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 >

​学生不报名课外活动,被老师嘲讽“家里揭不开锅”:不是揭不开锅,是饭变味了...

收藏

​学生不报名课外活动,被老师嘲讽“家里揭不开锅”:不是揭不开锅,是饭变味了...

正经婶儿 正经婶儿 2023-03-24 17:41



刷新闻刷到很多学校组团宣布放春假了,看来一年一度的春季校外活动又要来了。


但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春季校外活动,似乎越来越尴尬。



最近武汉有个中学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工厂,费用是每人170元。


有家长支持,但大部分家长都拒绝参加。


一个班还不过半数,老师直接在群里点名:


拒绝的家长请给我一个理由,是家里揭不开锅缺这170元买米买菜?



家长缺钱揭不开锅,这话说得也太离谱了。


不出意外,老师直接被顶上了热搜——



且不说参观交费170元的收费标准是什么,当老师的应该为人师表。


尤其还是班主任,无论出于什么理由,都不能嘲讽家长。


不过说实在的,现在教师的素质确实不能同日而语。


尽管现在的老师越招学历越高,但为人处事也是越来越差。


不是故意针对,真的有这样的人。


今天有个新闻就说,周至县仰天小学一名二年级老师检查全班同学的数学作业时,只要做错了,就直接动手扇耳光。


“老师扇了孩子数十个耳光,拿凳子朝身体和头部击打。”



据刘女士说,当天课上,老师连续打了十多个孩子,打到自家孩子时,手已经收不住了。


这就是刘女士孩子被打后的照片:



脸上全是手印子,“现在听到巴掌声,孩子就会哭闹不止,还会揪头发和胡言乱语。”


还有江苏淮安的一位小学老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用明星的新单曲做配乐跳手势舞。


以此来帮助自己追星,应援喜欢的明星。



再之前江苏常州10岁的小学生缪可馨在上完两节作文课后,跑出教室翻越栏杆坠楼身亡。


就是因为写了一篇《三打白骨精有感》的作文,被老师批为传播负能量。


加上之前常被老师体罚,小小年纪的缪可馨用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想象下某一天,孩子放学后告诉我们,自己每天在学校就是挨打挨骂,时不时还被X侵......


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很大,而首先就是教师要慎言身正。


不用自己的谋生技能当特权来拿学生“要挟”家长。


但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看的多了,直教人怀念霍格沃兹的西弗勒斯·斯内普老师。


或许师德师风,素质教育,这样的新鲜词,过去年代教师们真的更懂一些。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的时候,跟随沈从文上了一段时间的课。


他说,沈从文上课,从来不灌输大道理,全凭自己直觉说话。


检查学生作业,也只就作业讲问题,从不借题发挥。


但真正听“懂”了他的话,都会受益匪浅,终生受用。



而对于犯错的学生,过去的老师们也绝不会动辄打人。


大作家王蒙有一次上课迟到,还忘了带文具。


他的老师“华老师”问:你说怎么办?


王蒙急得流泪,因为他的姐姐也在这个学校,如果被罚了,肯定要报告给父母。


这时班里一个女生说:“老师我出去站着吧,王蒙是好学生。”


听到这个话王蒙脱口喊道:“同意!”


华老师叹了口气,事后把王蒙叫到宿舍:“当那个女生说她出去罚站而你不用去的时候,你说什么来着?”


