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澳洲 >

澳洲企业家自曝残酷现实: 没有中国, 我们根本活不下去!

收藏

澳洲企业家自曝残酷现实: 没有中国, 我们根本活不下去!

澳洲微报 澳洲微报 06-03 13:18

//前言//


澳洲企业主坦言:坚持本土制造等于自杀!面对高昂成本,他们纷纷转向高品质的中国制造,才得以生存。


#01:

本土生产血亏300%

中国制造已今非昔比


在“支持澳洲制造”的声音此起彼伏之际,澳大利亚却有企业主公开表示:产品根本无法在澳大利亚本土生产,否则将血亏300%!


想要“活”下去,只能选择中国制造。


图片来源:Daily Telegraph


No. 22 Home家居品牌创始人Alexandra Pappas坦言,如果坚持澳洲制造,企业根本无利润空间,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


她指出,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成本大约只有澳洲本地制造的三分之一。尤其是在开发新系列玻璃器皿时,她收到的澳洲本地报价高得“令人发指”。


“我们也想支持本地制造,但现实告诉我们:坚持澳洲制造,就是在自杀。”


图片来源:Daily Telegraph


此前, Woolworths就因为一个中国制造的购物袋,被推上风口浪尖。大批澳洲消费者呼吁支持本土品牌,要求Woolworths将袋子换成澳洲制造。


然而现实又如何呢?


图片来源:Daily Mail


Pappas直言,尽管澳洲消费者常挂在嘴边“更喜欢本地制造”,但如果价格上涨三倍,真愿意买单的人恐怕寥寥无几。


“我们与希腊一家工厂合作的限量系列,生产成本是主线产品的四倍,因此只能走高端路线销售。


如果我们一味迎合‘澳洲制造’情怀,价格就得翻倍,消费者还会买吗?我们不敢赌这个问题的答案。”


除了成本优势,Pappas强调,中国制造其实早已今非昔比。


她合作的中国工厂具备世界级的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准,尤其是在大规模陶瓷制造方面,有极强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


图片来源:Daily Telegraph


她表示,虽然“中国制造”仍面临一定刻板印象,但“低品质”等于“中国制造”的观念已经严重落伍。


“中国工厂里的工匠技术精湛,很多国际高端品牌也都在这里生产。有时候,品质、效率、可持续性和规模化生产,全都只能在中国找到。”


#02:

内衣品牌创始人:

中国制造是‘唯一出路’


不仅家居品牌如此,30岁的Tina Grasso——内衣品牌ChouChou intimates创始人,也走上了同一条路。


她一开始也希望在澳洲本地生产,但很快发现:根本找不到一家合适的工厂,即使有,也根本无法承担规模化生产的任务。


“内衣制作涉及大量专业工序,澳洲没有对应的设备、技术人员,甚至连能做的工厂都寥寥无几。本地生产成本比中国高出至少60%-70%。一旦换算到零售价,产品将完全丧失市场竞争力。”


图片来源:Daily Telegraph


Grasso表示,最初她对“中国制造”也有疑虑,特地赴中国实地考察,确认工厂具备认证资质、生产透明且道德合规。


“我们合作的供应商非常专业,了解我们产品的技术要求,也能支持我们的长期发展目标。”


尽管她可以用“质量更好”“性价比高”等理由自证合理性,但她也承认,许多澳洲消费者或同行仍带有“中国产=廉价货”的成见。


她认为,事实上,不是在哪制造最重要,而是怎么制造、和谁制造更重要。


“正是中国制造的灵活性和规模能力,才让我们得以在维持品质的同时,继续讲好品牌故事,投资环保工艺,并让消费者能以合理价格买到真正好产品。”


在情怀与现实之间,越来越多澳企选择理性突围。


毕竟很多消费者,只高喊情怀却不为高价买单,而企业还需要生存下去…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