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加拿大罕见强硬发声:立即谈判!美国空袭伊朗,伊朗誓言全面报复!

收藏

加拿大罕见强硬发声:立即谈判!美国空袭伊朗,伊朗誓言全面报复!

今日加拿大 今日加拿大 15天前 09:56

面对突如其来的军事升级,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Mark Carney)迅速发声,敦促各方「立即重返谈判桌」,以缓解中东局势,防止冲突扩大!


北美时间2025年6月21日,美国对伊朗境内三个核设施实施军事打击,引发全球震动。


加拿大总理:立即重返谈判桌


面对突如其来的军事升级,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Mark Carney)迅速发声,敦促各方「立即重返谈判桌」,以缓解中东局势,防止冲突扩大。同时还强硬地表示,「绝不能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


Image

Image


6月22日一大早,也就是在空袭发生后的第二天,加拿大总理卡尼通过社交媒体平台X发布声明,称:「伊朗的核计划对国际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加拿大始终明确表示,绝不能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


卡尼强调,尽管美方此举意在削弱这一威胁,但中东局势依然高度不稳定,加拿大将稳定视为首要任务。


Image


外交部长阿尼塔·阿南德(Anita Anand)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帖,提醒目前身处中东的加拿大公民尽快在「加拿大全球事务部」注册,以获取国家级别的安全信息和可用的旅行选项。


她表示,政府高层正持续接受局势简报,并已动用所有必要资源来保障加拿大公民的安全。


Image


这场突袭不仅在伊朗及中东地区引发连锁反应,也让全球政坛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全球反应激烈,多方呼吁克制与外交。


Image

Image


美国空袭:打击伊朗核设施


特朗普首先通过社交媒体「真相社交」透露打击细节,「我们已经成功完成了对伊朗福尔道、纳坦兹、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的打击。所有(美军)飞机目前都已在伊朗领空之外。满载的炸弹投向首要设施——福尔道。所有飞机正在安全返航路上。祝贺我们英勇的美国士兵,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军队能够完成这样的壮举,和平的时刻已经到来,感谢您的关注」。


福克斯新闻主播汉尼蒂(Sean Hannity)援引特朗普政府消息人士的话称,B-2「幽灵」战略轰炸机向福尔道核设施投掷了六枚掩体炸弹,美军还出动潜艇发射了30枚「战斧」巡航导弹,打击纳坦兹和伊斯法罕的核设施。



特朗普发声:取得「惊人胜利」


特朗普当晚在美国副总统万斯、国务卿鲁比奥、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的陪同下在白宫发表简短讲话。


特朗普再次证实,「伊朗福尔道、纳坦兹、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遭到打击」,「多年来,所有人都知道这些地方,因为极具破坏性的项目在那里进行。我们的目标是摧毁伊朗核浓缩的能力,终结全球最大的核威胁」,「今晚,我可以告诉全世界,此次打击是一次惊人的军事胜利」,「伊朗的主要核浓缩设施已经被彻底摧毁」。


Image


特朗普指责伊朗支持恐怖主义,在过去40年对美国和以色列发出死亡威胁,伊朗应该为美国人在中东因仇恨而发生的死亡或伤害负责。


特朗普还警告说,「伊朗要么走向和平,要么走向悲剧,是比过去八天更加严重的悲剧」,并感谢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以色列军方的出色工作。以色列公共广播公司随后援引以官员的话报道称,以色列在打击伊朗核设施问题上与美方进行了「全面协调」。


在结束电视讲话后,特朗普还在社交媒体上称,伊朗对美国的任何报复都将会遭受远大于当晚力度的反击。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表示,与24小时前相比,现在的世界更安全、更稳定。美国副总统万斯表示,美国不与「伊朗交战」,而是打击伊朗核设施。此次打击后,伊朗的核计划可能被推迟几年甚至更久。美国国防部长称赞,这是一次「具有轰动性的成就」,称「伊朗已经没有了核野心」,华盛顿「摧毁了伊朗的整个计划」。



