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华人买房住进新西兰“好区”,却收到天价账单!官司打到破产

收藏

华人买房住进新西兰“好区”,却收到天价账单!官司打到破产

发现新西兰 发现新西兰 06-05 15:39

许多朋友在奥克兰的繁华区域买了房,原本自己能住上交通便利、配套完善的物业。


但殊不知,近年接连发生的种种冲突和纠纷,显示出许多人正深陷进一个叫“unit title”的泥潭。


华人业主与业委会起冲突


在2023/24年度的一场特别业主大会上,奥克兰Newmarket的Queens Lodge业主们和业主委员会(body corporate)发生了肢体冲突。


据华人业主Herman Yuen描述,当时他和业委会经理Jin Chiat Lim发生了争执,他用手机拍对方,对方向他动了手。

body corporate经理 Jin Chiat Lim 图:the post


经理回应说,他当时只是要求对方不要拍,谁知业主继续怼脸,他才推开手机。


经理还表示,之前就有过4名业主冲进他办公室,拍摄和大喊大叫,最后还闹到报警。


从左至右:Herman Yuen、Julienne Huang、Angela Ding 和 Jason Zhao 图:the post

但4名华人业主对此则表示,他们有权表达自己的不满。


费用激增

青少年纵火成导火索


本次冲突的根源,其实可以追溯到一项代价高昂的修缮计划。


Queens Lodge和Kings Square是两栋相连的大型公寓楼,由于外墙使用了一种在全球多起高楼火灾中,被认定为高风险材料的铝复合板(ACP cladding),于是业委会决定全面更换外墙。


这些费用由所有业主按产权比例分摊,每户需要缴纳数千到上万纽币不等。


Jason Zhao是一位业主,他表示2023年的账单“令人震惊”:“我们一年的额外费用就超过了9,000纽币。”

Herman Yuen(左)和 Jason Zhao 图:the post


2023年4月一场大火更成为这场争执的导火索。


当时一群青少年聚集在公寓楼下的停车场,点燃了堆放在停车场内的床垫,继而引发大火。


最后,大火造成了公寓内600户住户疏散,Newmarket火车站及道路关闭,当地商会损失数百万纽币。


图:stuff


虽然业委会当时将事件归咎于奥克兰议会未及时收集无机垃圾,导致大量废品堆积。


但业主们质疑,业委会年度预算有244万纽币之多,清洁费就花了20多万,安保26,356纽币,50,890纽币消防服务费,为啥最后还是变成这样?


Jason夫妇还表示,业主们不反对维修,而是反对“缺乏透明度”的决策过程。


他们说,公寓费用收缴工作的管理公司就是公寓的开发商,业委会主席Mark Foo就是这个公司的建筑师,而且一家外墙翻修公司在报价单上,还自称是主席个人公司的“分包商”,进一步加深了业主们的质疑。

图:stuff


虽然主席对此作出过解释,但当Jason夫妇进一步要求查看过去七年的物业开支明细、合同与发票时,经理以“超出《单元产权法案》规定的合理范围”为由,拒绝提供。


此外,会议记录还显示,经理曾提出因“为外墙工程投入了大量时间与额外资源”,请求支付2万纽币补偿,且获得了业委会的批准。

Julienne Huang(左)和 Angela Ding 图:the post


仲裁法庭:决议无效

地区法院:暂缓执行法庭裁决


业委会声称,所有决策都有经过投票,且大多数业主都同意他们继续担任物业工作,并支持新的费用方案。


但几名华人业主透露,持反对意见的业主因为未缴清费用而无法投票,根本谈不上“大多数”。


租赁法庭裁决员Rex Woodhouse在庭上也支持业主们的诉求,表示有58票属于“代理投票”,宣布物业的决议无效。


然而,业委会目前已经成功向地区法院申请了“暂缓执行”法庭裁决。

图:the post


业主们表示,他们已经没钱继续打官司了,反观业委会目前的法律费用已经花了124,323纽币。


“我们已经没钱了,但物业不会,因为他们用的是我们的钱。”


对此,业委会表示“我们仍会致力于合理解决这些问题。”


并非个案

媒体报道物业纠纷乱象


这里和大家先分享一下新西兰的业委会——Body Corporate这个概念。


它是新西兰多单元产权房产(unit title),例如公寓、联排别墅中的业主组织,由所有单元业主共同组成,负责管理公共区域、收取管理费、制定规则并监督维护等事务。可以被视为法人实体,有类似公司的地位,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司。


body corp的主席由业主投票产生,一般也是物业业主,而经理一般指专业物管公司或个人。


与此同时,业主方和业委会也常常出现纠纷。


例如此前我们报道过的华人夫妇遭遇天价费用,就属于这类纠纷。

据本地媒体The Post的报道,更揭露出多个业委会管理失当、邻里冲突升级甚至陷入“土皇帝”式治理的乱象。

奥克兰西区:退休村变“监控村”


一位住在Henderson的退休老人称,小区主席安装监控摄像头监视居民,还会在居民串门后打电话“质问谈了什么”。


当他申请更换门禁遥控器时,对方称需“寻求法律意见”,多次在居民会议上爆发争吵甚至威胁。

图:the post


奥克兰北岸:会议上动手,决策不合法


一名曾短暂担任主席的居民称,在讨论花园问题时被两位年长委员“冲过桌子来动手”。


更令人不满的是,该委员会允许租户代理缺席业主投票,导致违反规定的养狗等行为通过。

图:the post


奥塔哥:6人小团体垄断权力


当地一处老旧住宅区的居民表示,委员会由固定六人控制,会议纪要含糊不清。


即便出现污水泄漏等事故,也不按业权比例收费,而是“平均分摊”。


居民表示不满却苦于无钱打官司。


Lower Hutt:突如其来的巨额账单


一位女业主买下联排别墅后发现,原业主未设维护基金,突遭9.1万纽币屋顶维修账单。


为筹款她只能向亲戚借钱,还因压力大情绪崩溃。


此外,主席公然占用空旷车位,却不允许他人质疑资金去向。


类似案件数量众多

买房前千万记住以下三点


截至今年3月的12个月里,租赁法庭已经审理了403起与业委会相关的案件。


非盈利性行业组织新西兰全国业委会主席协会(BCCG)的Tim Jones对这些离谱的遭遇并不感到意外,他本人就曾多次被法院指派为“失能”业委会的临时管理员,负责接手混乱局面。

图:the post


而对于各位有意向置业的朋友来说,如果想购买unit title的话,千万要记住以下几点:


  • 查阅披露文件:索取并请律师审核《预购披露书》,了解费用、纠纷、维修等情况。

  • 了解业委会运作:查看 AGM 会议纪要和管理记录,警惕小圈子控制。

  • 评估维修风险:确认是否有长期维护计划和充足维修基金,避免未来突发高额支出。


只有三项都做到了,才能让你合理评估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