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别人便宜10%”?Bunnings比价承诺竟是“障眼法”,真实内幕曝光...

【本文译自ABC News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作阅读参考,不代表本平台态度和立场】
人人都听说过Bunnings那句广告语:承诺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价格再打九折出售同款商品。
但这条著名的价格保证背后,其实藏着“猫腻”。
尽管Coles和Woolworths近年来遭到密切关注,利润率远高于它们的五金巨头Bunnings,却很少被质疑。
而凭借其庞大的市场覆盖面,Bunnings如何定价、如何与竞争对手竞争,关系到数百万澳大利亚消费者的利益。
但顾客真的得到了他们以为的实惠吗?
价格保证:现实真有这么美好吗?
假设你打算买一个梯子。
在电视广告里,Bunnings宣传了一款Citeco品牌的0.9米三阶梯子,并配有承诺:“如果你在其他商家找到这款现货商品价格更低,我们会在其基础上再打九折。”
在门店内,一款0.9米的Citeco梯子摆放在写有同样承诺的大红标语牌后方:如果你找到其他商家有同款现货商品——我们再给九折。
但事实上,你根本找不到有哪家竞争对手销售这款Citeco 0.9米梯子。
因为Citeco是Bunnings的自有品牌。不仅是为Bunnings专门生产的,Bunnings还持有Citeco的商标权。
而这只是Bunnings自有品牌产品中的冰山一角。
通过查询商标注册信息以及向Bunnings提问,《四角》节目发现这家五金巨头拥有超过9000种自有品牌产品。
在全国各地的Bunnings门店内,许多这类自有品牌商品旁边,都挂着“比价再九折”的广告标识。例如:
Jumbuck的烤肉炉,Trojan的耙子...
你根本无法在其他地方买到更便宜的同款产品,因为它们只为Bunnings生产。
“我认为这具有误导性。”资深竞争法律师、Woolworths前董事长John Dahlsen表示。他目前管理自家家族经营的五金和建材生意。
“这个‘比价再九折’的承诺,其实是一种幻象。”他说。
想弄清楚某样产品是不是Bunnings自有品牌,并不容易。
比如Citeco(就是那款梯子的品牌)的商标归属,并没有在包装、产品本身,或门店显眼地标示出来。而在Bunnings官网上,这些品牌也像普通第三方品牌一样被展示。
你必须去查澳大利亚商标注册处,或阅读母公司Wesfarmers的年度报告,才能得知这些品牌实际上归Bunnings所有。
Bunnings的品牌涵盖从Jumbuck烧烤炉、Craftright工具箱,到Marquee户外家具、Mondella马桶和Happy Tails宠物用品。
其中一些自有品牌,比如Trojan工具,甚至还拥有自己的独立网站。
澳洲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告诉《四角》,零售商没有法律义务标明哪些是自有品牌产品,但如果这些商品被营销成第三方品牌,那可能构成误导性或欺骗性行为。
Bunnings回应称,其产品标签完全符合法律和监管要求。
该公司表示,他们授权员工“根据常识灵活处理”,也会对“相似商品”进行价格匹配。不过这些在官网的“价格政策”中并未提及。
“对于我们独家产品,只要市场上存在相似商品,我们就会主动降价以应对竞争。”Bunnings去年向参议院调查时表示。
但John Dahlsen认为,这样的承诺毫无保障,而且过于主观。
他说,即便顾客找到了类似商品,这并不容易,并成功说服店员启动价格保证政策,那Bunnings也只需为这一件商品降价而已。
消费者权益组织Choice的Matt Steen也表示,Bunnings应该更加透明,明确告诉消费者如何才能真正享受到“比价再九折”的承诺。
“能在包装或产品上标示‘自有品牌’字样,会非常有帮助。”他说。
Bunnings则回应称,公司“通过自有品牌和独家品牌的组合来丰富商品种类,给予消费者更多选择。”
品牌专家Camey O'Keefe认为,Bunnings推出价格保证更多是为了影响顾客的心理预期。
“我觉得这句话主要起到一种心理安慰的作用,让人下意识觉得‘我可以信任Bunnings,在这里一定可以买到市场最低价’。”
利润惊人,发展迅猛
靠着“最便宜”的宣传口号,Bunnings在过去25年迅速扩张。