王蒙的脸涨红了,很多年后他在书里描述:“这是我平生受到的第一次最深刻的品德教育”。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好的老师不用夸张的江湖气息,便能下自成蹊。



做好老师当然也不是老学究的专属,薪火相传的师道传统,始终在以不一样的方式一代一代向下顺延。


钟宇升曾经以“钟美美”的名字在互联网上恶搞、模仿自己的老师。


因为太过到位,很多人骂他涉嫌丑化教师,要求开除他。



但教他老师说,这个孩子很有主见,非常擅长的是文科,字也写的好。


“钟宇升中考语文108分,在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他是最高的。”


北大韦神的小学老师,面对每天读着《华罗庚数学学校》,与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的韦东奕,老师并没有横加指责。


反而准许他破格进入附中奥数班进行试学,结果,这一试,试出了一位传奇。



还有主持人何炅,他曾经也是一位老师,教的还是阿拉伯语。


他上课不点名,但他的课是出勤率最高的,因为有趣,从不照本宣科。


还经常利用做节目的机会,来帮学生开拓眼界。


“那段日子真的非常特别,那段经历也让我惭愧地认识到,如果我专心地做教师的工作,可能比现在要做得好得多。”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如此,可能现在我们的教育也会好很多。


专注并热情于教育的事业,在纯洁的校园里做好事做实事。


不伤害,不歧视,不用刻薄的语言攻击学生,不给他们划分三六九等。


获得过知识的人才更要知道教育对人生的意义。


让学生先成为自己,再成为想成为的任何人。




不过武汉这件事也没有上升到那么严重。


毕竟老师的话虽然不妥,但结合情景多半也是情绪化的表达,随口一说。



有爆料也说,本来是动员好了,但班里有一位同学不想参加,还撺掇其他人都不参加。


所以这位老师一生气,才在班级群里口不择言。


现在老师也已经被停学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了后果。


而真正造成这个矛盾的,可能就是学生本来该自愿参加的活动,已经变成了压力性的强制要求。


网上有很多这样的留言认为,一些班主任催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其实都是来自学校,甚至教育主管部门的压力。



跟班级业绩挂了钩,所以老师才总要说“没有团队精神”、“没有集体荣誉感”。


可之所以选择不参与,就是一些活动实际并没有多大价值,与缴纳的报名费严重不符。


说白了,我们的研学活动真的变味了,也让本就地位低的老师们更难办。


而像这种情况全国各地都经常会发生。


某学校组织去婺源郊游,要求克服困难必须去,哪怕你晕车。


因为不去,校长就要批评老师了。



评论区大家相似的记忆更多了。





还有去年的教师节风波其实也是。


家长群要求家长们凑钱给老师购买化妆品礼盒。


结果其中一名家长表示不参加后,就被要求退出家长群。


而老师们更难受,越想越委屈,里外不是人。



其实就新闻里的“参观工厂”本身来说,真正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我想没有人会反对。


实践与学习相辅相成,也是“双减”下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


只是家长渴望孩子在学校过得更好,老师害怕家长不支持自己的工作,在各自担忧中让事情的处理方式发生了变化。


那么,从解决需求的角度,我们更应该做的就是先放下焦虑。


很多时候只有一线老师们,才真正了解学生对于校外活动的需求。


就像有些对学习兴趣不大但实践能力强的孩子,他可能就在等一次校外活动。


那种表现自己的机会,那种解放天性,对他的成长太重要了。


家长考虑到更现实的意义,不让参加,也有道理。


但往往孩子没有课外活动,好像只剩宅家玩手机了,毕竟父母需要工作,郊游的机会少之又少。


相比之下,能参加一次好的活动,还是会让孩子们受益良多。


所以凡事不能太武断的决定。


先了解一下活动的初衷,孩子们的意见,家长、老师再做引导和判断。


集体感可以理解,但自主自愿的权利学校也应该保障。


反过来也是,增进友谊和凝聚集体的机会,能参加也可以参加。


只要收费就一定是乱收费,只要说“集体”就一定是绑架,这可能也不符合事情的全部。


无论何时,活泼多元的教学形式,是无罪的。


只有失控肤浅,牺牲学生为所谓教学业绩打卡,甚至是拿回扣的活动,才是错误的。


弹性一点,沟通对等、透明一点,优秀和鲜活完全可以兼具。


当家长和学校互相走向彼此的内心,当课外研学真正走入孩子们的青春,那一堂课注定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email protected]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