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移民路口的分岔:英美在退、加拿大在紧,澳洲还在冲?

收藏

移民路口的分岔:英美在退、加拿大在紧,澳洲还在冲?

澳洲财经见闻 澳洲财经见闻 07-07 06:53

移民,这个词在澳大利亚既熟悉又敏感。它藏在总理预算演讲的字缝里,也出现在公立医院门口的排队队伍中;它是城市喧嚣中的一张张新面孔,也是郊区房价标牌背后的无声推力。


2025年7月,随着技术移民改革正式落地,关于 “移民是福是祸” 的争论,再次来到舞台中央。


这一次,也许我们更该换一种方式去谈论它。


1

别人都在踩刹车,澳洲却还在加油


不妨从全球趋势看起。


2025年6月,《经济学人》刊发了一篇题为《Can’t live with them…》的深度报道,罕见地批评了欧美主要国家近年来大幅削减移民带来的负面后果。


文章中指出,2024年英国净移民人数从前一年的86万人骤减至43.1万人;加拿大也从42万人跌至6万人;美国移民年化数值从400万人腰斩至60万人;新西兰净移民更是比峰值下跌了80%。



这种收紧趋势被政治家们包装为“替本地人争机会”、“控制生活成本”,但实际效果却打了他们的脸。


《经济学人》援引多个国家的数据,指出就业率并未显著回升,工资增长依旧疲弱。


例如,加拿大的失业率已比谷底高出两个百分点;美国虽然裁减了百万移民,但2025年3月工资增速仍在4.6%左右,与高移民时期相仿。而在住房市场,随着移民下降,租金却仅微幅回落,并未出现期待中的暴跌。


也就是说,削减移民后,不仅没有带来期待中的“工作回流、本地人受益”,反而加剧了劳动力紧张、政府财政压力、产业服务能力下降等问题。


最直接的表现是:越来越多企业难以招聘低端劳工,也招不到高技能技术工人。


移民不是洪水猛兽,甚至在多数情况下,是经济机器的润滑剂、人口结构老化的补丁、公共财政的现金牛。欧美国家收紧移民之后的“政策账本”,从某种程度上已经交出了答案。


数据几乎用事实回答了这个问题:移民少了,生活未必更好。


反而,很多国家发现,一刀切砍掉移民带来的,是劳动力紧张、财政萎缩和产业链失衡。移民,是机器的润滑剂,而不是它出问题的原因。


但澳大利亚却是个例外。


根据MacroBusiness 2025年7月的评论数据,截至2024年12月,澳洲年净移民仍高达340,750人,比疫情前增加了37.6%。即使到2025年4月,该数值也仍保持在高位。


这意味着,在大多数西方国家纷纷“踩刹车”之际,澳大利亚仍在“油门到底”。



为什么?


一句话:“靠移民续命”。


他们纳税,托起了预算盈余;他们消费,撑住了服务业;他们填补岗位,让医院、农场、餐厅维持运转。


可真正的问题是——这种“续命”,是健康的吗?


2

澳洲的例外与隐忧:高移民的“虚胖”现象


宏观上,GDP增长了,预算盈余了,政客笑了。


  • 联邦税收因纳税人增加而大幅超预期;

  • 总体GDP增长平稳,政府预算宽松;

  • 服务业(教育、医疗、零售)依赖移民的用工需求被有效保障。


可微观上呢?


  • 人均GDP连续9个季度负增长;

  • 工资增幅追不上物价与租金;

  • 公立资源被压缩,普通人感受到的,是“卷”与“挤”。


在这种背景下,高移民政策并未带来全民共享的增长红利,反而导致部分中下阶层感受到更强烈的资源挤压和阶层固化。这是一种“虚胖式繁荣”。


更扎眼的是住房。



研究员Matt Grudnoff的数据给出反直觉的事实:过去十年,澳洲住宅数量增长比人口更快(19% vs 16%),照理说房价应当趋稳,但实际却上涨了70%。


而在疫情封国、移民锐减的2020–2021年,房价不跌反涨,18个月内大涨20%。


这说明什么?


移民不是房价的罪魁,税制设计才是。


负扣税、资本利得税折扣,让房产从居住品变为炒作资产。移民不过成了替罪羊。


3

 我们真正缺的,不是人头,而是合适的人


《澳大利亚人报》评论员Adam Creighton就直指问题核心:


我们天天说缺工,但真正来帮我们盖房子、修路、铺电缆的人,在哪儿?


数据显示,在持有技术签证的20多万人中,只有约3%来自建筑等紧缺行业,十年来从未突破3.4%。


是我们不让他们来,还是政策压根没给他们开门?


与此同时,一些移民虽能进入澳洲,却因语言不通、技能错配,难以融入,收入低、贡献有限,反倒加剧了融合压力。


这不是移民的问题,而是系统的问题。


4

移民,不只是数字,而是每个人的日常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移民是增长引擎、税收来源;


但对普通人而言,移民带来的,是更长的看病等待时间、更紧张的学区名额、更拥堵的通勤路线。


移民政策不只是人口战略,更是生活战略。



它的成败,最终都要反映在:一个家庭有没有更容易买到房、一个年轻人找工作有没有机会、一个新居民是否真正被接纳。


5

自由党的“语调转向”,是一种迟到的觉醒


政治上,移民议题也正在被重新书写。


2025年6月,自由党影子移民部长Paul Scarr公开表示,要结束达顿时代“反移民”的强硬语言,改用“同理心”与“贡献论”重新定义移民。


他承认,过去两届大选,自由党在华人、印度裔等多元文化社群的选票大幅流失,而这其实是个“深刻的悲剧”。



因为这些社群价值观并不“左”:他们重视家庭、推崇努力、崇尚自由。按理说应是保守党的自然票仓。


但为什么选民不信你?一句民调专家的话最真实:“他们觉得你们不喜欢我们。”


政治语言的改变,也许不能立刻挽回信任,但至少说明:政客开始意识到,移民,是人,而不是数字。


6

真正的难题不是“多还是少”,

而是“谁来、来干嘛”


移民政策真正的难题,从来不是“开放”还是“限制”,而是“精准”——


· 缺哪类工人就开放哪类签证,不能一锅端;

· 倡导技术优先、鼓励偏远地区定居,而不是集中在悉墨;

· 建立更清晰的路径,让真正想留下并愿意融入的人,有机会被接纳。


“精细化、结构化、长期化” 应是未来移民政策的主线。



7

写在最后:移民,是选择共建未来,

还是共生焦虑?


移民,不该是投机的数字游戏,也不该成为甩锅的替罪工具。


它既关乎国家格局,也关乎每一位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个真正成熟的社会,应该能在包容与选择之间找到平衡:既不畏惧融合的挑战,也不回避结构的调整。


澳大利亚不是美国,也不是加拿大,有着不同的历史、地理、人口与资源。我们不能照抄别国路线,也不能沉迷于“增长幻觉”。


下一步,或许不是问“我们还要不要移民”,而是该问:


谁来?来做什么?留下什么?我们准备好了吗?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