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娱乐、支付、拍照摄像……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全面,出行时甚至可以除了手机什么都不带。但手机的电量,终究是有限的,一旦没电,就会变成一块“砖头”,什么用都没有了。对于一些电池容量不够大或者比较旧的手机来说,一天可能要充电两次甚至三次,充电宝是刚需。越是长途出行,就越需要充电宝。久而久之,许多人就有了手机电量焦虑,如果出门手机电量不多,一定要带上充电宝(移动电源)。据报道,中国民航局6月26日突然发布公告,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及被召回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与近期的大规模充电宝召回事件有关。6月16日,罗马仕科技突然发起充电宝召回公告,此次召回涉及2023年6月至2024年7月期间生产的三款产品,总量高达491745台。
此外,安克科技也在中国和美国召回了100多万台充电宝。
而包括罗马仕、安克、小米、倍思、绿联等在内的充电宝产品的多个3C认证证书也被暂停,证书状态变更时间大多自6月初开始。
有报道称,这些企业的上游电芯供应商可能使用了有问题的电芯原材料。这些被召回的充电宝,在使用时可能出现过热、自燃等问题,有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而充电宝在飞机上突然着火的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今年1月份,韩国釜山航空一架载有176人的飞机在机场突起大火,火势凶猛,吞噬了半个机身,飞机彻底报废,并造成七人受伤。而事故的初步调查报告显示:起火原因很可能是放在头顶行李箱中的充电宝。紧接着,3月20日,香港航空一架客机在高空飞行中,因机舱内行李架起火紧急降落至福州长乐机场。机组人员和乘客连忙用灭火器和机上的一切液体灭火,果汁、可乐、牛奶都用上了,这才成功扑灭火灾,避免了更大的险情。而初步调查表明,这一次的“罪魁祸首”很可能也是充电宝。现在的充电宝,基本上都使用锂电池蓄电(极少数仍使用镍氢电池),而锂电池的确存在起火自燃的风险。飞机客舱属于人为加压的环境,进一步加大了这个风险。充电宝起火,已经成了影响民航安全的大问题。早在2017年,国际民航组织就修订了《危险物品安全航空运输技术细则》,规定充电宝不得在航空器上为电子设备充电或为其他充电宝充电。各国航司也纷纷发布禁令,禁止充电宝托运,限制锂电池的容量,要求旅客必须将充电宝随身携带,并禁止在飞行过程中使用。而这一次,未经3C认证的充电宝,干脆不能带上飞机了……自2024年8月1日起,移动电源(充电宝)被纳入CCC强制性产品认证(俗称3C认证)目录,该标准正式执行。
3C认证的全称为“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英文名称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英文缩写CCC。
这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等法规实施的产品合格评定制度。
这意味着不合格的此类商品将不能上架销售。

但问题在于,3C是中国的标准,这意味着你在中国以外买到的充电宝,可能符合其他标准认证,但都不太可能带3C认证……而且,充电宝的3C认证是在2024年8月1日才强制实施的,距离现在还不到一年。在此之后买的没问题,但在此之前的充电宝,大多没有标注3C认证。留学生出国时在国内买的充电宝,回国就可能没法带回家了。此次新规仅针对境内航班,意味着第一段航程——入境中国是没问题的。不过,这些航班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说,即便有直飞,机票也可能比较贵,许多人回国的时候免不了要转机。此外,对于外国游客也会产生诸多不便——想在中国旅游,乘坐境内航班还得先在当地买一个充电宝,而且还要丢弃原有的充电宝。现在许多国家的人去中国旅游都免签,但这下子充电宝不能“免签”了。有网友戏称,过去是排队扔打火机,现在是排队扔充电宝。然而,充电宝和打火机不一样。打火机只需一两块钱,扔了倒也不太心疼。而一个充电宝,就算便宜的也要几十块人民币。近期充电宝大规模召回事件发生后,中国民航局发布新规,在境内航班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的充电宝。充电宝已经成为很多人旅行必不可少的东西,新规的实施不亚于一场“行业地震”,大家回国的时候,千万注意自己的充电宝,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