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澳洲 >

“觉得痛快!”过年了,这些澳洲华人反而选择“断亲”!在中国“断亲”现象亦多次冲上热搜,只因...

收藏

“觉得痛快!”过年了,这些澳洲华人反而选择“断亲”!在中国“断亲”现象亦多次冲上热搜,只因...

发现澳洲 发现澳洲 02-13 05:17

“断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指的是人懒于或者是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


这一社会现象在国内日趋普遍的同时,对部分在澳华人来说,感觉也许更甚。


她们或坚决果断,又或是碍于面子,偷偷“假断亲”。


“不后悔。”他们说,“觉得痛快,早就该这么做了。”



“这么多年,第一次觉得轻松”


家在墨尔本的90后Jane日前回国省亲。她笑称今次是“潜伏行动”,“连婆婆都没告诉,只有爸妈知道,就想简单过个年。”


据她讲述,此前回国,不仅要为各路亲戚买一堆保健品,还要详细规划行程,“简直比总理还忙,真正陪父母的时间屈指可数。”


与亲友聊天,对她来说也日常尴尬。彼此都有些生疏,话题、观念聊不到一起,“却还得互相捧着”。


她说:“有的还会明里暗里羡慕嫉妒恨,就因为你出国了。”


“除了父母,谁管你在澳洲究竟过得好不好?只想着是不是为孩子铺个路,能不能给带个东西等等。”Jane有些惆怅,“目的性社交”让她身心俱疲,所以今次“偷带孩子回国”,“朋友圈假装还在澳洲。”


“这么多年,第一次觉得轻松,没有任务,没有应酬。”她笑着表示,“这算假断亲吧,因为明面上还是不好意思。”



“父母不在了,也就没有留恋了”


相比Jane的“不好意思”,李女士更为直截了当。


今年已经是她第五年不回国过年,打算连在网上发新年祝福的流程也“省略”。她称,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都看透了,懒得走形式”。


李女士告诉澳媒记者,现在46岁的她父母均已离世。兄弟姐妹4人中,她年龄最小,却承担了最多的责任,“只因为全家都认为我出国了,有钱。”


她于20年前移居墨尔本,但仍然需要一力承担父母的生活和医疗等开销。她无奈地说:“老人连袜子都是我买的。”


“他们从没说过一句‘谢谢’从没说过一句要分担,就认为是应该的。”她略带哽咽地告诉记者,“我辛苦工作,省吃俭用补贴家里,却落不到一句好。”


“前两年,父母相继去世,我突然松了口气,觉得终于摆脱了,开始逐渐断了与兄姐的联系。”


“我从不后悔移民,也不后悔‘断亲’。”她语气坚定,“父母不在了,也就没有留恋了。”



“只觉得痛快,早该这么做了”


家住悉尼的Lily告诉记者,“断亲”这个念头由来已久。


据她讲述,自16岁留学后,与亲戚们的往来日益减少,平日里的情分本就“少得可怜”。


回国后的饭局上,“除了敬酒和客套话,不断重复陈年旧事,没有共同语言。”


不时,还有远亲赴澳旅游,“我不仅全陪,还得全贴。”她有些无奈,“可我都忍了,想着渐渐不来往也就算了。”


可却因收到远方表妹的信息,她一下子破防了。


“内容就一句‘后天我结婚,姐,你来吗?’”Lily告诉记者,心中感受不止气愤,更像是“吞苍蝇”。


“我们3年没联系过!而且她在国内,我在悉尼!提前2天通知我,无非就是为了份子钱。”


她索性在家族群里发了声明,“感谢大家还记得我,可如今我人在澳洲,各位婚丧嫁娶,实在无法及时到场,也不劳烦各位通知,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见谅。”


群里好一阵没有动静,最后还是爸妈打了圆场。Lily表示:“我只觉得痛快,早就应该这么做了。”



在国内,“断亲”的字眼最近也频频映入大家的眼帘,数次冲上热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断亲”了。


