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惊华人圈!19岁外甥出轨舅妈,纠缠4年后,被CEO舅舅爆头枪杀...

2022年4月7日,美国波士顿郊外春寒料峭,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松香味。而在Medford地区法院外的停车场,一场骇人听闻的血案悄然爆发,震撼了整个华人圈。
当天大约下午4点50分,一辆深色Chevy Equinox SUV猛然冲向一辆黑色丰田Rav4,将其死死夹在两车之间。紧接着,SUV车门打开,一名中年男子走下车,对着车内男子连开5至6枪。枪声在法院门口炸响,约10枚弹壳散落在地。
被枪击者当场死亡,倒在血泊之中。而开枪者,正是44岁的华人学者——薛成海。他不仅是凶手,更是死者的亲舅舅。
这起血案震惊了所有熟悉他的人:薛成海,毕业于中科院、曾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是一名在基因信息学领域小有成就的科学家。
案件发生后,警方冲出法院,见他仍保持举枪姿势,代理律师将其按倒制伏。他没有逃跑,也没有挣扎,而是如同虚脱般瘫坐在地。
死者是王聪,年仅23岁,就读于美国东北大学计算机专业,一位曾被舅舅亲手送入美国的留学生。
两人的关系,原本是最亲的血亲,为何走向你死我活的绝路?答案,要从四年前说起。
1
禁忌之恋:从“舅甥”到“情敌”
2018年,王聪19岁,正准备赴美留学。薛成海作为舅舅,尽心尽力帮忙办理手续,接机安顿,将王聪安置在自家生活。
当时,薛因工作原因正在中国出差,家中仅有其妻与王聪同住。就在这段时间,一段令人瞠目结舌的不伦恋情悄然滋生——王聪,竟与自己的舅妈发展了亲密关系。
两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持续到2020年7月,时间长达近两年。直到薛成海妻子感到愧疚,决定结束这段不道德的感情。但此时的王聪,已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2020年8月,薛从中国返回美国。短短一个月后,他的妻子提出离婚申请。尽管两人正式离婚,但因为孩子的共同抚养权和经济安排,仍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更令人心惊的是,离婚后王聪依旧不愿放手。他对前舅妈展开疯狂纠缠,甚至转向暴力与威胁。
2
纠缠与威胁:华人家庭的失控边界
起初,王聪只是频繁地打电话、发信息,试图复合。薛成海的前妻明确表达拒绝,但王聪开始展现出强烈的控制欲和情绪不稳定。
他会在她上下班途中尾随,深夜不断发送长篇信息,有时夹杂着乞求,有时又夹杂着怒骂与威胁。随着情绪愈发极端,他开始对薛成海本人的生活构成直接威胁。
“我要杀了你全家,如果杀不了,我就自尽!”
“你毁了我的未来,我现在已经没有尊严了,就是行尸走肉!”
这些不是普通的情绪宣泄,而是以死亡为要挟的恐吓。他曾试图闯入薛成海的住宅,深夜敲门不止,甚至在孩子的学校附近徘徊——这种行为让整个家庭陷入恐慌之中。
更令人震惊的是一次肢体冲突。据薛成海描述,王聪曾在一次争吵中突然发难,将他按在墙上勒住脖子。
薛成海报警,警方介入并做了笔录,但因为双方是亲属关系,加之王聪没有持武器,警方最终只做了备案处理,没有拘留或起诉。
这种被轻描淡写的暴力记录,成为后来法律保护缺失的伏笔。
2020年底,薛成海终于向法院申请限制令,提交了大量短信、通话记录、照片、邻居证明等证据。限制令最终获批,为期两年,禁止王聪靠近薛及其家人300英尺范围内,禁止接触其子女,并限制任何形式的联系。
然而,真正的恐惧才刚刚开始。在很多人想象中,美国的保护制度完善,限制令应是一道坚固的法律屏障,但现实却远没有这么理想。
2022年4月7日,限制令到期当天,薛成海带着厚厚一摞资料走进Medford地区法院,试图申请续签。他详细陈述王聪仍在通过社交平台间接联系自己与家人、频繁出现在生活区域附近、并试图以婚姻手段规避签证危机继续留美。
“我知道他在等这一天,他觉得限制令一旦失效,就能重新出现在我女儿学校门口。”薛在法庭上说。
但法官并不买账。由于过去一年中王聪未被警方正式拘留、没有触发电子报警机制,法官认为“不构成足够的持续骚扰或人身威胁”,认为原限制令已起到应有效果,最终驳回了续签申请。
在美国,限制令虽是保护措施,但能否续签通常需满足“明显、现实的危险”标准。
由于警方未正式对王聪提起刑事指控,薛所提供的证据更多是“主观担忧”而非“客观事实”,因此在法律上不被采纳。这无疑给了王聪以心理暗示:法律不会再介入。
薛成海走出法院时,据目击者称,他的手在抖,嘴唇紧闭,神情木然。而王聪,似乎正站在法院对面,等待着一个久违的“机会”。
接下来的场景,仿佛美剧中的极端情节——车辆冲撞、连续射击、尸体当场……一切发生在法院门口,象征正义的地方。
3
华人精英的崩塌:学术光环与精神边缘
薛成海的背景令人惋惜。他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硕士毕业后进入中科院,博士攻读生物信息学,并于2008年前后完成博士后。他曾在清华大学、冷泉港实验室、哈佛大学等顶级机构做研究,主攻肿瘤大数据分析、肠道菌群等热门方向。
薛是万康源(天津)基因科技有限公司CEO,也担任中科院天津工业微生物所产业研究员。论文超过九篇,多项基金资助在研。
但如此高知、理性、冷静的科研人,最后却在美国法院门前举枪射杀外甥。这不是一时冲动的街头斗殴,而是一个备受压抑、被司法拒绝保护的中年男人,在情绪极端边缘的最后爆发。
案发后,舆论呈现复杂分裂态势。有网友表示:“他不是杀人狂,而是被法律逼到死角的父亲。”
也有人说:“再痛苦,杀人就是杀人。不能接受暴力行为的正当化。”
王聪的朋友Kevin Lin在接受NBC采访时表示,王聪是一位努力学习、每周工作80小时的程序员,他无法理解这一切为何发生。
但公众的共识是:这是一起可以被防止的悲剧。如果法院认真对待限制令;如果警方及时处理骚扰报警;如果家族伦理边界没有崩塌——这一切或许不会发生。
这起案件是一起杀人案,但也是一起伦理灾难。它揭示了:在异国他乡,华人家庭对亲情的盲目信任可能引发致命后果;当法律对骚扰、威胁视而不见,当家族边界与伦理溃堤,最理性的人也可能走向崩溃的深渊。
在这起波士顿血案的背后,是一个个社会议题的投射:家族权力结构的隐秘伤害;华人社区对“不伦”的回避与纵容;限制令制度在现实中的无力;精英身份的脆弱性与情感孤岛。
我们或许无法评判每一个当事人的动机,但可以正视:在现代社会,光靠学历和知识,远远不足以构建一个人的完整防线。
善与恶,有时只隔一纸法令、一段禁忌之爱。愿逝者安息,也愿我们从这场悲剧中,学会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