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打架,引发澳洲大规模涨价潮!玩具、服饰、汽车价格全飙升!澳洲等国即将"联合回应"
一场由中美贸易战掀起的全球供应链风暴,正通过错综复杂的产业链传导至澳大利亚千家万户的购物车。
从布里斯班到珀斯,从 Kmart 的货架到 Bunnings 的仓库,
玩具、服饰、汽车等商品价格正经历 “过山车式” 上涨,
部分产品甚至面临断货风险。这场看似发生在澳洲本地的消费危机,
其实背后是全球贸易格局正在经历大变动的体现。
澳洲卖平价商品的大超市现在快没东西卖了!
像 Kmart、Bunnings 这些店,超过60%的商品靠从中国和东南亚进货。
美国对零件加税后,东西成本蹭蹭涨 ,以割草机为例,这类由 500 多个零部件组成的复杂机械,
因美国对越南产发动机、中国产刀片等组件加征 10% 关税,现在价格直接涨了 15%。
格里菲斯大学经济学家 Alberto Posso 指出,零售商的成本压力不仅来自关税,更源于全球物流网络的紊乱。
“过去从深圳港到悉尼港只需 14 天,现在因船舶绕行、港口拥堵,运输时间延长至 28 天,仓储成本激增 30%。”
他强调,像 Big W 这样的企业,为维持利润不得不缩减库存,导致部分商品 “从货架消失”。
在布里斯班的玩具店,芭比娃娃的价格已悄然上涨。
这个由 20 多个国家协作生产的娃娃,其塑胶身体来自马来西亚,头发纤维产自日本,服装缝制于中国。
美国对中间产品的关税政策,使每个娃娃的生产成本增加 0.8 美元,价格直接涨了 8%。
Posso 教授拿芭比娃娃举例,说明贸易战的连锁反应有多厉害:
“比如越南的零件被加税涨价了,中国工厂组装时只能换更贵的韩国零件,这些多出来的成本绕了一圈,
最终所有成本都会转到消费者身上。”
全球生产链条牵一环动全身,这就会让澳洲人在为万里之外的关税政策掏钱。
墨尔本的汽车经销商正面临车价标着但没现车的尴尬。
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 25% 关税后,日本丰田、德国大众等车企被迫调整供应链,
导致澳洲市场热门车型交付周期延长至 6 个月以上。
以丰田 RAV4 为例,因为发动机从日本进口,关税让成本多了 3000 澳元,最后车价跟着涨了 4.2%。
更严峻的是,汽车零部件的 “断供潮” 正在蔓延。
澳大利亚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变速箱、传感器等关键部件进口量同比下降 18%,
迫使车企采用成本更高的替代方案。
“一辆汽车的生产涉及 2 万多个零部件,任何一个环节受阻都会导致整车停产。” 该协会负责人称。
澳大利亚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 3 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 5.1%,创 20 年新高。
贸易战越打越凶,澳洲的物价还会继续往上涨!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如果中美关税持续,澳洲每个家庭每年要多花 1200 澳元,
其中汽车、电子产品和玩具这三类商品涨价最狠,占了总涨幅的60%。
专家说,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供应链想 “离开中国”。
美国这几年一直推动把产业链转移到 “盟友国家”,
以前追求 “怎么便宜怎么来”,现在变成 “怎么安全怎么来”,但代价就是东西越来越贵。
再加上中国对美国反制,限制了稀土出口,更让依赖高科技零部件的澳洲企业雪上加霜。
面对涨价压力,澳洲的零售商们正加速寻找替代方案。
Kmart 打算把 30% 的订单从中国转向印度尼西亚,Bunnings 则与泰国工厂合作开发电动工具生产线。
但这些调整需要时间 ,印尼的新工厂得花至少6个月才能稳定供货,而泰国供应商的认证流程也得耗时3个月。
Posso 教授认为,短期内的涨价潮难以避免,但长期来看,供应链的多元化或许能增强韧性。
“这是一场全球产业链的‘大洗牌’,谁能更快适应规则变化,谁就能生存。”
他建议消费者关注本土品牌,或选择库存充足的商品,以应对可能到来的 “断货潮”。
当悉尼的家长为孩子购买涨价的芭比娃娃时,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这背后是中美贸易战引发的全球供应链风暴。
这场危机不仅让企业忙着找对策,也揭示了全球化时代的脆弱性。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没有赢家,只有共同承担代价的消费者。
中美紧张升级,澳洲新西兰等国联合回应!
在全球贸易体系面临动荡之际,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韦阿拉(Ngozi Okonjo-Iweala)近日发出严厉警告:
中美之间持续升温的贸易紧张局势,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长远而深刻的冲击。
据她表示,若当前的对抗趋势持续发展,中美之间的商品贸易额可能从当前的约6800亿美元大幅萎缩至仅1300亿美元,跌幅高达80%。与此同时,过去几轮关税升级已使双方的实际关税水平突破100%,远远偏离自由贸易的基本原则。
"我们面临的是一种碎片化的风险——世界经济可能裂解为两个以美国和中国为中心的集团," 她指出。"这不仅将破坏全球贸易规则的基础,也可能令全球GDP在长期内下降接近7%。"
澳洲与新西兰:小国的集体智慧
面对可能卷入大国博弈的风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表现出了高度警觉与外交技巧。近日,两国外交与贸易高层均明确表示,正与多国磋商可能的联合应对措施。
其中一个策略是寻求与欧盟、《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成员国以及印太经济框架(IPEF)国家组成合作阵线,以共同应对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外部压力。
澳洲外交部长黄英贤(Penny Wong)公开表示,澳方已就此议题与东南亚各国、日本、韩国、印度以及欧盟展开深入讨论。新西兰政府也表示,正在就维护自由贸易框架与包括东亚经济体在内的主要伙伴协商一致行动方案。
市场短期反应积极,长期走向待观望
在一系列外交信号释放后,澳元汇率与澳洲股市双双上涨,反映出市场对区域国家团结应对的信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提出的对英、澳、新等国10%的统一关税,及钢铝关税政策,并未包含在其宣布的“对等关税”90天暂停执行范围之内。
尽管如此,澳洲与新西兰目前都表示不会采取报复性措施,而是将继续强调通过协商、联盟合作与制度性平台,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整合。
在这个动荡多变的时代,贸易政策不再只是经济议题,更深层地嵌套着地缘政治的博弈逻辑。
澳洲与新西兰的应对策略展现出中小经济体在夹缝中寻求“集体安全”的智慧。面向未来,真正能够守护全球市场稳定与繁荣的,不是壁垒,而是信任;不是对抗,而是共识。
这一切,离不开制度平台的有效运转,也离不开所有成员国对自由贸易理念的珍惜与坚守。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email protected]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