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当成送餐员、被白人仇视:我们在澳洲经历了什么?

这些年,我们早已习惯了不动声色地应对:
路人对我们多看一眼,我们装作没察觉;
面试被追问出身,我们学会礼貌回答;
孩子回来跟你说“他们叫我外来人”,你也只能轻声安慰。
来源:SBS中文
PARRT-01
说中文也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理由
前段时间,悉尼东部Eastgardens发生了一起震惊华人社区的暴力事件。一对来自中国的夫妇在自家公寓楼外寻找丢失的钥匙时,遭到七名青少年的围攻。
据报道,事件起因是一名男孩对女事主出言不逊,女事主出于本能进行反驳。随后,一群青少年围住这对夫妇,对女事主进行殴打。
现场视频显示,女事主被多次拳打脚踢,试图干预的男事主也遭到攻击。
警方已逮捕并指控七名年龄在11至16岁之间的青少年,所有人均被有条件保释,案件将于6月在儿童法院审理。
中国驻悉尼总领馆对此事件表示强烈谴责,并提醒在澳中国公民提高警惕,注意安全。
来源:SBS中文
“被轻视、被排斥”:种族歧视仿佛成为日常经历。
在2025年初发布的一项联合调研中,超过7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或家人曾遭遇种族歧视。
PARRT-02
白人至上组织现身墨尔本
就在上月,一群白人至上主义者身穿黑衣、佩戴面罩,出现在墨尔本Northland购物中心外,高举写有种族主义口号的横幅,高喊“白人优越”的口号,毫无顾忌地在人群中展示仇恨。
在2025年的墨尔本,白人至上主义者不再藏在暗处,他们在阳光下游行,在镜头前叫嚣,仿佛回到了那个“种族等级论”被公开宣扬的年代。
来源:Instagram
维州政府对此迅速表态。
维州州长Jacinta Allan强调:
“这种仇恨行为在我们州没有立足之地。我们必须确保所有人,无论其出身,都能在这里感到安全。”
来源:Crikey.
警方目前已介入调查,但不少亚裔居民坦言:
“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在街头感到真正的安全。”
而更令人心寒的是,这样的恐惧,似乎正在被默许、被消化、被习惯。
PARRT-03
整个亚洲群体都在为“长相”买单
你以为只有华人会被误解、被轻视吗?
不,在澳洲,整个亚裔群体都在为“不是白人”这件事付出代价。
不久前,一名印度裔男子在墨尔本一家麦当劳点餐时,被白人店员误认为是Uber Eats司机,对方甚至不假思索地催他“赶紧去送餐”。
他没有穿制服,没有戴头盔,只因为他的肤色和面孔,“看起来就像送餐的”。
来源:WERTHEIM
这不是调侃,不是偶发,而是写在无数亚裔脸上的社会设定——
你不是来享受服务的,你是来服务别人的。
这个社会允许你在这里生活,却时刻提醒你“你不属于这里”。
不论你有多努力、多文明、多合规,只要你不是白人,你就会被默认站在“另一边”。
越南裔、菲律宾裔等族群的代表也曾在公开信中表达不满:
“我们缴税、工作、教育孩子,就因为长相不同,就应该被排除在外?”
这些声音,不应被忽略。
PARRT-04
政府启动全国反种族主义框架
2024年底,澳洲人权委员会发布《国家反种族主义框架》,提出从法律、教育、媒体等多方面入手,系统应对歧视问题。
澳洲种族歧视专员吉里达兰·西瓦拉曼公开表示:
“种族主义不是个别人说错话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结构中需要深度清理的残留。沉默,就是对白人至上主义的默认支持。”
PARRT-05
多元文化是假象?
事实上,澳洲长年推行的“多元文化政策”本应为少数族裔提供平等保障,但如今这一理念也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质疑。
独立研究中心(CIS)也指出,多元文化实践在现实中已显露裂痕,部分政策非但没有缩小族群间的差距,反而在某些领域固化了“形式包容、结构排斥”的困境。
如果文化尊重仅停留在节日、食物和“彼此欣赏”的表层,而真实的资源分配和制度参与仍由主流群体主导时,“多元文化”便很难转化为实质意义上的平等。
虽然框架出台是积极信号,但这条民族平等的路仍然道阻且长。
PARRT-06
华人也需要站出来
我们建议:
· 遇到歧视,主动记录、举报并寻求法律支持
· 不低估“小事”的影响,每一次轻视都是侵害的开始
· 鼓励下一代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发出声音
· 建立与其他亚裔群体的对话与合作,共同推动改变
在这个多元化不断被宣传的国家,真正的平等,不能只是挂在口头的理念。
我们不是临时访客,而是澳洲社会的正式一员。
从不再忍让开始,从联合发声开始,才能逐步拆除那些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偏见与隔阂。
对于“种族歧视”,你有什么看法呢?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