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分析:iPhone在美售价或大涨250%!iPhone会变成奢侈品吗?
在这个科技与时尚共舞的时代,智能手机早已不只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身份符号。
而现在,一场由全球贸易格局引发的“价格风暴”,正悄然改变着这个符号的价值。
当地化生产背后的惊人成本
想象一下,一部原本售价约1000美元的iPhone,在未来可能飙升至3500美元——涨幅接近250%。不是镶了钻,也没有配限量皮革壳,仅仅因为它“美国制造”。
这是来自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师丹·艾夫斯(Dan Ives)的预测。
在他看来,如果苹果真的要将iPhone的整个制造流程搬回美国,不仅要重建庞大的生产生态系统,还得应对几乎每个零部件成本的成倍增长。而这背后,是美国政府新一轮贸易政策的直接反应。
关税如潮:成本飙升如何摧毁利润空间
随着美国政府高举“制造业回流”的大旗,一项所谓的“对等关税”政策悄然落地。对华进口商品的额外税费如同一阵骤雨袭来,尤其对依赖全球供应链的苹果公司而言,更像是一场“成本海啸”!
一部成本约580美元的iPhone,如今需承担将近297美元的额外关税——这几乎等同于其一半的制造成本。而这,仅仅是第一波影响。
全球拼图:一部iPhone背后的千层工艺
iPhone的诞生,是一场精密的全球协作。核心芯片由苹果设计、台积电(TSMC)代工,内存来自三星(Samsung)、SK海力士(SK Hynix)和铠侠(Kioxia),OLED屏幕则分别由三星、LG与京东方(BOE)提供。
其他零部件,如玻璃来自美国康宁(Corning),光传感器由索尼(Sony)生产,连接模块则来自博通(Broadcom)、高通(Qualcomm)和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
而中国制造企业——富士康(Foxconn)、和硕(Pegatron)、立讯精密(Luxshare Precision)——正是这场庞大协奏曲中完成最终组装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中国企业也在电池、结构件等模块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苹果的权衡术:涨价还是自吞苦果?
在涨价和利润压缩之间,苹果陷入两难。继续维持现价,意味着利润将被蚕食。
数据显示,自该政策公布以来,苹果股价已连续三日下跌,累计蒸发市值约6380亿美元,跌幅超过19%。
但若直接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这无疑是一场高风险的豪赌。要知道,安卓阵营早已虎视眈眈,消费者的选择也不止一家。
隐性涨价:苹果的“温水煮蛙”策略
为了降低风险,苹果开始尝试“非直接涨价”的路径——与运营商合作减少补贴、调整以旧换新政策、甚至取消赠品,以此实现价格的“柔性上调”。
然而,这种做法犹如在钢丝上跳舞,一不小心就会踩到用户情绪的雷区,甚至可能引发品牌信任危机。
与此同时,苹果也可能对上游供应商施压,要求如台积电、富士康等让利,从零部件成本端“瘦身”。
但这一策略亦存在隐忧:本就利润紧张的供应链企业,是否还有空间接受“砍价”?
💸3500美元的手机,会有人买吗?
对于大多数美国消费者而言,一部手机3500美元的价格,足以媲美一台中档笔记本电脑或一段短途旅行的预算。
这将使iPhone的购买门槛大幅提升,失去它作为“全民标配”的标签,而更接近于奢侈品。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拥有一部最新款iPhone,不再是一种日常,而是一种“高端生活方式”的象征。
iPhone,正在穿越一场风暴,从手中的科技精品,向价格不菲的“未来奢品”滑行。这场由政策引发的链式反应,不仅改变了产品的定价逻辑,也在重塑整个科技行业的格局。
或许,这不仅是苹果的分水岭,更是全球供应链时代的集体转身。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email protected]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