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人至上!”澳洲这群人街头高喊!新西兰更极端,28%华人曾遭歧视

这里是澳大利亚——一个曾经以多元文化为傲的国家。
本周一6月2日凌晨,大多数人还在熟睡之中,墨尔本的Northland购物中心门前,却上演了一场幽灵般的集结。
暴力和仇恨的蔓延,已不容忽视。
01
白人至上主义者引发骚乱
当晚,目击者拍摄的画面显示,一群蒙面人身穿黑衣,聚集在商场前。
他们高喊“White man, fight back”(白人奋起反击)和“White pride”(白人骄傲)等口号,并举一面充满冒犯性的横幅。
现场气氛极端、紧张。
社交媒体上,知名倡导者Jeff Kissubi晒出画面,愤怒表示:“当时现场竟然没有警察,也没有立刻驱散。”
警方随后回应称,已接到报警并展开调查,涉事团体展示的横幅属于仇恨内容,“我们不会容忍任何反犹、种族主义或煽动仇恨的行为。”
就在这个地点,一周前才发生一起恶性持刀斗殴事件。
这一事件震惊全澳,也迅速引发连锁反应。
02
导火索是一条新法律
当晚,这群黑衣蒙面人的横幅上写着‘Ban N****rs, not machetes’(禁黑人,不禁弯刀)这类极具种族攻击性的文字。
原本,澳大利亚维州政府计划在9月正式实施弯刀禁售法,限制这类刀具的流通。
但商场弯刀斗殴事件之后,政府决定立刻执行,这成为了“黑衣活动”的直接导火索。
维州州长Jacinta Allan表示:“我们不会让公共场所变成让人害怕的地方。”
她公开表态,“我讨厌这些刀,我会继续推进立法,直到把它们从街头、商店和我们生活中彻底清除。”
针对6月2日的白人至上骚乱,Jacinta Allan毫不掩饰她的愤怒。
“这是一群懦夫的恶心行为,他们的目的只是散播恐惧和仇恨,而我们绝不容忍。”
她指出,这些极端分子妄图制造社会分裂,令人震惊的是,他们居然敢在公共场合高调举旗、蒙面集合。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刀具管控,维州政府也在加紧推进更严厉的“仇恨言论法”。
Jacinta Allan在声明中表示,“我们正在通过法律让纳粹暴露原形。”
新法律将煽动仇恨的言行纳入法律,让这些极端主义者“无处藏身”。
传单:“澳大利亚是白人的”
03
新西兰还有更极端的
在塔斯曼海的这边,新西兰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最骇人听闻的莫过于2019年的基督城清真寺枪击案,51人死亡,40人受伤。
凶手Brenton Tarrant是白人至上主义者,宣扬“白人替代论”(Great Replacement)等阴谋论。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新西兰民间仍然存在多个白人至上主义组织,Action Zealandia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成立于2019年清真寺枪击案后,主张反移民、反Muslim、反犹太人和反LGBT等。
相比一般的白人至上主义者,这个组织更加极端,因为他们将女性、非白人(包括混血儿)、残疾人、吸毒者和肥胖者都排除在外。
Action Zealandia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仅限欧洲血统男性的社区。
该组织曾攻击国家党议员的办公室,张贴带有种族主义内容的海报。
2020年,一名成员被发现跟美国恐怖分子聊天,讨论从黑市购买枪支,并计划在新西兰建立恐怖组织。
2021年,新西兰安全情报局(NZSIS)已将白人至上主义列为主要的恐怖威胁之一,并对Action Zealandia等组织进行监控。
社交媒体平台也已将该组织列入危险组织名单,封禁其账号。
04
新西兰歧视高发,华人成重灾区
根据RNZ报道,新西兰犯罪和受害者调查(NZCVS)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大约六分之一的新西兰人遭受过歧视。
其中,22%的毛利成年人报告遭受歧视,而华裔成年人的这一比例更高,为28%。
历史上,新西兰的“多元文化”“平等社会”有着一段漫长且沉重的历史。
1905年,一名名叫Edward Terry的新西兰男子,在首都惠灵顿街头开枪射杀了华人矿工周锦荣(Joe Kum Yung)。
Terry带着明确政治目的:用鲜血“警示”公众,“黄祸(yellow peril)”已经迫在眉睫。
彼时的新西兰总理William Massey也直言不讳地表示:
“新西兰应该永远是一个纯粹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国家。”
惠灵顿街上,周锦荣逝世一百周年纪念碑
在1920年代至1950年代,奥克兰的Pukekohe地区更是实施三重歧视:
禁止毛利人、华人和印度人进入理发店和私人酒吧,并在公共泳池和电影院实行座位隔离。
1952年2月27日的报纸揭露了奥克兰King's Arms Hotel的标语:“土著不得入内”
在当时新西兰全国200个地方政府机构中,有160个支持这种做法。
而华人与印度裔移民,直至1952年才有权获得新西兰公民身份。
05
新西兰这个城市被“贴标签”
从地域上来看,基督城是新西兰种族主义高发的城市之一。
这里不仅有更严重的种族主义,还是新西兰境内外白人至上主义仇恨的主要输出地。
不少华人都对此深有体会。
极右研究专家Paul Spoonley指出,基督城人口结构偏“白人”,20世纪60年代末白人至上主义出现后,基督城就成了活跃中心之一。
他认为,至少有三起谋杀案与白人至上主义者直接相关,包括1999年一名男同性恋流浪汉被杀和2003年一名韩国留学生Jae Hyeon Kim的死亡。
这些团体会针对少数族裔(包括毛利人)和男同性恋者进行随机袭击和谋杀。
2019年,Spoonley估计,新西兰有200-250名铁杆白人至上主义者,另有约300-400人属于“外围支持者”。
种族主义并未远去,它可能换了面貌、换了平台,甚至伪装成“自由言论”,但它从未真正消失。
一旦社会失衡,它就有可能卷土重来。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