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特朗普正把大批中国留学生“赶入”中亚:在XXX斯坦留学是怎样体验?

收藏

特朗普正把大批中国留学生“赶入”中亚:在XXX斯坦留学是怎样体验?

北美留学生观察 北美留学生观察 07-14 08:10


特朗普政府二度上台后,美国又一次“关上了门”,迅速重启并收紧对中国学生的多项签证限制:


STEM专业学生签证审查再趋严、F1签证的最长有效期缩短、OPT实习计划面临削减,甚至传出“将限制部分高校联培项目”的风声。


这让很多原本计划赴美读研的中国学生措手不及,特别是那些本科在读、语言考试刚刚出分的申请者。


一句话总结:“不确定性太大,不敢赌了。”


与此同时,一条意想不到的留学路线,开始在人群中流行起来——中亚“斯坦国”。


在小红书、贴吧和B站,“乌兹别克斯坦一年硕士申请”“哈萨克斯坦可认证”“斯坦国留学全流程”这样的关键词突然热起来。


没有复杂签证,没有地缘摩擦,不用拼裸分,不用担心被区别对待。


你只需要一张护照、一份语言成绩,和三万块预算,就能打开一扇意外的大门。


这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在美国、英国、香港等主流目的地越卷越冷的当下,一条现实的出口,一种重组可能的路径。


从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到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从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再到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别,原本在中国留学圈几乎“查无此地”的国家,如今正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眼中的“留学新大陆”。


这不是猎奇,更不是“走投无路”。


它是一次关于成本、出路与想象力的再选择。




不是所有转向都源于好奇,很多时候,是现实给了选择题。


美国留学成本早已高到“家长得卖一套房”,如今又叠加地缘政治不确定,哪怕拿到录取,也不确定能否顺利入境、安心读完、顺利找工。


英国、澳洲、加拿大等传统替代选项,同样在涨价、变“卷”——奖学金少了、语言要求高了、移民通道窄了。



而与此同时,中亚五国却在“入学门槛低”“费用亲民”“地理临近”“政治关系稳定”等多个维度集体上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它们突然成为了留学生眼中的“性价比之选”。


千年前,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将中原与中亚紧密相连,玄奘法师也从这里走上了留学天竺之路。



今天,丝路经济带再次把中亚推向中国学生的留学版图核心。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中亚国家不仅是贸易走廊,更逐渐成为文化与人才交流的新枢纽。


2024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总额接近950亿美元;铁路、公路、数字平台的互联互通,让留学的距离变得“触手可及”。



不仅是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像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经济大学等中亚重点高校也吸引了大量中国学生,丝绸之路的历史情怀在新一代留学生的求学路上被重新点亮。



相比欧美动辄几十万的学费,在中亚留学每年综合花费可压到五万元以内。更重要的是,中亚多国对中国学生开放友好,申请流程简便、拒签率极低。



在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读研的小林,原本打算申请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硕士,但因为雅思卡在6.0,迟迟无法提交。


最后他转向哈萨克斯坦,仅用半年时间拿到了offer和签证。


“语言没过线可以读预科,费用加上住宿一个月也就3000多块人民币,我爸听完直接点头。”



中亚留学的现实吸引力,主要集中在三点:


一是低成本。


学费一年人民币 8000~12000 元,生活成本甚至低于国内二线城市;


二是准入门槛低。


不需要高考成绩、不强制雅思托福,有些院校甚至接受视频面试+预科先读;


三是学历可认证。


部分学校已纳入中国教育部涉外监管网,符合中留服认证标准,回国后可考公、考编、考研。


对于那些高考不理想、GPA一般、语言卡分数、家庭预算有限的学生来说,中亚是“没那么光鲜,但真能走”的那条路。



初到阿拉木图,很多留学生对这座城市的现代化感到意外。


哈萨克斯坦90%以上居民能高速上网,本地Kaspi App整合支付、电商、出行,堪比支付宝+淘宝+滴滴的“全家桶”。


2025年预测哈国人均GDP将达1.5万美元,高于中国。



然而哈萨克斯坦贫富差距极大,最富50人占全国GDP的16%,全球清廉指数位列126位,这样的经济环境意味着机遇与风险并存。


对留学生而言,如果语言、专业能力能匹配,这里既是避开国内卷王赛道的蓝海,也是新兴市场的“淘金地”。



不少人以为中亚博士是“水博”,但真相并非如此。


以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博士为例,毕业需发表2篇SCI、3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这一门槛并不低于国内要求。


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校园一进门景色


近年马来西亚等留学热点爆出“水硕”“水博”风波后,教育部留服中心多次对13所院校加强认证审查,学生和家长对文凭含金量愈发敏感。


而中亚的部分顶尖高校(如哈国大2025QS全球排名163)反而因高性价比+硬指标的毕业要求,被视作“留学性价比新天花板”。



和欧美留学相比,中亚的路径没有那么多“机会窗口”需要拼命挤:


你不需要一年申请季焦虑无眠,不用为背景提升东奔西跑,不需要考GMAT、刷三段实习、写十份文书。


你只需要一个决定、一套材料、一次飞行。


纳扎尔巴耶夫大学


当然,也不是没有挑战:语言、基础设施、文化差异都存在。


快递可能要等一个星期,外卖只有烤肉和抓饭,房东不懂英文只能靠翻译App,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成为了一种“与世界重新接触”的真实方式。


在TikTok和小红书上,越来越多博主记录下自己在哈萨克斯坦“开学第一天”“宿舍小厨房”“打卡蜜雪冰城”的日常。


这种既陌生又亲切的生活,打动了一批正在寻找“计划B”的年轻人。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蜜雪冰城首店


“一带一路”加速下,长安、比亚迪、吉利等中企大规模进入中亚市场,中亚对懂语言、熟悉文化的中国人才需求激增。


铁路项目、汽车工厂、跨境电商的兴起,让懂俄语、哈萨克语的小语种毕业生能在当地获得高起点的岗位。


比如比亚迪乌兹别克斯坦工厂2024年已正式投产,淘宝俄语版也在哈萨克斯坦上线,海量中资岗位为毕业生提供了实打实的出路。



而在留学生扎堆的阿拉木图,中国蜜雪冰城首店开业首月营业额就比预期翻倍,成为中哈合作热度的生动注脚。海量中资岗位正在为毕业生提供实打实的出路。



有人说,去中亚是“走投无路才出国”,也有人嘲笑那是“镀不上金的留学”。


但中亚五国对中国学生的意义,恰恰在于:它不是以“更好”取胜,而是以“更可能”取胜。



它让那些原本被主流留学通道抛下的人,有了可以上车的机会;


它让出身普通、预算有限的学生,也能看见世界的另一面;


它不是精英赛道,但提供了另一种人生可能性——实用的、务实的、稳妥的。


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路径创造。


每一代人的留学选择,都藏着他们所处时代的印记。


在不确定性不断叠加的2025年,中亚成为了一个可预测、可承受、可落地的选择。


不是所有人都要去斯坦国。


但知道那条路在那里,本身就是一种安全感。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