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新西兰海关追查“特殊”人形玩偶!“太恶心了!必须严惩购买者......”

收藏

新西兰海关追查“特殊”人形玩偶!“太恶心了!必须严惩购买者......”

发现新西兰 发现新西兰 14天前 13:17

最近几年,一种看似是“个人玩具”的进口货品,成为新西兰海关重点追查对象。


2018年4月,奥克兰航空货运检查站的海关官员在检查一批来自中国的货物时,发现其中有一个高仿真、外观酷似真人儿童的玩偶。



这一发现立即引发了海关官员警惕。


其后,执法人员顺藤摸瓜,查到了接收人Stephen Heppleston的地址,并进行了搜查,当场查获了涉及儿童性剥削的出版物,包括135张图片和28段视频。



根据这些内容,Heppleston后来被判18个月监禁,并被登记为儿童性犯罪者。



他“有幸”成为新西兰因为进口了这类物品,而被定罪的第一人。


犯罪在继续,只是伪装了


新西兰《海关与消费税法》(Customs and Excise Act )明文规定,进口儿童性玩偶被视为猥亵或不雅物品,禁止进口。



时间过去了7年。


犯罪并没有停止,但是开始“深度伪装”。


因为法律的漏洞,新西兰海关现在竟拿这种伪装没有办法。


原来,新西兰《海关与消费税法》禁止进口“淫秽或不雅物品”,海关执法中,解读为“完整”儿童性玩偶。


然而,由于法律定义狭窄,海关仅能查没完整玩偶,而无法有效拦截以部件形式进口的玩偶或伪装成小型成人玩偶的物品。



于是,不法分子就进口零件,再进行拼装,或做成小体型成人玩偶的样子,完美了钻了法律的漏洞。


这类玩偶在设计上依然模仿儿童的身形、发育特征和外貌年龄,采用仿真材料制成,模拟人体结构、皮肤和肉感。


而罪恶的是,进口是主要为恋童癖者提供性用途。


新西兰海关打击儿童剥削行动小组负责人Simon Peterson对新西兰媒体表示,法律的局限性迫使海关在执行时采取保守态度,以免因查没不当引发法律争议。



他表示:“我们要求前线工作人员判断,‘如果这个玩偶是活的,会是儿童吗?’如果玩偶身形矮小但外形像成人,我们(新西兰)不会认定其为儿童性玩偶,而只是小型性玩偶。但其他国家会这么认定,因此他们的查没数量更高。”


所以,这个法律也太容易被绕开了。


Peterson因此表示,他呼吁明确法律定义,以应对这一问题。


呼吁向澳大利亚更严格法律看齐


自2017年以来,新西兰海关在边境查没7次完整儿童性玩偶,另有4次在入境之后查没。


新西兰海关查获物品图:



而澳大利亚边境部队在2024-25财年查没47个玩偶,显示出更强的执法力度。


因为澳大利亚法律既禁止完整的,也禁止进口这类部件。


澳大利亚海关查获玩偶部件图:



澳大利亚《海关法》明确将进口儿童性玩偶列为特定犯罪,最高可判10年监禁或52.5万澳元罚款。


Simon Peterson表示,澳大利亚的“儿童犯罪”立法更为激进,允许查没玩偶部件,而新西兰法律尚无类似条款。


他举例称:“如果仅进口玩偶的下半部分,我们无法判断其是否为儿童特征,但其他国家可以。”


2020年,新南威尔士州逮捕了三名涉嫌购买儿童性玩偶的男子,凸显了澳方对此类犯罪的严格执法。


澳大利亚警方查获



“多为个人行为”


据新西兰海关透露,新西兰查没的儿童性玩偶均产自亚洲,多通过中国的在线购物平台购买。


Simon Peterson表示,这些玩偶价格不菲,单价至少2000纽币,且运输成本高昂。



他强调,目前新西兰未发现商业化进口或有组织犯罪团伙参与的迹象,进口者多为个人行为。


但他提到,欧洲已出现相关趋势,需保持警惕。


2023年,新西兰海关派情报分析师参加在加拿大举办的“五国边境情报会议”,分享全球儿童性玩偶问题的情报,并持续与海外执法机构合作。


新西兰ECPAT(终止儿童卖淫与贩运组织)全国主任Eleanor Parkes指出,进口部件并非恋童癖者规避法律的唯一手段。


一些玩偶在设计上模仿儿童,但通过添加单一成人特征(如胸部或阴毛)被伪装成“非儿童”玩偶,以规避查没。



Eleanor Parkes表示:“这些玩偶在各方面都像儿童,皮肤触感逼真,反应和声音也模仿儿童,却通过一个成人特征来辩称它们不是儿童性玩偶。这显然是钻法律空子。”


她警告,这些玩偶越来越逼真,且海外数量激增,新西兰需尽快完善立法以防趋势蔓延。


Eleanor Parkes还驳斥了“儿童性玩偶可作为恋童癖安全出口”的说法。


她认为这种观点缺乏依据,甚至可能加剧对真实儿童的伤害风险。


她呼吁制定更严格的法律,以保护儿童免受潜在威胁。


新西兰网友评论



Te Paua:“建议警方追踪玩偶配送地址,申请搜查令检查购买者的电子设备,打击恋童癖犯罪。”


Anna Halliday:“称此类行为是‘灵魂的黑暗’,应彻底铲除以防像‘恶性肿瘤’般扩散。”


Nic Cebalo:建议追查市场需求源头,严惩购买者。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