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澳洲 >

飞不动的澳洲人:Jetstar Asia倒闭,机票价格还要飙到哪?

收藏

飞不动的澳洲人:Jetstar Asia倒闭,机票价格还要飙到哪?

澳洲财经见闻 澳洲财经见闻 06-12 06:19

Reddit上一条帖子火了:"Why are flights to and from Australia so expensive?" 评论区简直像一场全民吐槽大会。


“我们去哪儿都得坐飞机,就像是住在世界尽头。”


“住在澳洲意味着只要想出国,就得卖掉一只肾。”


调侃中带着现实的苦涩。这不是虚构情绪,而是疫情后“飞不起”的日常。


数据显示,2023年从澳洲出发的国际航班平均票价为1827澳元,比2019年暴涨50%。而Jetstar Asia的突然倒下,更像是在乘客钱包上撒了一把盐。


这一切让我们不得不问:


在飞行早已成为基础交通方式的当下,为何澳洲人仍被困在高票价的孤岛上?


1

四面环海,不如四面楚歌——

“地理诅咒”背后的市场困局


澳洲地理位置偏远、人口稀少,注定了空中交通在这里的重要性,也造就了票价奇高的现实。我们不像欧洲和东南亚国家可以通过高铁、公路完成跨境移动,飞行几乎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从悉尼飞往东京的航线,票价高出新加坡至东京近30%,甚至比香港飞往伦敦还要贵。


澳洲人飞不起,不只是因为远,而是因为“飞”这件事已经变得像奢侈品一样稀缺。


首先是无法改变的地理现实。澳洲四面环海,首都与大城市之间动辄千公里,没有高速铁路,长途汽车慢如蜗牛,开车横跨大陆耗时几日。飞行,从来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须。比如,一个住在珀斯的学生想来悉尼参加面试,只能掏出几百刀。


但高票价的根本,不止是距离。更严重的,是“系统性不平等”。


以悉尼机场为例,离港税和基础设施使用费长期高居全球前列,一张国际机票中,至少有100-150澳元是“机场税”。而且澳洲四大机场自2002年起陆续私有化,盈利目标优先,缺乏公共服务导向。航司如果不愿支付高昂航班时段租金,就只能选择凌晨、午夜等 “非黄金时段” 运营,进而牺牲乘客体验。


澳洲本地航空市场实际上是Qantas与Virgin的双寡头局面。其中Qantas通过旗下廉航Jetstar进一步巩固价格权。而其他小型航司如Tigerair、Bonza、Rex,则在燃油成本、航权分配、机场资源等多重压力下相继倒下,标志着这个市场对新进入者极不友好。Koala Airlines尽管充满理想,但业内一致认为它不过是又一场 “烧钱游戏”。



除了垄断,还有“体制性封锁”。与此同时,澳洲的航权政策长期偏保守。中东航司如卡塔尔航空多次申请增加航班频次,却遭联邦政府驳回。背后是保护本国航司Qantas免受竞争冲击的考量,但最终吃亏的,却是普通消费者。


而机场方面,澳洲多个主要机场因私有化定价机制导致登机费高企,乘客为航空公司付出不菲的票价,还要为机场股东买单。例如悉尼机场的离港税和基础服务费已多年未调低,在全球主要机场中排名前列。这些额外费用直接叠加到旅客票价中。而国际航班想进入澳洲,常常因为航权谈判受限而无法开拓更多班次和路线,从而抑制了价格竞争。


航空燃油价格已从2022年高点回落近一半,但澳洲票价却纹丝未动。分析师指出,这是航司“报复性盈利”的体现,疫情期间的巨亏正在被集中回补,且消费者毫无议价能力


而这些,都是“飞行自由”逐渐演变为“精英特权”的根源。


2

Jetstar Asia倒下,是500人丢饭碗,

也是中产阶层断了一条出国的捷径


近日,Qantas突然宣布:Jetstar Asia将在7月底全面关闭。


总部设于新加坡的这家廉航公司曾是澳洲通往东南亚的桥梁,如今,它的结束不仅是500人失业,更是澳洲中低收入群体失去了一条价格友好的出境通道。


Jetstar Asia成立于2004年,运营13架A320,航点涵盖曼谷、胡志明、吉隆坡、马尼拉等地,常被视作澳洲人飞往亚洲转机的性价比之选。尤其对于那些不愿承担Qantas全价航班的旅客来说,通过Jetstar Asia在新加坡中转,是一种既便宜又灵活的方式。


但在Qantas最新财报中,Jetstar Asia 2025财年预计将造成3500万澳元亏损。Qantas表示,近一年来Jetstar Asia的成本大幅上升——尤其是供应链费用,最高涨幅达200%,同时樟宜机场的高额运营费进一步吞噬利润。


于是,Qantas决定“止损”:关闭Jetstar Asia,飞机调回澳洲,服务本地航线。代价是裁员500人,重组费用高达1.75亿澳元。


但这不仅是财务动作,更是一种“战略撤退”。Qantas选择放弃亚太地区的廉价桥头堡,表明其经营逻辑逐渐转向高利润航线(如长程直飞英国、美国)和本地商务市场。


这也意味着:澳洲中产以下的旅客,将不得不重新面对1000澳元起步的东南亚机票,以及愈发昂贵的中转旅行。


一些常旅客在社交平台上评论道:“没有Jetstar Asia,去一趟东南亚要多掏几百块,便宜航司一个个退出,我们普通人怎么办?”


