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2月6日,新西兰的“敏感日”!持续184年的巨大争议,国家陷入撕裂...

收藏

2月6日,新西兰的“敏感日”!持续184年的巨大争议,国家陷入撕裂...

这才是新西兰 这才是新西兰 02-06 12:09


今天是新西兰一年一度的“怀唐伊日”(Waitangi Day)。


不少人会利用这个公共假期继续享受夏日时光,但是对这个节日背后的故事及其意义,你是否真的了解?


 

早期的新西兰


新西兰是人类定居的最后一块大陆。


大约在1280年至1350年间,波利尼西亚人就开始在这些岛屿上定居,随后形成了独特的毛利文化。


随后,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众多毛利部落。



到了1642年12月13日,荷兰探险家Abel Tasman的船队“误打误撞”,在新西兰南岛西北海岸发现了陆地,因此成为第一批看到并记录新西兰存在的欧洲人。


但是,当船队想要靠近陆地时,一群毛利人突然划着独木舟冲了出来,并且对船员们展开疯狂攻击,导致四名水手被棍棒打死。



Tasman只能带着船队悻悻离去,虽然没能成功登陆新西兰,但他的这次航行被记录了下来,也为日后其他航海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时间来到了1768年5月25日,英国海军部委托James Cook指挥一次前往太平洋的科学航行。


这次航行的目的是观测和记录即将于次年发生的金星凌日,结合其他地方的观测结果,将有助于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1769年4月13日,Cook航行到了大溪地,并且在那里进行了观测工作。当地一名牧师Tupaia加入了他的船队。


随后,他航行到新西兰,并且绘制了较为完整的海岸线地图。在Tupaia的帮助下,Cook成为了第一个与毛利人成功交流的欧洲人。


不过,他的船队和毛利人还是爆发了冲突,至少有八名毛利人在暴力冲突中丧生。



随着Cook的这次航行,新西兰也逐渐被欧洲人熟知。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开始造访这片土地,他们用欧洲的食物、金属工具、武器和其他物品,来换取毛利人的食物、木材、手工艺品和水。


到了1830年代,居住在新西兰的欧裔移民日渐增多,因为缺乏有效的法律体系,冲突和混乱频发,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在这一大背景下,英国政府于1832年决定委派James Busby去往新西兰,保护英国在新西兰的经济利益。



与此同时,希望扩展版图的法国也将新西兰视为潜在殖民地。


因为毛利人害怕法国入侵,Busby就替他们写了一个请愿书,寻求英国王室的保护。但前提条件是,英国王室必须在新西兰掌权才行。


1835年10月28日,英国王室与北部的一些毛利部落首领共同签署了《独立宣言》,宣布新西兰成为独立国家,并受英国保护。


后来,英国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新西兰的控制,派出William Hobson上尉前往新西兰,并且计划与当地的毛利部落首领再次签订条约。



孰不知,这个于1840年签订的条约,在184年后的今天,仍存在着巨大的争议。


这个条约就是《怀唐伊条约》。

 

改变新西兰的一天


1840年1月,Hobson来到新西兰,他请Busby写出条约的草稿,而且也请他参加谈判。


经过细微修改后,Hobson把条约的英文抄本交给一位传教士Henry Williams翻译成毛利语的版本。


1840年2月6日,Hobson作为英国王室代表,邀请首领们在新西兰北岛怀唐伊这个小镇签订这份条约,并按照签署地的地名将条约命名为《怀唐伊条约》。



条约一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英文版的“The Treaty of Waitangi”,一个是毛利语版的“Te Tiriti o Waitangi”。


之后,条约被带到新西兰全国各地,最后一共有30位毛利族长签署了英文版条约,512位族长签署了毛利语版条约。


条约不长,一共只有三个条款,内容是笼统的原则性说明,英国和毛利人据此达成政治契约,在新西兰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并建立政府。



但是由于英文版和毛利语版在措辞上有所不同(也有人说英国方面是故意为之),导致在一些基本原则方面产生了巨大差异。

 

 

条约的争议


《怀唐伊条约》第一条关于新西兰的主权。根据英文版,毛利人需要把“sovereignty”(主权)出让给英国。


然而,在毛利语版本中,这一条使用的毛利词汇是“kāwanatanga”(治理)。


当时,毛利人之所以同意签署条约,是因为他们希望新西兰由英国人进行治理,制定关于行为规范的法律法规,而不是出让主权。


新西兰因此“稀里糊涂地”就成为了英国的一块殖民地。



第二条关于毛利群体的地位与权利。在毛利语版本中,毛利人对他们的土地、村庄,和所有“taonga”(宝藏)拥有“rangatiratanga”(族权、管理权)。


“taonga”这一毛利词汇的涵盖范围远远大于英文版中所称的“财产”。


而在后半部分,英文版宣称,毛利人给予英国女王对土地的“right of preemption”(优先购买权)。然而,这种权利在毛利语版的条约中并没有被翻译出来。


毛利语版中只说毛利人与女王会进行“hokonga”(土地的交易)。很多毛利人相信他们只需给女王一次报价,之后就可将土地卖给任何人。


第三条则规定毛利人受到女王保护,并享有英国公民所享有的同等权利,这一条两个版本在翻译上没有出入。

 

