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西兰外交转向!中国不再“独占鳌头”了?拥抱印度和东南亚……

昨天,新西兰总理Christopher Luxon在奥克兰举行的中国商业峰会上重申,新西兰坚持“中国+”政策,强调中国很关键,但新西兰不会押注单一市场。
这正吻合了新西兰外交战略的转移,中国“独占鳌头”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
新西兰政府近期对其标志性的“中国能力公共部门项目”(China Capable Public Sector Programme)进行了重大调整,新增印度和东南亚作为重点培训区域。
这一边,政策方向在“去中国化”;另一边,新西兰懂中国的人正在“消失”。
外交政策调整
从2015年开始,新西兰时任国家党政府推出了“公共部门中国能力计划”,听起来很“官气”,但说白了,就是在给公务员“补课”——让他们更懂中国。
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历史文化、经济逻辑等多个方面。8年时间,已有700多名公务员接受了培训。
很多人都说,这个项目改变了他们看中国的方式。
它曾经,是中新关系里,最有价值的桥梁之一。
可是,现在它变了。中国,不再是主角了。
新西兰拥抱印度和东南亚
新西兰外交与贸易部(MFAT)发言人证实,该项目将于明年更名为“公共部门亚洲能力计划”(Asia Capable Public Sector Programme)。
内容仍保留大量与中国相关的课程,但将新增印度与东南亚的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
这一变化反映出新西兰“外交政策重设”中的新战略取向——政府将更加积极地拓展与亚洲其他国家,尤其是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联系。
新西兰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该项目讲师之一的Jason Young博士表示,变革是大学与政府合作成功的证明。
他认为,扩大培训内容是符合趋势的决定,反映出新西兰正将外交资源从单一聚焦中国,逐步过渡到涵盖更多战略性亚洲国家。
“中国通”越来越少
但问题是,这项调整恰逢新西兰中国研究能力大幅下滑。
一份由退休中国问题专家Duncan Campbell与Brian Moloughney撰写的报告指出,新西兰高校已难以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中国历史、文化与政治知识。
报告指出,2003年有5所大学的历史系设有中国专家,而如今全部消失。
此外,2019年,仅有2.25%的大学生选第二外语,其中中文排在第四位,仅有310人选修。较西班牙语、日语和法语明显偏低。
报告还批评,新西兰目前在中国问题上的研究过度依赖“外来知识”,缺乏反映本国立场和现实需求的自主研究。
报告建议新西兰高校间加强协同,整合现有中国研究资源,同时建立一个专门致力于中国问题的研究中心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