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人女子在澳短短 3 个月损失 $260 万!中国驻澳大使馆:将和澳政府合作,共同打击这类行为!

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人们在海外生活、工作、学习的机会日益增多。
然而,在享受不同国家带来的机遇与体验时,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尤其是电信网络诈骗这一全球性难题,正如同隐藏在暗处的 “黑手”,无情地伸向毫无防备的人们。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而澳大利亚成为了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之一。
最近,一则华人女子在短短3个月内损失260万澳元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也郑重提醒在澳中国公民,务必保持高度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具体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华人女子在澳3个月损失$260万
现年57岁的华人女子Sylvia Chou是一位会计师,居住在新州中部海岸。
今年年初,她在Facebook上点击了一则广告,该广告声称是一家外汇交易平台的推广活动。
然而,这却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
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Sylvia Chou不仅耗尽了自己的积蓄,还被迫借钱并抵押了三处房产,最终损失高达260万澳元。
她回忆称,当时她的银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NAB)曾试图联系她,告知账户出现异常交易,但由于未能联系上她,银行便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
Sylvia Chou表示,银行不应该仅仅“打个电话就了事”,他们完全有能力检测到异常的银行行为。
如今,她已经成为了一名反诈骗倡导者,并指出澳大利亚统计局(ABS)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诈骗问题的严重性远超官方统计数字。
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的调查,2023-2024年期间,每10名澳大利亚人中就有1人成为信用卡欺诈或诈骗的受害者。
然而,Sylvia Chou认为,由于许多受害者英语水平有限或未报案,实际数字可能更高。
02
澳洲人均诈骗损失全球最高
近年来,澳洲可谓是陷入了诈骗的泥沼,且情况愈发严重。
数据显示,澳洲已然成为全球诈骗损失最为惨重的国家,人均损失高达 100 澳元,相比之下,美国人均损失 45 澳元,英国人均损失约 34 澳元,澳洲的情况远超其他两国。
多起网络攻击事件频繁爆发,致使大量澳洲人的电话号码流入暗网。
这无疑给诈骗分子提供了绝佳的作案条件,他们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构建起信息贩卖的黑色链条,将获取的个人信息反复售卖。
而且,如今的诈骗手段更是不断升级,从传统的钓鱼邮件迅速演变为借助 AI 技术伪造亲友来电、深度伪造视频,甚至能在短短 10 秒内就掏空受害者的账户!
由于多数人不会频繁更换电话号码,诈骗分子一旦掌握与受害者亲友相符的号码,就能轻而易举地伪装成亲友来电,让人防不胜防。
据悉,高额退休金以及澳洲国民相对富裕且易轻信的特点,使得澳洲成为了骗子眼中的 “肥肉”,重点攻击目标。
在物价不断飙升的大环境下,人们渴望通过投资增加收入,而加密货币、高回报理财等看似诱人的 “机会”,恰好成为了诈骗分子设下骗局的完美伪装。例如:
在加密货币投资骗局中,诈骗分子打着快速获利的旗号,将受害者吸引至虚假交易平台。
起初,受害者的账户可能会显示有小额收益,让他们误以为找到了赚钱的捷径。
可当想要提现时,便会遭遇重重阻碍,如被要求支付高额的提现手续费,甚至账户直接被锁定,最终血本无归。
还有 “愿望清单” 骗局,利用人们对心仪演唱会门票或国际旅行的期待心理,通过售卖伪造门票、以新签证要求为由欺诈等手段实施诈骗。
远程访问骗局里,诈骗分子冒充银行或科技公司,诱骗受害者下载软件,从而获取敏感信息,给个人和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网络钓鱼骗局则不断进化,诈骗分子发送的信息愈发逼真,模仿合法组织,让人们在不经意间就上当受骗。
对此,NAB 再次提醒大家,银行绝对不会通过未经请求的链接索要个人或银行信息。
为了防范网络钓鱼攻击,大家要养成定期更新软件的习惯,还要安装并使用可信赖的防病毒程序。
要知道,一场骗局,可能毁掉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一生!所以一旦涉及钱财交易,大家一定要十分谨慎!
03
中驻澳大使馆:务必保持高度警惕!
对澳洲严峻的诈骗形势,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肖千明确表示:
中方做好了与澳新政府合作的充分准备,双方将聚焦共同利益,全力加强打击跨国犯罪。
中澳关系虽历经波折,但双方都有意愿明智地处理分歧,不会让分歧阻碍双边关系的正常发展。
在打击跨国犯罪这一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上,双方将携手共进。
同时,中国驻澳大使馆也高度重视在澳中国公民的安全,专门发文提醒大家警惕电信网络诈骗。
常见诈骗手段
大使馆特别提醒在澳中国公民,尤其是刚到澳洲的留学生,警惕以下常见诈骗手段:
冒充使领馆名义:诈骗者假借中国驻澳使领馆名义,通知受害人“有重要文件需领取”或“涉嫌刑事案件”,要求提供个人信息或支付费用。
假冒国内公检法机构:犯罪分子利用伪造的电话号码或视频通话,声称受害人涉及洗钱或非法活动,威胁其缴纳“保证金”或“罚款”。
虚假快递信息:谎称受害人有来自中国的“违法包裹”,引导其与“警方”联系并实施诈骗。
高薪兼职骗局:以“高薪兼职”为诱饵,要求支付“押金”或填写个人敏感信息。
假冒银行或投资平台:以贷款、信用卡欠款或高额回报的投资项目为名,诱骗受害人转账。
防范措施与应对方法
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建议在澳中国公民采取以下措施:
警惕来历不明的电话和信息:中国驻澳使领馆不会通过电话或邮件通知公民涉及“案件”或要求转账。国内外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处理案件,更不会索要银行账户信息。
保护个人信息:切勿随意泄露护照号码、银行账户、地址或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
拒绝不合理要求:如对方要求通过银行转账、购买礼品卡或虚拟货币支付,切勿听从,不要点击陌生链接。
关注官方信息:定期浏览中国驻澳使领馆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的安全提醒和防范建议。
如遇诈骗,请立即采取以下行动:
报警:拨打澳大利亚报警和紧急求助电话000(非紧急案件拨打131 444),并向当地警方报案。
联系银行止付:如已转账,及时联系银行申请冻结账户或止付。
向反诈骗机构报告:通过“澳大利亚网络诈骗报告平台”(Scamwatch)或澳大利亚网络犯罪在线举报网(ACSC)举报相关信息。
寻求领事协助:如需帮助,请联系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领馆!
特别提醒在澳留学生
刚到澳大利亚求学的留学生,由于身处陌生的环境,面临语言文化差异,防范意识相对薄弱,更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
如果遇到可疑情况,务必保持冷静,多与可信赖的人员商议,比如学校老师、同学或者家人,避免单独处理,以防遭受损失。
总之,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且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和危害性。在澳的中国公民,一定要时刻提高警惕,保持理性。
牢记 “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这九个字,这是保护自身安全和财产的有效措施。
希望大家都能认真落实防范措施,切实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
最后,记得转发提醒身边人,共同筑牢反诈防线!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