伊朗誓言:实施全面报复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22日谴责美国「侵略行为」,并指责美国是以伊冲突的「幕后黑手」,并称「以色列无能为力之后,美国军事介入」。


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伊斯兰合作组织外长理事会会议期间谴责美国,并表示他将于23日前往俄罗斯与普京总统会面。


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通过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广播电视台威胁美国,称伊朗「将采取侵略者阵营无法理解的手段」,实施「令人遗憾的报复措施」,并承诺继续袭击以色利。


伊朗原子能组织发言人卡马尔樊迪(Behrouz Kamalvandi)表示,尽管美国摧毁了伊朗核设施,但伊朗的核技术不会被「摧毁」。美国「应该知道核工业扎根伊朗,根基不会被摧毁」,「当然,我们遭受损失,但这不是第一次」。



各方表态:中俄法英日印多方发声


联合国:担忧局势失控,呼吁“无军事解决”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表示,对美国动用武力「深感震惊」,称当前冲突有迅速失控的危险,可能对平民、地区乃至全球带来灾难性后果。他强调:「没有军事解决方案,唯一的出路是外交。」


中国:呼吁停火与对话,维护地区稳定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22日就美国打击伊朗核设施一事表示,中方强烈谴责美方打击伊朗,攻击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管下的核设施。


美方此举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国际法,加剧中东紧张局势。中方呼吁冲突当事方尤其是以色列尽快停火,保障平民安全,开启对话谈判。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凝聚合力、主持公道,为恢复中东地区和平稳定作出努力。


法国:与伊朗总统通话,呼吁“恢复外交讨论”


爱丽舍宫表示,法国总统马克龙22日与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通话,呼吁「恢复外交讨论」,并「再次呼吁立即释放被伊朗关押的两名法籍人质」。马克龙先后与沙特阿拉伯、阿曼、阿联酋、卡塔尔以及欧洲国家领导人通话,并于19时30分召开国防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


法国外交部长巴罗在社交媒体X上发表声明说,法方「关切地注意到」美军空袭伊朗三处核设施,法国未参与空袭行动,也没有参与其策划。法国敦促各方保持克制,避免任何可能导致冲突蔓延的升级行动。他表示,法国已经多次表示坚决反对伊朗获取核武器。法国坚信,要持久解决伊朗核问题,需要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框架内通过谈判达成解决方案。法国随时准备与伙伴国共同为此付出努力。法国外交部正加快从伊朗和以色列的撤侨行动。


英国:外交尝试未果,呼吁重回谈判桌


英国首相凯尔·斯塔默呼吁伊朗重返谈判桌,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并指出稳定是当务之急。他表示,伊朗的核计划对国际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绝不能允许伊朗研制核武器。英国与欧盟、法国和德国在上周于日内瓦试图推动外交解决,但未能成功。


德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冲突


德国总理默茨再次呼吁伊朗恢复与美国的谈判,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冲突。德国方面称美国此次打击「摧毁了伊朗核计划中的很大一部分」。


欧盟:反对伊朗拥核,但主张谈判


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说,对来自中东的消息深感震惊。呼吁各方保持克制,尊重国际法和核安全。科斯塔说,外交仍然是为中东地区带来和平与安全的唯一途径。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当前中东地区紧张局势再创新高,稳定必须成为首要任务,尊重国际法至关重要。现在是伊朗寻求可信外交解决方案的时刻,谈判桌是结束这场危机的唯一场所。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Kaja Kallas)呼吁缓和局势、重启谈判。卡拉斯通过社交媒体X表示,「敦促各方后退一步,回到谈判桌,防止事态进一步升级」,并表示绝不能允许伊朗发展核武器,这是对「国际安全的威胁」,同时强调布鲁塞尔在目前中东关键时刻仍主张外交手段。


日本:尽快平息事态至关重要


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尽快平息事态至关重要,必须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日本高度关注局势发展。


印度:再次呼吁立即降级局势


印度总理莫迪表示,他已就美国空袭伊朗核设施一事与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通话。莫迪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们再次呼吁立即降级局势,通过对话和外交手段推动局势发展,并尽早恢复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


