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读得起哈佛的,不是天才,而是富豪?年薪30万美金的中产父母也供不起孩子读大学了……

收藏

读得起哈佛的,不是天才,而是富豪?年薪30万美金的中产父母也供不起孩子读大学了……

北美留学生观察 北美留学生观察 04-28 12:54
Ayush Natarajan sitting on a rock outdoors.


美国的中产家庭,正被“读名校”的代价狠狠压垮。


而感受到压力的不止是家长,还有一向高高在上的精英大学们。


哈佛、麻省理工(MIT)、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这些顶级名校,最近纷纷扩展了免学费的资格:家庭年收入在20万美元以下的学生,未来都能免费上学。

变化不是偶然的。

彭博社最新分析显示,美国50所顶尖高校的助学金政策,正在无情挤压着“夹心层”家庭:收入10万到30万美元之间,不够穷拿不到补助,又不够富能轻松支付学费。

两头照顾,中间夹死……

一场无声的“中产危机”,正在名校门口悄然蔓延。



一张张精美的录取通知书背后,是赤裸裸的账单。


数据显示,当家庭税前收入达到15万美元时,父母平均每年要为孩子准备约3万美元的学费;而当家庭收入达到27万美元时,这个数字直接飙升到6.1万美元。到了年收入40万美元,绝大多数高校就不再提供任何形式的助学金。



也就是说,挣得越多,付得越多——直到你富到不需要帮助为止。


19岁的Ayush Natarajan,原本被南加州大学(USC)录取。


这所学校一年学费标价9.9万美元,但他只拿到了可怜的5500美元助学金。


Ayush Natarajan sitting on a rock outdoors.

阿尤斯·纳塔拉扬 摄影师:伊莉莎·费拉里亚/彭博


Ayush的父母税后收入约18.5万美元,既要供大儿子读医学院,又要支撑全家生活,眼看着账单压顶,Ayush无奈转投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虽然一年也要4.2万美元,但相对来说,负担轻了一点。


“他们只看你是不是极穷或者极富,把我们这些‘中间人’完全忽略了。”Ayush苦笑着说。



申请大学,本就像一场考试;交学费,更像是一场豪赌。


现在,美国部分顶级大学一年学费已接近10万美元,远远超过普通家庭的可承受范围。


而现实更残酷:家长们常常到孩子拿到录取通知后,才真正意识到自己要为这张“门票”付出多少。



为了让账目更透明,一些高校推出了“MyinTuition”之类的净价计算器——输入收入、房产、投资等信息后,系统能预估出需要支付的金额范围。


但即便如此,助学金的实际发放依旧像开盲盒,难以预判。


更棘手的是:有的学校把联邦贷款也算进“助学金”里,看似拿到了帮助,实际上不过是未来的债务。


一边是水涨船高的标价,一边是花样翻新的贷款套路,中产家庭像在走钢丝,左一步是债务,右一步是破产。



彭博社的分析揭示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


· 在南加州大学(USC),年收入18万美元的家庭,预期需要支付22%到33%的收入,约合5万美元。


· 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同样收入的家庭只需支付13%,约2.4万美元。


· 在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年收入30万美元的家庭要承担4.3万至7.3万美元的学费。


· 而在哈佛,即使收入高达30万美元,也基本拿不到太多补助。


换句话说,同样的钱包,在不同学校眼里,价值千差万别。


所谓“公式”,并不公平,只是另一个筛选器罢了。


哈佛回应称:“我们没有固定的助学金上限,每一份资助都是根据家庭个案独立决定的。”并强调其助学金项目是全球最慷慨之一。


但家长们心里清楚:不论包装得多漂亮,结账那一刻,赤裸裸的数字才是唯一的标准。



在高昂的学费面前,越来越多家庭把目光投向了州立大学。


确实,从表面看,州立大学学费便宜不少。


对于年收入2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来说,哪怕支付全价,州立学校也往往比私立学校便宜几十个百分点。


然而,事情并不总是那么简单。



对于年收入在7.5万到15万美元之间的家庭来说,私立大学反而可能更划算。


因为许多私立学校在这个收入区间内提供更为慷慨的助学金,而公立学校的补助则捉襟见肘。


比如,加州大学系统虽然设有中产家庭奖学金(覆盖年收入在21.7万美元以内的家庭),但家长和学生们往往要等到入学前的夏天,才能知道具体能拿到多少钱。


阿亚·威廉姆斯 摄影师:亚历克莎·特雷维诺/彭博


就像Aya Williams的经历:她原本打算留在加州上州立学校,结果发现父亲14.5万美元的年收入,让她在助学金申请中几乎被完全排除。


无奈之下,她最终选择了明尼苏达州的圣奥拉夫学院(St. Olaf College),靠助学金和学生贷款,每年负担约1.4万美元。


“一次机会而已。”她说,“要么赌对学校,要么被债务淹没。”



让人无奈的是,尽管中产家庭越来越吃力,名校的申请人数却年年攀升。


学位,仍然是财富阶梯的敲门砖;名校光环,仍然是阶层跃升的护身符。


而更深层的问题是:学费飞涨早已超越了通货膨胀,名校不仅在筛选学术天赋,更在筛选财富等级。


一边是共和党议员们指责常春藤盟校“利用助学金差异化定价以追求利润”,发起调查;一边是普通家庭在房贷、养老金和孩子教育之间左右为难。


有些父亲,像Ayush的父亲Natarajan Viswanathan一样,为了孩子读书,不惜花光529教育储蓄账户,清空养老金,还准备贷款抵押房产。


“今年还能撑过去,”他说,“再往后怎么办?也许只能搬到生活成本更低的州去了。”


读得起哈佛,不只是靠才华,更多靠的是一张够厚的钱包。


而在这场无声的竞赛中,夹在中间的美国中产,正用尽全力,去换一个孩子不背债务起跑的机会。


只是,当学位变成奢侈品,教育还能保有它应有的公平与希望吗?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