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留学生残杀女友!逃回国改名结婚生子,还申请新西兰移民...

2002年10月,加拿大温哥华,警方接到一起报案——一名20多岁的中国女留学生赵某(Amanda Zhao)突然失踪。报警人是她的男友李某(Leo Li),他满脸焦急,声音颤抖:“她昨天说出去散心,就再也没回来……”
警方起初以为这只是一起普通的失踪案,但很快,事情变得诡异起来......
10天后,赵某的尸体在一个偏僻的湖泊附近被发现,被塞进了一个行李箱,脖子上还缠着电线。
法医鉴定显示,她是被活活勒死的。
1
杀人、装箱、弃尸……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
随着调查深入,案件的细节令人毛骨悚然。
李某和赵某都是中国留学生,就读于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SFU),两人相恋后同居。但据朋友透露,他们的关系并不和谐,李某控制欲极强,经常因小事对赵某发脾气。
2002年10月9日,悲剧发生了。那天晚上,两人再次爆发争吵,李某一怒之下用电线勒死了赵某。为了掩盖罪行,他将尸体塞进行李箱,开车几十公里,把箱子丢弃在郊外的一个湖边。
更可怕的是,他全程冷静得可怕——杀人后,他像没事人一样继续去学校上课;几天后,他主动报警,假装自己是“受害者”;面对警方询问,他编造各种谎言,试图误导调查……然而,警方很快识破了他的伎俩。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李以及提前嗅到了危险的味道并逃回了国,而他回国后做的第一件事竟是改名换姓。
2003年5月,加拿大方正式以二级谋杀罪名起诉李,但此时他已被北京警方控制。由于中加之间并无引渡协议,加拿大方面又迟迟不愿提供关键证据,致使中方因证据不足不得不将李释放。这起命案就此陷入外交与法律的双重僵局,李顺势脱身,彻底从视线中消失。
他改名,娶妻生子,像是在彻底切断与过去的联系。当他得知中加已达成引渡意向后,迅速带着家人逃离北京,藏匿他处。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始终如影随形地避开警方监控,甚至伪造身份资料,尽可能抹去自己曾存在的痕迹。
直到2009年7月,北京警方通过线索锁定李的藏身地——西藏。随后,在地方警方配合下,李被当场抓获,并以“故意杀人罪”起诉,正式进入司法程序,羁押期间不得保释。
在庭审中,李极力否认罪行,其父母更请来顶级刑辩律师为其辩护。但法院并未采信其辩词,最终判定其构成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并终身剥夺政治权利。同时,李被判赔偿赵家113.33万元人民币,以补偿精神与经济损失。
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结束。李提出上诉,并首次承认赵的死亡确与他有关,但他辩称两人是在“玩闹”过程中意外致死,称这是一次“枕头大战”酿成的悲剧。讽刺的是,这一说法竟与尸检报告中的部分细节相符。
最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采纳了其辩护意见,将罪名改为“过失致人死亡”,刑期也从无期徒刑骤减为七年。由于李自2009年就被羁押,至2016年即刑满出狱。
这一判决在社会上引发巨大争议,许多网友直呼荒谬。而出狱后的李似乎毫无悔意,再次更名,甚至篡改出生日期,并顺利获得新护照,成功隐身于社会之中,仿佛一切从未发生。
直到2023年,一纸新西兰移民局拒绝其移民申请的消息,才让他重新暴露在公众视野。
更令人愤怒的是,尽管法院早已判决李赔偿赵家人逾百万元,他和家人却多年以“经济困难”为由拒不履行义务。而事实却是,他们在这些年不仅没有任何赔偿举动,反而频频出国旅游、购置房产、过着优渥生活。
2
对比蔡天凤案:亲密关系谋杀为何屡屡发生?
这起案件让人联想到香港名媛蔡天凤被害案——同样是亲密关系中的谋杀,同样是极端残忍的手段。
2023年2月,香港发生了一起轰动全球的豪门碎尸案,受害者是28岁的名媛蔡天凤(Abby Choi)。
与李某案相似的是,蔡天凤同样死于亲密关系中的谋杀,且凶手作案手段极其冷血、缜密,甚至试图毁尸灭迹。
蔡天凤是香港时尚圈名媛,家境优渥,活跃于社交圈。她曾与前夫邝港智结婚,并育有两子,离婚后仍资助前夫一家。然而,她的善良却换来杀机——前夫一家因财务问题对她心生怨恨。
原来,她曾购买豪宅供前夫一家居住,但后来打算出售,引发矛盾;前夫及其家人提前数月策划谋杀,甚至租用村屋作为“屠宰场”。
2023年2月21日,蔡天凤失踪,警方调查后发现: 前夫一家设局:以“接孩子”为由骗她上车,随后在车内将其杀害;凶手在村屋内用电锯、刀具等工具肢解尸体,并将部分残骸烹煮,试图毁灭证据;其余尸块被丢弃在不同地点,手段堪比恐怖电影。
为什么这类案件一再发生?
1.控制欲与极端暴力:许多凶手在关系中有强烈的占有欲,一旦无法控制对方,就会采取极端手段;
2.犯罪后试图逃脱:像李某这样的凶手,往往精心策划,甚至跨国潜逃,利用司法漏洞逃避惩罚;
3.受害者难以察觉危险:许多受害者在悲剧发生前,并未意识到伴侣的极端倾向。
蔡天凤案和李某案告诉我们:恶魔可能藏在最亲密的人之中。
3
如何避免类似悲剧?
作为普通人,我们一定要警惕一些“危险信号”,比如伴侣有极端控制欲、暴力倾向,尽早寻求帮助。作为各国司法机构,要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犯罪数据共享,防止罪犯改名换姓潜逃。
从温哥华的命案现场,到西藏的藏匿角落,再到新西兰的入境拒绝——李走了21年,终究没能逃出法律的目光。
这个案例的意义早已超出“追凶”本身。它警醒着各国司法体系:在跨国迁徙日益频繁的今天,犯罪信息的共享机制亟待完善,不能让重刑犯借“换身份”获得重生;刑期减免、假释出狱等制度,也必须建立在事实与公正的基础上,而非取巧与妥协。
更重要的是,这起悲剧也提醒社会:亲密关系中的暴力控制、情绪操纵可能是致命的伏笔。在悲剧发生前,我们需要更早识别、更有力干预。
李的逃亡是对制度缝隙的利用,但他最终的曝光,恰恰说明:再高明的伪装,也终会被剥落。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从不缺席。时间不是罪恶的赦免,而是正义回响的回音壁。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