俄罗斯:猛烈抨击美方行动


俄罗斯外交部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打击伊朗核设施,称此举粗暴违反国际法、《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另据今日俄罗斯通讯社22日报道,俄外长拉夫罗夫在评论某些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行使所谓自卫权时说,如果允许各国按照自己的意愿解释《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自卫权,世界将会彻底混乱。


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22日通过社交媒体说,在对伊朗实施打击后,「美国卷入了有可能发展为地面行动的新冲突」。他还表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反对以色列和美国打击伊朗。


路透社在分析报道中指出,对伊朗核设施发动打击,让特朗普做了一件他长期以来誓言要避免的事情,即对重大的外国战争进行军事干预。


伊拉克:警告“冲突将外溢”


伊拉克政府发出强烈谴责,认为美国的行动严重威胁地区安全,并警告持续的军事行动可能引发跨国冲突。政府发言人巴塞姆·阿瓦迪表示:「这种攻击行为的持续将引发危险升级,其后果将超出任何一个国家的边界。」


Image


沙特阿拉伯:深表关切,呼吁克制


沙特没有直接谴责美国,但外交部声明表达「深切关切」,强调应全力克制、缓解紧张局势并避免进一步升级。此前沙特曾批评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和军方领导人的袭击行为。


卡塔尔:局势令人遗憾,呼吁各方保持克制


卡塔尔外交部对当前紧张局势表示「遗憾」,呼吁所有相关方避免升级冲突。卡塔尔是美国在中东最大军事基地的所在国,也曾是以哈冲突中的重要调解方。


哈马斯与胡塞武装:谴责美军,呼吁“圣战”


也门胡塞武装及巴勒斯坦哈马斯组织联合谴责美军袭击。胡塞政治局发表声明,呼吁穆斯林国家团结起来,「以圣战和抵抗对抗美以的傲慢」。两组织均属伊朗所谓的「抵抗轴心」,该轴心网络横跨黎巴嫩至也门,为伊朗在中东的代理势力。


黎巴嫩:战争代价已够,不愿再承受


黎巴嫩总统约瑟夫·奥恩指出,美国轰炸可能引发整个地区的连锁战争,呼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他表示:「黎巴嫩已为过去的地区战争付出沉重代价,不愿再次承受。」


巴基斯坦:批评美军,支持伊朗自卫权


尽管日前曾提名特朗普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巴基斯坦政府仍严厉抨击美军空袭,称这是「令人深感不安的升级」。声明指出:「这些攻击违反了所有国际法准则。伊朗依据联合国宪章有正当权利自卫。」


荷兰与日本: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荷兰外交部长卡斯帕·费尔德坎普表示,袭击加剧了本已令人担忧的中东局势,国家安全委员会将召开会议评估局势。日本首相石破茂则表示当前关键在于迅速平息事态,并拒绝对美军行动作出表态。


梵蒂冈:呼吁“让理性战胜武力”


教皇利奥十四在圣彼得广场的主日祈祷中呼吁国际外交「让武器沉默」。他指出:「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人类都在呼唤和平,这一呼唤必须受到回应,不能被扼杀。」他强调,各国有道义责任「阻止战争成为无法挽回的深渊」。


Image


中东十字路口,和平仍有希望?


这场由美国对伊朗的军事打击引发的全球级政治海啸,正在考验着世界主要国家的外交智慧和危机管理能力。尽管各方立场不一,但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强调一个共识:


局势不能继续恶化,和平谈判刻不容缓。世界正站在冲突与对话的十字路口,接下来几天将是决定中东未来走向的关键时刻。

分析:特朗普押上最大政治赌注?