据《光明日报》报道,2022年,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发表了一篇论文《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数据也佐证了在90后、00后群体里,“断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以血缘为纽带的亲情关系,在当代社会有逐渐淡化的趋势。不过,与其说是年轻人变了,不如说是社会发生了改变,然后在这种改变的基础之上,很多年轻人的心态和认知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在过往几千年的农耕时代,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开始是一个或几个亲近的部族组成一个部落,在一片较为固定的土地上生息繁衍,面对天灾人祸,只有亲近关系的人群相互扶持帮助,才能使生活平稳。即使到了近现代,这类原始的亲缘生存体系依然留有痕迹,尤其是在乡村,一个村庄一个姓或者只有少数几个姓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


当下不同的是,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流动的时代,村子里的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做生意、求学,他们有的已经扎根不同的城市,有的即使在外居无定所,一年也就春节回老家几天。这就不可避免地击碎了传统的亲缘社交体系,取而代之的以同学、朋友、同事甚至陌生网友为主体的新社交体系。


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他们会在这个新圈子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寻求生活和工作上的帮扶,而不是面向遥远而散落的亲戚。这是新的社会形态的塑造,“断亲”的另一头,又是更多的“连接”。



这种趋势具有一种不可抗拒性。华中师范大学的戴建业老师曾拍过一期讲断亲的视频,他认为“断亲”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今天的亲疏关系可以不再以血缘为决定,要看人品、三观,谈不谈得来。血缘关系不再是一种束缚,而成了一种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确实是一种理性选择。


而从新闻报道里的案例来看,那些决然“断亲”的年轻人,大都有一个糟糕的家庭,或者是家庭不完整、不和谐,他们从这样的亲缘关系中得不到正向的情感关系和实际价值,因此做出断舍离的抉择,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是还要看到,更多的家庭关系并没有那么糟糕,一些亲戚尤其是父母、兄弟姐妹这样的近亲,依然还维持着日常的关心和交往,我们依然能从亲近关系中获得真诚与爱。


也许,亲缘关系的疏远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一个整体上的大趋势,但是这个过程必然是漫长和复杂的,会长期呈现出多元化共存的现象。


对于一些家庭关系尚正常的年轻人来说,大可不必盲目跟风,觉得“断亲”是一件很酷的事情。相反,很多人之所以选择了“断亲”,还是基于在亲缘关系中产生了痛苦、烦恼和失望等负面情绪,“断”只是一种治疗方法,如果自己的亲缘关系很健康,没什么毛病,就没必要去“治”。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年轻人“断亲”,是一种感性使然。别说是常年不来往的亲戚,就是身边的朋友、伴侣,也时不时会有一些情绪上的摩擦,拉黑和屏蔽等操作也时有发生。这是一种社交现象,而非社会问题,只有首先正视它,然后才能寻求某种和解。



关于“断亲”的原因,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亦表示,就中国国内而言,城市化与社会流动造成的居住地分离是成因之一。


而远在南半球的澳洲华人更是如此,因长时间与亲戚的分离,导致因空间距离到情感疏离的社会交往状态。


在他看来,传统亲戚关系日渐式微,日常生活里,亲戚不在场,或者被朋友替代,因而导致‘断亲’行为成为必然。


他还表示,“断亲”成因复杂,比如社交压力剧增、自我意识觉醒、“内卷化”社会生长环境的刺激、亲戚间的攀比造成亲情磨灭、父辈亲人离世,以及家庭经济独立等。


▲ 胡小武教授“断亲”论文调查数据


断亲是一种社交现象,而非社会问题,只有首先正视它,然后才能寻求某种和解。可能在不久的未来,亲缘关系的发展趋势也将更加多元化和灵活化,家庭模式会更加多样化,亲缘关系也会更加包容和宽广,“相信年轻人将以他们的活力,创造出新型的亲缘关系。”


在小澳看来,不好的亲戚该断就断,但盲目跟风不可取,须得分清楚当下情况~


对于“断亲”现象,大家怎么看呢?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email protected]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