2000年时,Bunnings仅有43家门店,总销售额14亿澳元。如今,Bunnings集团在澳洲运营310家门店,还拥有Tool Kit Depot、Beaumont Tiles等其他连锁品牌,为母公司Wesfarmers(在ASX上市)每年贡献将近190亿澳元的营收。
而尽管Coles与Woolworths被批为全球最赚钱的超市之一,它们的利润率却远远不及Bunnings。
Bunnings的利润率高达16.8%,而Woolworths为9.9%,Coles为8.9%。
政界人士对超市行业强硬表态。总理曾承诺立法禁止“哄抬物价”,反对党甚至建议拆分两大超市巨头。
但对于Bunnings,财长Jim Chalmers却持保留态度。
“我知道大家对Bunnings提出了关切。”他说。
“我们目前的重点仍然是超市,但我们也给予了ACCC足够的资源,如果有必要,他们可以建议我们扩大调查范围。”
悉尼大学的Clinton Free教授在牛津大学完成关于市场力量的博士研究。
他表示,尽管超市行业备受关注,但Bunnings却始终低调行事。
“它拥有一个非常受信任的品牌,一个没有高曝光的CEO,这就使得它不像Coles或Woolworths那样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
Bunnings高企的利润率也引发疑问:它的价格真的那么低吗?是否正是因为缺乏竞争才让它掌控价格?
“最低价格”?
Bunnings的竞争对手表示,尽管它规模庞大、议价能力强,但价格其实并不占优势。
由于缺乏独立数据,《四角》栏目对95种基础五金商品进行了小范围比价调查。
这并不是全面分析,但结果令人惊讶。
Bunnings与本地竞争者的价格差异微乎其微。
调查发现:
在43种Bunnings和Mitre 10都销售的商品中,Bunnings只便宜2.3%
在22种Bunnings和Total Tools都销售的商品中,Bunnings便宜1.7%
在26种Bunnings和Amazon都销售的商品中,Bunnings便宜2.4%
“这些差价还不够买根香肠。”Free教授评论道。“考虑到Bunnings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强势的进货谈判能力以及高利润率,它那句‘最低价格只是开始’更像是一种宣传噱头,而非真正的承诺。”
但Bunnings到底掌握多少市场份额,却是个谜。
Bunnings宣称其市场份额仅为17%。由于公司拒绝公布详细数据,这一数字无法验证。
它能声称份额不高,是因为它把几乎所有大型零售商都当作竞争对手,包括Coles、Woolworths、Kmart、Myer、JB Hi-Fi、Amazon、eBay、Kogan、PetStock、Petbarn,甚至卖布料和窗帘的Spotlight。
但市场研究公司IBISWorld估算,Bunnings母公司Wesfarmers在零售五金市场的份额为33%,并称其“遥遥领先,是硬件零售领域的霸主”。
John Dahlsen则认为Bunnings的实际市场份额接近70%——Bunnings对此表示否认。这个数字相当于Coles和Woolworths的总和。
他说,虽然澳洲超市行业经常被批评缺乏竞争,但至少像Costco、Aldi这样的海外巨头还存在。
而在五金领域,Bunnings基本没有对手。
“说得直白点,我认为它已经是一个准垄断。”他说。
Free教授指出,当一个企业在某一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时,受害的将是消费者。
“市场份额达到30%的公司就已具备实质的市场支配力;如果到了60%、70%,它可以定价、主导供应链,并有效阻挡新对手入场,令他人难以竞争。”
Bunnings则发表声明称,公司致力于为顾客提供低价商品。
“我们也致力于与供应商合作,理性应对销量与价格波动,以支持供应商并控制其成本。”
“我们在团队培训和运营方面投入大量资源,旨在为顾客带来最低价格。”
编译:Renee
原文链接:
https://www.abc.net.au/news/2025-05-12/bunnings-warehouse-hardware-price-guarantee-four-corners/105274564
编译声明:本文系本站编译和整理自英文来源,未获本站书面授权严禁转载!在获授权前提下,转载必须在醒目位置注明本文出处和具体网页链接。对未注明而擅自转载者,本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印象用户498532
9天前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