多人的团队,为全球农场装上“牛圈里的操作系统”。
04
新西兰土生土长
Halter公司不是技术出口,也不是“Kiwi创始人+硅谷公司”的混血身份。
它是真正“从新西兰这块土地长出来”的独角兽,每一步都扎根在本地。
公司的首个商业试点就在Piggott家Morrinsville附近的家庭农场。
Halter始终将总部设在奥克兰,有超200名员工。
产品设计、研发与试点全部在新西兰本地完成,可谓名副其实的“本地土产独角兽”。
连Halter的首轮投资也来自新西兰本地机构Icehouse Ventures和Rocket Lab 创始人。
“我们的长期使命是,我们这个操作系统如何提高土地的生产率。
“这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没有理由不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Piggott在采访时说。
同时,Halter也宣布加速将业务扩展至美洲,通过新融资计划员工数量到2025年底扩至400人。
没有华丽口号,也不追风口。
但正是这种务实、朴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创业精神,让一个放牛少年走上了全球科技舞台。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