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又放大招,取消中国包裹免税,号召商科生去工厂搬砖!美国留学生成政策博弈牺牲品

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展示签署后的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5月2日起,美国又正式取消对华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关税大棒抡了一个月,从美发到服装,从鞋子到药品,美国民众日常生活各个方面遭受无差别打击。
不仅重创跨境电商,更让留学生群体遭遇生活与职业的双重冲击。曾依赖低价网购的纽约大学学生发现,手机壳从 5 美元涨到 15 美元,每月 300 美元的网购预算如今 “腰斩”,被迫转向二手市场;而特朗普政府 “商科生进工厂” 的号召,更让南加州大学金融专业学生陷入迷茫 —— 放弃投行梦去钢铁厂做供应链管理,专业适配与职业前景的矛盾凸显政策背后的人才结构性困境。
(一)多国零售商紧急 “断供”,跨境电商集体 “撤退”
据央视新闻5月3日报道,当地时间 5 月 2 日,美国正式终止对中国价值≤800 美元小额包裹的免税政策,2024 财年超 13.6 亿件免税包裹的 “黄金通道” 彻底关闭。
据《华尔街日报》披露,Shein、Temu 等平台部分商品价格一夜翻倍,某中国鞋类品牌经加拿大转运美国的运动鞋,税费从 0 飙升至 175 美元,迫使企业紧急将库存转移至美国本土仓库。
更有中小品牌直接暂停对美业务 —— 彭博社数据显示,超 30% 的外国零售商因不堪关税重负选择退出,美国消费者的购物车正在经历 “断崖式瘦身”。
(二)低收入家庭成 “重灾区”,海关系统濒临崩溃
卡托研究所指出,这项被包装为 “贸易公平” 的政策,本质是对美国消费者 “隐形加税”。
美国消费者研究所估算,每年企业与家庭合计损失或达 470 亿美元,依赖低价跨境商品的低收入群体首当其冲 —— 衣物、日用品、3C 产品等刚需品类价格普涨 40%-100%,而牛津经济研究院警告,若海关按新规逐票征税,至少需新增数十亿美元预算扩建系统,否则全美口岸将面临 “包裹围城”,清关时间或延长至 2-3 周。
(一)从 “金融精英” 到 “产业蓝领”:总统向毕业生发出 “转型号召”
5 月 1 日,特朗普在亚拉巴马大学毕业典礼上抛出震撼言论:“别只盯着华尔街的 K 线图!带着你们的商业头脑去工厂车间,去浇筑混凝土、锻造钢铁!”
他强调,美国正迎来制造业 “黄金复兴期”,呼吁商科学生将供应链管理、成本核算等技能应用于实体产业。
副总统万斯同日视察钢铁厂时也重申,政府将通过关税政策倒逼产业回流,目标在 2030 年前实现 “关键商品本土制造率提升 60%”。
(二)政策组合拳背后:既要 “关紧进口门”,更要 “焊牢产业链”
这项看似 “跨界” 的号召,实则是美国应对关税新政的配套策略。随着外国商品涌入受阻,美国急需填补本土产能缺口:
一方面,对中国商品加税推高进口成本,迫使企业在美设厂;
另一方面,商科人才被寄望于优化本土供应链效率 —— 比如将原本依赖中国的 “义乌小商品 - 加州港口 - 全美商超” 链路,重构为 “南部钢铁厂 - 中西部加工厂 - 本土配送网”。
但业内质疑,金融、营销专业学生能否适应制造业基层岗位?这种 “专业错配” 可能引发新的人才结构性矛盾。
(一)消费者用脚投票:免税店抢购潮与跨境 “反向扫货” 并存
政策生效前,洛杉矶、纽约免税店出现 “末日囤货” 景象,单月销售额激增 200%,消费者直言 “现在不买,下月更贵”。
而中国义乌市场则迎来 “逆向扫货”—— 乌兹别克斯坦、巴西等国采购商借 “240 小时免签” 政策,拖箱扫购低价日用品,通过第三国转运至美国,形成 “中国商品出海 - 转口贸易入美” 的迂回路径,变相推高全球物流成本。
(二)经济学家敲响警钟:短期保护主义难破长期结构性失衡
卡托研究所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劳动力缺口已达 200 万人,仅靠号召商科生 “跨界” 难以填补;更关键的是,小额包裹征税将推升 CPI 0.8-1.2 个百分点,与美联储 “抗通胀” 目标背道而驰。
正如克拉克・帕卡德所言:“当美国消费者为一双中国制造的运动鞋多付 300 美元关税时,真正受损的是美国的消费力和国际竞争力 —— 这不是贸易战,而是美国对自己的‘经济误伤’。”
(一)生活成本 “水涨船高”:日常消费与网购 “预算告急”
身处美国的留学生,首当其冲感受到的是日常生活开销的直线上升。
过去依赖跨境电商平台购置平价衣物、文具、电子产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 一位就读于纽约大学的同学吐槽,原本每月 300 美元的网购预算,如今连一半商品都买不到,同样的手机壳,价格从 5 美元涨到 15 美元,逼得大家纷纷开启 “二手淘货” 模式。
更有留学生反映,为了节省开支,不得不减少非必要消费,聚餐次数大幅减少,从每周一次变为每月一次,“以前还能偶尔下馆子改善伙食,现在只能天天自己做饭了。”
(二)职业规划 “左右为难”:制造业岗位的 “诱惑” 与 “迷茫”
特朗普号召商科生投身制造业,让不少留学生陷入职业抉择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制造业回流带来的岗位空缺看似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如供应链管理、生产调度等岗位向商科人才敞开大门;但另一方面,这些岗位与留学生原本的职业预期大相径庭。
一位南加州大学金融专业学生坦言:“我学了四年金融知识,本想进投行,现在特朗普却要我去工厂从基层干起,担心专业不对口,未来发展受限。”
而一些已拿到制造业实习 offer 的同学也在纠结,不知这份 “跨界” 经历,能否为未来求职增添有力筹码。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