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地“神秘大雾”笼罩!闻10分钟发烧咳嗽!美国人集体恐慌:又拿我们当小白鼠?!

最近美国各地连续多日出现雾霾,让美国人担心坏了。
事情的起因是有多名美国网友在社交平台PO出自己站在大雾里面的视频,说空气中突然大雾弥漫、白茫茫一片,也不知道是哪儿来的,还散发着化学物的气味。
这名41岁的男子大卫·班伯表示,这股大雾有“奇怪的气味”,甚至闻起来刺鼻。
“我闻到的气味就像是放了很多烟花之后的硫磺味,进嘴的味道像有毒物。”
一个住在佛罗里达州的居民表示,自己站在大雾中10分钟,身体就开始感到不适,引发类似流感的症状。
“不到1个小时内,我就不停地打喷嚏,持续了大约3个小时,而且眼睛肿胀。我感觉全身发烫,好像发烧了,肚子也开始抽筋。”
接触大雾之后生病的人不止他一个,还有很多人也有相同的经历,说碰到“难闻的雾气,空气中还漂浮着白色颗粒”,之后就生病了2周,“感觉哪里都不舒服”。
家住美国北达科他州的网民称,自己刚更换滤芯的空气净化器,才用了一会,就被这些“神秘大雾”污染得不能用了。
还有德州女子表示,自己闻到了化学气味的大雾,然后出现了喉咙痛和咳嗽症状。
蒙大拿州的网友莎拉·史密斯说,虽然在下雪,但可以感觉到空气中有一大团模糊的东西,闻起来像烧焦的塑料。
这场大雾似乎还不是这两天才出现的,圣诞节前后就陆续有人发现了,截至目前为止,全美包括德州、俄克拉荷马州、明尼苏达州等12个州都有大批居民报告,说目击到这场“神秘大雾”。
加州居民:“不寻常的雾霾持续了好几天,闻起来一股怪味。我注意好几个月了,感觉鼻子被灼烧一样。”
除了美国之外,也有来自英国和加拿大的网友表示,自己生活的区域也出现了这种大雾。
奇怪的是,天气预报似乎没有报告有雾霾天气,于是各种猜测甚嚣尘上,部分美国民众开始怀疑:
这不是单纯的空气质量问题,是美军在搞鬼!又拿民众搞“生物战实验”!
尽管此前,美国国家气象局(NWS)曾发出了浓雾警告,但根本说服不了网友。
大家对美军的怀疑是越来越重了,甚至有网友曾目击无人机在上空飞行。
一名网友将这成为“化学雾”,“这种雾(Fogvid-24)就如同一层厚重且挥之不去的毯子,让人生病,许多人在短暂接触后,就出现了类似感冒或流感的症状。”
一个住在堪萨斯州的居民表示,雾气出现之前,她所在的地区曾出现过“大量的化学尾迹”。
其实也不怪美国人,因为美军历史上确实对多国民众展开过秘密军事实验。
这次网友们的猜测背后,是一段曾被长期隐瞒否认的黑历史:“海洋飞沫行动”。
中央情报局的解密档案显示,美国海军曾在1950年开展过一次秘密生物武器实验。
当年有11位病情严重的居民来到斯坦福医院检查治疗,均被发现有严重的尿路感染,最后一位名叫爱德华(Edward Nevin)的男子不治身亡。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肺炎病例又陡然增多,让旧金山的医院疲于应付。医生们深入研究后发现,这些患者都感染了罕见的“粘质沙雷氏菌”。
虽然粘质沙雷氏菌不致命,但当时在北美比较少见,医生们百思不得其解,只得将这些案例写成论文,发表在医学刊物上,以备日后研究。
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神秘出现的粘质沙雷氏菌,竟然是美国军队特意投放的。
之后,美军又在旧金山部署了43个地点监测实验结果,确定80万旧金山居民每人至少吸入了5000个致病微粒后,“放毒”行动才算结束。
旧金山金门大桥
1955年,中央情报局又在佛罗里达州坦帕湾外释放百日咳杆菌,导致这里爆发百日咳疫情,当时至少12人死亡。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1977年的国会听证会上,美国军方代表承认,他们在1949年-1969年间,共实施了239次秘密生物战实验。
比如1966年,美军研究人员将充满致病细菌的灯泡丢在纽约曼哈顿地铁的轨道上,只为进行传播枯草芽孢杆菌变体的实验,美军方认为,这种变体不足以致病,需要开放性实验来“验证”。
结果在交通高峰期,致病性病原体使相当数量的纽约居民受到感染,不少人随后生病或死亡…
而做这些实验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想测试美国大型城市应对生物袭击的能力...
60年代的纽约地铁
正因为是有过这样把民众当小白鼠的前科,美国人才会对这场雾霾的出现无比担忧。
美国国家气象局显然注意到了社媒上流传的推论,他们第一时间出来辟谣,给出的科学解释是:
雾霾中的颗粒物,其实源于空气中的污染物。在灯光的照耀下,颗粒变得可见了。
其次,所谓的“化学气味”,是由于雾气可以吸收和包围一些地表受污染的空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以及其他空气中的化学物颗粒。
当然,气象局也承认,这是今年第一次出现这种现象,确实比较反常。
气象局同时还提醒民众,这种雾霾的确会导致咳嗽,胸闷,鼻塞等一系列的呼吸道疾病,
总之,有雾霾,但只是自然现象,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有其他因素。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