美国这次戏剧性的打击,包括瞄准伊朗地下深处戒备最森严的核设施,标志着特朗普两届总统任期内最大的外交政策赌注,也是一场充满风险和未知数的豪赌。


分析人士表示,特朗普坚称伊朗必须立即实现和平,否则将面临进一步的袭击。不过美国的军事干预可能会激怒德黑兰,迫使其采取报复行动,例如关闭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动脉霍尔木兹海峡(Hormuz Strait)、袭击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基地及盟友、加强对以色列的导弹攻击,以及启动代理组织,对抗美国和以色列在世界各地的利益。


此类举动可能会升级为一场比特朗普预想的更广泛、更持久的冲突,让人联想到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进行的「持久的战争」。特朗普曾嘲笑这些战争「愚蠢」,并承诺永远不会卷入其中。


在美国国务院任职25年期间曾担任阿以关系顾问的亚伦·戴维·米勒(Aaron David Miller)指出,「伊朗的军事能力已被严重削弱,但他们有各种不对称的应对方式……这不会很快结束。」


路透社报道指出,在周六(21日)晚间宣布轰炸之前,特朗普一直在威胁采取军事行动和呼吁重启谈判以说服伊朗达成协议以拆除其核计划之间摇摆不定。


白宫一位高级官员表示,特朗普一旦确信德黑兰无意达成核协议,便认定打击是「正确的选择」。


这位官员表示,特朗普是在确认「成功概率很高」后才批准了打击行动。这一决定是在以色列空袭伊朗核设施和军事设施一周多之后做出的,为美国可能发动致命一击铺平了道路。

核威胁依然存在


特朗普夸赞此次袭击的「巨大成功」,称对包括福尔多在内的伊朗主要核设施使用了「钻地弹」。但一些专家认为,尽管伊朗的核计划可能已受挫多年,但威胁可能远未结束。


伊朗否认寻求核武器,称其计划纯粹用于和平目的。


「从长远来看,军事行动可能会迫使伊朗认定核武器是威慑的必要手段,同时伊朗人会认为华盛顿对外交途径不感兴趣。」总部位于美国倡导军控立法的无党派组织军控协会(the Arms Control Association)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单靠军事打击无法摧毁伊朗已掌握的丰富核知识。打击将阻碍伊朗的核计划,但代价是增强德黑兰重建敏感核活动的决心。」该组织表示。


在美国发动袭击后不久,伊朗几乎没有表现出任何让步的意愿。


伊朗原子能组织表示,不会允许其「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阻碍。伊朗国家电视台评论员表示,该地区的每一位美国公民或军人现在都将成为合法目标。


周日(22日)凌晨,伊朗外交部发表声明,警告称德黑兰「认为有权全力抵抗美国的军事侵略」。



政权更迭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德黑兰采取重大报复行动或研制核武器,特朗普政府可能会被迫寻求在伊朗实现「政权更迭」。特朗普政府此前曾否认其有任何推翻伊朗领导层的目标。


不过反过来这又会招致额外的风险。


曾在美国情报机构担任中东事务副情报官的乔纳森·帕尼科夫(Jonathan Panikoff)表示,如果伊朗领导层感到自身生存受到威胁,就会迅速发动「不成比例的攻击」。


但他表示,德黑兰也必须谨慎考虑其后果。虽然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等行动会给特朗普带来麻烦,导致油价上涨和美国通胀的潜在影响,但这也会损害伊朗少数几个强大盟友之一。


与此同时,特朗普已经面临民主党人在国会对袭击伊朗的强烈反对,还必须应对共和党内部MAGA阵营中反干涉派的反对。

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内没有面临重大国际危机,而第二任期仅6个月就被卷入了一场严重危机。


路透社分析指出,即使特朗普希望美国军事介入的时间和范围能够受到限制,但历史经验表明,此类冲突往往会给美国总统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特朗普「以实力求和平」的口号无疑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尤其是在他未能兑现迅速结束乌克兰和加沙战争的竞选承诺后,却开辟了新的军事战线。


「特朗普又回到了战争的泥潭,」国际危机组织驻联合国主任理查德·高恩(Richard Gowan)说,「我不确定莫斯科、德黑兰或北京是否有人相信他自称是和平缔造者的说辞。这听起来更像是一句竞选口号,而非一项战略。」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