条约签署后


除了两个版本在措辞和含义上的差异之外,在条约签署后,英国政府并没有遵循承诺,让毛利人拥有及控制他们的土地和生活。


面对欧裔殖民者的压力,毛利人不断被迫出售自己的土地。


这种矛盾最后导致了19世纪中叶毛利部落和政府在新西兰北岛的一系列战争。



除了大量的伤亡,毛利人还在战争后失去了大约100 万公顷的土地,尽管后来一部分已被归还。


自条约签署以来,毛利人就多次向政府抗议条约的条款未被遵守,但他们的抗议经常被置若罔闻。


1970年代,毛利人的抗议不断加剧,有时甚至会出现违法举动。


为了解决相关争议,新西兰后来设立了“怀唐伊法庭”,就毛利人所提出的政府在立法、政策、行动或不作为等方面违反《怀唐伊条约》承诺的行为提出建议。


目前,怀唐伊法庭仍在继续处理很多历史上的以及当今的争议。

 

领导人受辱


如今,每逢2月6日这一天,毛利人的抗议和警方的冲突总会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


1998年2月6日,新西兰时任总理海伦·克拉克参加了怀唐伊日纪念活动。但是,在现场,毛利激进分子禁止作为一国总理的她发表讲话,令一向以强悍示人的她当场潸然泪下。





2004年,时任国家党领导人Don Brash发表了著名的Orewa演讲,提出“one rule for all”(一国一律),对所有新西兰公民都应该一视同仁,适用同一部法律,取消所谓的“毛利特权”。


他的演讲使当年长期低迷的国家党支持率在一个多月之内从28%跃升到45%,说明大部分民众对“毛利特权”的反感。然而,他本人也在一次纪念活动上,被人投掷了泥巴。



2016年怀唐伊日前夕,时任总理约翰·基宣布不参加怀唐伊日纪念活动,并且签署了毛利社区比较反对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约翰·基的手下,时任经济发展部部长Steven Joyce作为代表与毛利部落会晤之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被一个假阳具砸中面部,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



2017年1月,时任总理比尔·英格利希表示,由于毛利社区委员会没有允许他在当天出席活动并发表讲话,所以他不会出席当年的怀唐伊日纪念活动。


从传统上看,怀唐伊日通常是新西兰的政治领袖与毛利部落领袖探讨全国性话题的重要契机。



2018年,情况有所改观。时任总理杰辛达·阿德恩为表示对怀唐伊日的重视,安排了整整五天的怀唐伊行程,参加了数个重要的怀唐伊日庆典活动。


最重要的是,阿德恩在Te Tii Waitangi marae(怀唐伊会堂)发表演讲,这是历史上首位在怀唐伊会堂发表演讲的女总理。




去年,时任总理Chris Hipkins在怀唐伊日到来之际发表演讲。


他说:“新西兰在历史上有‘太多失信的承诺’,我们应该正视这一点。”


他表示,怀唐伊日是新西兰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绝不会接受不公平的卫生、教育体系和经济成果。



今年,联合政府三个政党的领导人,包括国家党领导人(总理)Christopher Luxon、优先党领导人(副总理)Winston Peters、行动党领导人David Seymour,均已现身怀唐伊。


他们在《怀唐伊条约》签署地发表讲话,期间伴随着毛利群体短暂的抗议活动。



《怀唐伊条约》的争议还没得到妥善解决,而联合政府上台后的一系列操作,再一次惹怒了毛利群体。

 

社会正在撕裂


去年年末,新西兰新一届联合政府上台后,和毛利群体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起来。


关注过大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联合政府之一的行动党的其中一项政策是,计划对《怀唐伊条约》进行全民公投,暗示“对于毛利人享有的那些优先权,我们上台后要进行拨乱反正”。


而实际上,政府也确实干了一些拿毛利群体“开刀”的事儿。


比如,不再支付给会毛利语的双语公务员更高薪资了;政府机构的官方名称不再以毛利语为主了;连专项设立的毛利卫生局也给撤了;还废除了无烟立法等等……


于是,去年12月5日,新一届国会开门的第一天,各地就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毛利人行动日”。




原本不打交道的毛利部落,现在相互称兄道弟;原本对“毛利王运动”不感兴趣的毛利人,这次也都愿意听从号召……


1月20日,在毛利王的主持下,全国召开毛利大会,原本以为参与人数3000人,结果现场来了10000多人。



毛利人因为《怀唐伊条约》造成的历史伤口仍然很深,新西兰社会并没有体现条约精神,毛利人没有得到种族认同的安全感。


条约就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一旦撕开,那么种族之间就会产生隔阂。


今天,在一些人眼中是新西兰的“建国日”,而在毛利人眼中却是签下耻辱条约的一天。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关于条约遗留下来的问题,可能会永久缠绕在新西兰这片土地之上。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email protected]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