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 >

​投资、受骗、吃苦,6000儿童在横店当群演,背后是中国家长的赌局

收藏

​投资、受骗、吃苦,6000儿童在横店当群演,背后是中国家长的赌局

正经婶儿 正经婶儿 11-20 17:52



成年人有北漂,孩子也有了童漂。


看到一则新闻,未成年儿童在横店当演员。


也不算新事,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在横店未成年人演员已经有6000多人。


他们中有人是喜欢表演,有人是家长为了圆自己的梦,也有人是想给孩子的人生见见世面多多提供一种选择。


无论何种原因,他们都认定即将走上的是一条向上的路。



可是这两天,一则报道又对准了他们,震惊了很多人:


有童漂来到横店4个月,仅收获250元。


想要有“工作”须成会员,2万1年保证上3个戏,5万3年保证8个戏,8万5年保证12个戏。


保证多半存在于口头,总有骗子和被骗的,为了给孩子争角色,有宝妈转过2600元定金后惨遭骗子拉黑。


就像一场大梦,大梦一场。



在横店最出名的童漂大概是小伊和她的母亲吴兰。


认识她们的人都说,这对母女太苦了。


苦是肉眼可见的,小伊的脸上还有痱子印。


这是夏天小伊拍戏时留下的,“夏穿冬衣”,40度的天气,小伊穿着棉袄里面装着冰块。


第二天棉袄安排给别的演员,小伊穿上了呢子衣,下面是加绒的裤子,也没有了冰块,唯一的散热是拍完之后母亲拿着扇子帮忙扇风。


但是无济于事,热出了一身痱子。


这在老家是从来不会发生的。



而那次“夏穿冬衣”小伊拍了两天,得到200元。


演完这一次小伊又接到了半天的群演,酬劳是50元。


这便是她来到横店前4个月的总收入,250元。


相对应的,吴兰每个月需要支出3000元左右。


房租五百元、水电费两三百元,剩下的大头是让小伊上学,这些钱都需要在老家的丈夫提供。


小伊的学校就在租房处二百米,是村里的小学,不用缴学费,但需要1200元的伙食费,600元的托管费。


入学2个多月后小伊很快适应了边学习边拍戏的生活,但是学习成绩远不如村里的孩子。


“gua(括)号,85减5,再gua(括)号,应该这样算”。


去年二年级的题目小伊还能一点就通,开始拍戏后学习已经越来越吃力。


尽管如此,小伊依然会去拍戏。


她说自己想继续演,想继续做这个很甜的梦。



梦想是美好的,也是残酷的。


这些做童星的孩子,都要先被送去培训。


正规如练习生,要签订三年或者更久的训练生合同,这段时间他们没有商业活动,而是要进行基础的表演学习,每个阶段还有相应的考试。


但这种方式所需要的投入不是一般家庭能负担,他们也等不了太久。


于是就有了另一种办法,“七天速成”。


孩子们被送到横店附近的培训中心,缴纳一万左右的费用,被老师培养7天或几个星期,而后经老师推荐获得剧组的人脉。



但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所谓培训老师并不是科班出身,实际身份同样也是横店的群演。


培训方式更加简单,上午练气息,下午练表演,晚上拉韧带。


真正学到能用上可能只有“哭戏”,而他们培训的方式是通过语言批评、制造矛盾让孩子哇哇大哭。


唯一有含量的,就是拿别的孩子的哭,让其他孩子去模仿。


很多家长在培训完才发现其中的不靠谱,但这只是开始。



经纪人承诺推荐的人脉和电影作品,家长们却往往只能在个人营销账号上看到自己的孩子。


竞争太过激烈,更多时候家长需要主动出击给孩子报名竞选。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就算被选上也挣不回成本,童星们常常会被克扣工资,到最后还可能被挤下。



在横店童漂群体中,有两个不成文的规定,一个是“零片酬”一个是“带资进组”。


要想演戏,就不能谈报酬,这样才可能被导演选上。


而如果家长愿意提供一笔赞助,那选上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但是上当的概率也成倍增长。


有一位宝妈刷了3万信用卡给孩子买到了一个角色,结果拍摄时才发现,所谓的角色不过是孩子站在那里当背景板。


而这个场景,最后不一定会保存在正片里。


还有一位宝妈花费一万元给孩子预定了角色,交了2600元定金后被对方拉黑。


这不属于诈骗,因为最后电视剧根本没有立项,只能说是投资失败。


单纯的孩子并不懂这些,她们会疑惑为什么说好的角色又泡汤了,原来自己的台词被别的小孩抢走了。


母亲也不忍心去解释,只能劝慰孩子以后还有机会,然后催促孩子换衣服,赶下一个偷偷用几万块钱买来的酬劳只有50元的角色。



看得让人心里格外复杂和难受。


天真的努力蹦,懂事的熬着陪。


有人说,用一个不幸福的童年去赌一条独木桥,无数童星的成长经历带来的教训一点看不见。


这根本不是梦想,是家长强加的欲望。



也有人提到过去流行的童模。


几个月,几岁的小孩子拍几个封面照就能获得丰厚收入,于是家长们纷纷交钱学习。


为了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参与产品拍摄,又会强迫年幼的孩子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超负荷的拍摄的工作。


