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澳洲 >

因为中国移民, 澳洲下令: 禁用这些词!

收藏

因为中国移民, 澳洲下令: 禁用这些词!

澳洲红领君 澳洲红领君 07-07 16:53


澳洲最“严”的媒体出手了!


这些我们熟悉的短语突然全禁用!


你可能不会想到,有一天,“no can do”“Chinese whispers”这种日常英文口语,竟然会被一家国家级媒体全面封杀。


没错,最近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宣布了一项新政策——为了营造更具包容性的语言环境,所有员工必须停止使用某些“带有种族暗示”的英文短语。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项规定一经公布,立刻在媒体圈引发热议。



常见表达被封杀,到底冒犯了谁?


ABC发布的员工通知中,明确点名了几句在澳洲人日常交流中经常出现的短语,比如 “no can do”(办不到)、“gone walkabout”(神隐了)、“Chinese whispers”(以讹传讹)等等。从日常用语变成“禁词”,不少人一开始都满脸疑惑:这不是很常见的表达吗?为啥也中枪了?


可一旦追溯词源,就明白问题出在哪了。


比如“Chinese whispers”,看似是“传话游戏”的意思,但背后的历史并不那么单纯。


这一说法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航海时代,当时大量中国劳工被雇佣在远洋商船上,因为语言不通,信息传递常常出现误差。结果一些英籍船员干脆用“Chinese whispers”来讽刺华工“不懂事、说不清楚”,用一种带有贬义的方式将错误和“中国人”挂钩。从那之后,这个词便带上了浓重的种族歧视色彩。


Image

再说“no can do”。这一听就像是“我做不了”,但其实这句话也有点来头。


据美国语言学研究机构的资料,“no can do”曾是19世纪末美国白人模仿华人英语发音时编出来的说法,用来讽刺华人说话“不标准”、“句子颠三倒四”。这样的语言其实早已不是简单的“玩笑”,而是在长时间中累积起来的文化偏见。


员工被要求强制培训,ABC彻底动真格


这一轮语言整改并不是“喊喊口号”那么简单。ABC的4000名员工如今都被要求参加为期75分钟的强制培训,课程重点内容之一就是避免使用带有文化歧视、种族偏见的语言。


此外,公司还鼓励大家用更中立、客观、尊重的替代词,比如用“misinformation”(误传)替代“Chinese whispers”,用“absent”(缺席)代替“gone walkabout”,等等。



ABC还同步推出“构建包容文化”的新计划,并明确表示:


公司不会容忍任何形式的系统性种族歧视。这次语言规范的推行,就是整治职场隐性偏见的重要一步。


不止语言,连文化活动都在强化“多元共融”


这次整改也不止是清查词汇这么简单。ABC近期还在总部大楼举行了“跨性别者纪念日”活动,由内部员工发起并主持,还安排了纪念演出,现场进行了全国直播。可以看出,ABC并非只是应付上级的口头改革,而是在内部文化上真的动了手术刀。


他们在声明中强调,公司致力于为每一位员工营造一个安全、尊重和包容的工作环境,并鼓励所有人参与相关行动,共同推动变革。


不少人也担心:这会不会“太过头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买账。有ABC内部员工透露,去年公司就曾讨论过语言规范的问题,当时就有人担心,这种“语言禁令”会不会最终影响内容创作,甚至限制了表达自由。毕竟,媒体行业每天要处理大量语言内容,如果每个词都要“过审”,会不会反而影响效率和表达质量?


有人就提出疑问:禁止某些词真的能消除歧视吗?我们是否应该更注重语境和使用意图,而不是“一刀切”地删除词汇?


结语:语言无小事,背后藏着文化立场


说到底,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选择。一句无心之言,有时候真的可能在某些人听来充满刺耳和不适。ABC这一次动刀日常用语,虽说争议不小,但也确实反映出社会在对“隐性歧视”越来越警觉。不仅要拒绝恶意,更要警惕潜藏在传统用语里的成见。


我们或许不能一下子完全改变所有说话方式,但至少,可以先从“意识到”开始。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