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机!新州1/4学校沦为"贫民区"?教育公平正在撕裂澳洲未来

在悉尼这座多元与矛盾并存的城市中,Selective High Schools(中文圈一般称:精英中学)宛如一道文化与社会分层的明线。
对许多移民家庭而言,它们代表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但对另一些家庭而言,它们也可能意味着文化疏离、价值观冲突乃至社交剥夺。
在这张澳大利亚教育地图上,悉尼的精英中学早已不是单一意义上的“优秀学子集中地”,而成为一场教育制度、族群迁徙与中产焦虑的多线博弈。
最新数据显示,该州每四所学校中就有一所被标记为'高密度弱势学校',这些学校中超过半数学生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家庭。
更可怕的是,这个数字在过去六年间暴涨22%,就像一场无声的海啸,正在吞噬澳洲'教育公平'的百年承诺。
新南威尔士州前教育部秘书长指出,该州公立教育体系正面临"公平性危机"。最新研究显示,全州四分之一学校已被列为"高密度弱势学校",且这一教育不公现象近年来持续恶化。
新南威尔士州的精英中学制度起始于1988年,至今已有30余所公立精英中学在运作。学生通过Selective High School Placement Test(通常在六年级上半年进行)择优录取,不受居住区限制,以智力测验与学术能力为主要标准。典型精英中学如:
James Ruse Agricultural High School
Sydney Boys/Girls High School
North Sydney Boys/Girls
Baulkham Hills High School
Normanhurst Boys High School
这些学校因其卓越的HSC表现、强大学术风气以及大学升学率,成为许多移民家庭趋之若鹜的目标。
2024年,共有15,660名小学生报考Year 7的精英中学入学考试,录取名额仅4,248个,录取率为27.1%。在部分排名靠前的学校中,录取分数线依旧维持在接近满分的水平。中学阶段转学入Selective Class的竞争也同样激烈,一些家长甚至选择从墨尔本搬家,只为孩子能挤进悉尼的Top 10精英校。
各个精英学校的入学考试俨然成为某些补习文化的“终极战场”,大量学生从小学三年级便开始准备,堪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
曾先后执掌新南威尔士州及联邦教育部门的米歇尔·布鲁尼格斯博士将于周一在NSW Teachers Federation年度会议上提交关键数据。
其研究表明,该州每四个学校中就有一个属于"高密度弱势学校"——这类学校中至少半数学生的父母因收入水平、教育程度或原住民身份等因素,处于澳大利亚社会底层25%的群体。
令人担忧的是,布鲁尼格斯博士发现这一问题非但未见改善,反而持续加剧。2023年全州共有727所学校被列入"高度弱势"类别,较2017年的611所激增22%。"所有教育部门中此类学校的数量都在增加,"
布鲁尼格斯博士向《每日电讯报》表示,"这是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但公立学校承担了最主要的压力。"
NSW Teachers Federation将依据该研究结果,呼吁明斯政府撤销14亿澳元的现行教育拨款政策,认为该政策正是导致教育公平危机恶化的关键因素。
自2012年"本地学校自主决策"政策实施以来,教师联合会始终持反对立场。该政策旨在赋予学校更大的财政自主权,允许其自行决定资金使用方向。
全国数据显示,公立教育系统承担了94%的高密度弱势学校办学责任,而新南威尔士州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7%,凸显公立学校在教育公平中的支柱作用。
教师联合会主席亨利·拉金德拉严厉指出,这项失败政策已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形成事实上的"教育双轨制"。
他强调,政府必须将政策改革作为首要任务,立即废除现行方案,并将所有教育拨款权重新收归州教育部统一管理,以重建公平的教育资源配置体系。
"我们必须直面这个根本性问题:是否真正致力于缩小教育差距?"拉金德拉主席质问道,"当前教师支持体系仍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的水平......现在正是彻底改革的关键时刻。"
新南威尔士州教育统计与评估中心2020年发布的政策评估报告显示,自"本地学校自主决策"政策实施以来,"学生学业表现未见整体提升"。
报告特别指出:"由于教育部未作强制要求,学校财务数据无法准确反映资金具体流向......这导致监管存在严重盲区。"
布鲁尼格斯博士强调,虽然这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不存在万能解决方案,但作为"关乎教育公平的核心议题"必须立即予以重视。她痛心疾首地表示:"曾几何时,'公平机会'这一澳大利亚立国之本正在消逝,沦为虚幻的口号......(这种危机)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今天的悉尼,那些镌刻着荣耀的校名,早已褪去"英裔精英"的旧时代印记,却依然构筑着一条制度化的上升通道。
这条道路像精密的传送带:明亮、坚实,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却也窄得容不下一个踉跄,静得听不见其他可能性的回响。
教育本应是野火的种子,如今却成了标准件的锻造车间。当ATAR排名成为终极圣杯,我们或许该追问:真正的"精英",究竟藏在ATAR99的勋章里,还是潜伏在二十年后某个深夜的实验室灯光中?那些被效率磨平的棱角,会不会正是未来突破的关键?
近年来精英中学的种种乱象——考试泄题、文化冲突、招生丑闻——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这个系统的结构性脆弱。它既是新移民眼中最可靠的"社会升降机",又是文化认同的角斗场。
我们培养的究竟是"优秀的考生",还是"完整的人"?
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澳洲未来是拥有一批高分的竞争者,还是能孕育改变世界的思想者。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