更关键的是,Jetstar Asia之死意味着一种“区域式廉航生态”的崩溃。亚洲地区不少国家对廉航抱持扶持态度,而澳洲则对其显得格格不入。在缺乏政策扶植、机场高收费、市场壁垒重重的环境中,廉航生存极难。过去可以用350澳元搞定的东京往返,如今只能望价兴叹。


与此同时,Qantas方面表示此次关闭Jetstar Asia将为其释放高达5亿澳元的资本,重新投入更“高利润”的国内航线。而这也引发了外界的担忧:这笔钱是否将用于进一步巩固其在澳洲本土市场的垄断地位?


3

Koala Airlines来了,

但它真能带来 “便宜好飞”的未来吗?


正当人们对Jetstar Asia离场惋惜时,一家新的航空公司——Koala Airlines却高调宣布:计划在2025年初首航,主打“真正的低价航班”。


Koala Airlines承诺将连接墨尔本、悉尼、布里斯班等主要城市,并打通塔斯马尼亚、西部偏远地区航线,主力机型为二手A320。其CEO在发布会上说:“澳洲人应当重新掌握飞行的主动权。”


Koala的设想无疑令人振奋——低价、智能算法定价、全部线上化购票流程,甚至与偏远地区政府商议补贴机制。但现实也极为残酷:


1、航权和时段困局:悉尼和墨尔本机场的起降时段已饱和,Koala很难获得黄金时间,乘客或被迫深夜或清晨出行;


2、融资不足:Koala目前只完成了第一轮融资,据估算,现有资金不足以支持前两季运营;


3、缺乏品牌信任:忠诚度计划、积分系统、企业客户合作均掌握在Qantas和Virgin手中,Koala要争夺用户粘性难度极大;


4、风险复刻:Bonza的倒闭仍在眼前。它主打二线城市,但撑不到盈利,现金流断裂、迅速崩溃。Koala若不解决长期资金池问题,恐重蹈覆辙。


不过Koala也在尝试与联邦政府、西悉尼新机场协调,为入驻争取更多公共资源,并表示未来将启用多语言客服、无障碍订票系统,吸引移民家庭和非英语母语用户群体。


他们能否打破“飞行特权化”的僵局,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但Koala的出现,至少代表着 “飞行不该只是给有钱人的特权” 这一声音,依旧有人在喊。只是若将期待放在一边,我们现有的是Koala首席执行官Bill Astling仍对具体启动时间、航线和资方保持沉默。


4

别人为何能飞得便宜?我们到底卡在哪里?


住在达尔文的原住民社区,若需前往阿德莱德看病,一张往返票可能耗尽整个家庭的生活预算;海外留学生若想见父母,需要准备上千澳元;移民工人想返乡探亲,只能等待一年一次的“特价”。


与此同时,航空公司利润却一路飙升。Qantas在2024财年创下24.8亿澳元净利润记录,CEO年薪超过800万。


再看机场层面,收费年年上涨,却未见公共服务改善。候机时间延长、航班取消无赔偿、值机柜台减少——这些都是“提价+减配”的典型。


回顾全球航空市场,欧洲的“开放天空”政策与澳洲形成鲜明对比。欧盟国家之间航线可以随意调配,航司甚至可以跨国设点运营。例如Ryanair在西班牙、意大利、波兰均设有基地,最终将价格压至个位数欧元的水平。


东南亚的航线自由度和市场活力同样令人羡慕。吉隆坡、曼谷、新加坡的机场设置专属低成本航站,配套设施优化至极,机场税和安检费也更亲民。廉航之间激烈竞争,乘客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而在澳洲,这一切却遥不可及。航权谈判受限,机场费用高涨,廉航难以插足主要航线。乘客要么选择高价直飞,要么转机绕道,行程耗时、成本依旧高昂。


此外,澳洲在航班服务保障上几乎是“自由放任”。没有统一赔偿机制,没有消费者权益机构介入,航班取消、延误成本完全由旅客承担。尤其是疫情期间积压的大量航班积分与退款问题,至今仍未妥善处理。Qantas甚至因未退还3.75亿澳元的信用额度而被批评“转嫁危机”。


在其他国家,延误和取消会触发强制赔偿。例如欧盟法律规定,航班延误超过3小时,乘客可获至多600欧元赔偿。但在澳洲,乘客即使因航司原因延误一整天,也可能连瓶水都拿不到。澳洲的《航空白皮书》至今仍未将乘客赔偿写入强制法律。


航空自由,本应由国家保障。但在澳洲,它却成为市场垄断与官商合谋下的“经济人质”。


我们不禁要问:

  • 为什么燃油价格降了一半,票价却只降了10%?

  • 为什么一个住在悉尼西部的工人家庭,连去黄金海岸旅游都负担不起?

  • 为什么在2025年的今天,飞行仍然是“有钱人才配享受的事物”?


5

飞行权,是权利,不是奢侈


从Jetstar Asia的倒下,到Koala Airlines的试飞,再到Qantas的利润再创新高,这些片段汇聚成了澳洲航空市场的真实图景——昂贵、排他、失衡。


Reddit网友的调侃或许只是抱怨,但那句 “我们去哪儿都得坐飞机” 背后,其实是全体澳洲人面对地理孤岛和价格高墙的无奈。


飞行,不该是富人俱乐部的门票,而应是国家提供的基本流动保障。


我们应该呼吁:

  • 联邦政府重新审视航权政策,欢迎真正有意愿服务民众的新航司;

  • 将机场重新纳入公共审计,遏制私有化逐利趋势;

  • 建立乘客保护机构,出台强制性赔偿制度;

  • 推动国内航线价格下探,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出行机会;

  • 将“飞行自由”写入国家交通战略,赋予每一个澳洲人走向世界的权利。


唯有如此,澳洲才不至于成为被高票价围困的“空中孤岛”。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