最忙的时候,童模们要每天早起晚睡,工作十几个小时。


还记得曾经一位三岁女孩在四月的街头穿着夏装进行拍摄,在女孩儿未按要求进行拍摄的情况下,不耐烦的妈妈一脚踹了她一个趔趄。


而挨打之后的女孩当镜头再次对准,便熟练的露出了甜美又早熟的笑容。


熟练的让人心疼。



不过从新闻里看,横店的家长们倒没有干涉孩子,或者强行附加理想和金钱关系。


恰恰是很多孩子自己也想要当个明星,父母只是奋力一搏帮孩子圆梦罢了。


就像吴兰之所以带小伊来横店,是因为在很小的时候,小伊就喜欢对着电视机模仿明星。


其他孩子来到横店的原因都是如此。


有孩子9岁就确定要走艺考的路,为此转到横店的小学借读,通过当群演积累经验。


有孩子想要演戏,是因为想让大家羡慕地看着自己。


10岁的年纪已经想象到了成名生活,“钱多到花不完,买一个海边的大别墅游泳。”


有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尝试了中国舞、拉丁舞、街舞、美术、手工、模特等等兴趣班,最后被“表演”击中命门。


他们不像童模家长那样利欲熏心,也没有为了钱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


送孩子到横店,更像是送孩子上名校。


这是一种鸡娃和内卷。


这也是真正让人心情复杂的地方。



平心而论,未来世界竞争越来越强,不想我们的孩子做一粒平凡到尘埃的普通人就要付出更多。


童年开始横漂,便是普通人可争取的翻身机会。


父母愿意和孩子走下去,这也是一种家庭的成长和支持。


但另一个现实是,她们走的路很窄很苦,希望很渺茫。


正如很多家长设想,等孩子上了小学,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业上。


如果演戏是孩子的兴趣,就帮他继续争取机会,假如孩子将来不愿意了,也尊重他的选择。



可问题在于贵圈里并不讲机会,能真正从这个行业里有所收获的大部分都是资本早早选择的,小部分是运气大于实力的。


比如《新少林五祖》里的谢苗和那五个小孩,论条件他们不相上下,但能红的只有谢苗。


他当然有实力,但提到他人们说的最多的其实是“李连杰的干儿子”。


这还是过去的娱乐圈。



现在又能有多少穷人明星能在资本里脱颖而出。


就说最近的几部剧,演员都是那种爱豆出身,或者演艺世家出来的孩子。


这个圈子已经越来越固化,有实力的人也拼不过星二代,富二代。


万一熬了许久人没火,学习也被影响了,还有的选择吗?


在判断力尚未形成的童年,去拼一个希望渺茫的美好前程,孩子长大后自己的选择不一样的时候,会不会造成大矛盾。



而且这个选择看似多元,实际过早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后只会感到选择越来越有限。


毕竟一直演没几句台词的角色,并不是锻炼,只是一种蹉跎岁月。


如此斟酌,在横店漂泊的日子,在得与失之间,曾经的梦想是否还那么璀璨。


普通家庭,赌上一切去拼一个概率极低的机会,又是否明智?



新闻中吴兰的回答是“继续”。


她告诉老公好好在老家做生意,自己买了一辆800元的二手电动车,课余时间就带着小伊去剧组试镜。


苏晨曦的儿子也在继续,他已经能在外地接到广告、走秀等工作了。


学习和作业就放在高铁上、宾馆里。



另一位童漂孩子9岁的陈欣悦则在暑假结束前离开了横店,一个月里她跑了将近10个剧组,最后放弃。


放弃不是梦碎了而是有了新的方向。


母亲给她运营了社交账号,打算有了粉丝后去北京闯闯,接一些有含金量的角色。


但是能不能成功无人知道,也没有人有资格下定论。


毕竟我们都是普通家庭。


但作为普通人我还是想以最大的善意建议,人生没有什么一定的好路,但有适合自身的路,有正确的路。


这种正确就是,无论家庭给孩子选择怎样的成长路径,首先都不能荒废孩子的教育。


如果孩子真的热爱表演,不如在演好别人之前,先扮演好自己。


在成为角色之前,先接下当下生活赋予的角色。


演戏什么时候都可以演,童年只能赌一次。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email protected]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