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机?"价格战该踩刹车了”

5月31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加大对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表示,支持企业通过正常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坚决反对无底线的“价格战”。
5月23日,比亚迪宣布旗下22款车型开启限时降价,最高优惠幅度达到5.3万元。随后,多家车企跟进。
5月26日,港股、A股汽车股全线下跌,主要整车上市公司当日股价跌幅超5%。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企业之间无序“价格战”,是“内卷式”竞争的典型表现,不仅影响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水平,而且损害消费者权益,危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5月30日在《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中表示,
产品售后服务保障、企业创新发展需要持续加大投入,而“价格战”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把产业发展带入恶性循环。
具有整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超过200家,市场主体过多,企业质量良莠不齐。
2024年,中国汽车销量约3143.6万辆,同比增长4.5%,低于过去十年平均6%的增速;其中国内销量2557.7万辆,同比增长1.6%,市场规模预计基本会稳定在2600万辆左右。
去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为4.3%,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至3.9%,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
“内卷式”竞争造成的零部件采购价连年按10%-15%比例持续下降,上游经营恶化,可能很难避免供应商在某些方面降低质量要求。下游经销商经营恶化甚至部分倒闭,造成售后服务的及时性、便利性、可靠性下降。
此外,内卷式竞争也会影响就业稳定及地方经济社会稳定。近两年,多家大型汽车集团宣布实施裁员,有的企业裁员多达数千人甚至上万人。一些汽车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城市,财政收入、税收急剧下滑。
大量落后企业"应退未退",通过低价策略维持基本生存,挤压优质企业生存空间。
海外市场的开拓也开始进入攻坚期。
中国汽车行业还未停歇的价格战以及部分仍处于亏损状态的造车新势力,引发消费者对中国汽车产业是否健康运转的担忧。
近期,关于汽车产业已出现类似“恒大”的潜在风险的言论开始流传。
部分跨界而来的中国汽车公司确实处于资金链条紧绷,依靠融资维持运转的窘境,但整体上,车企的情况与恒大危机依然存在本质区别。
今年1至4月,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017.5万辆和100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0.8%,这是历史上首次在前4个月双双突破1000万辆。
1至4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为594万辆,销量占有率达到68.7%,较上年同期上升8.1个百分点,其中4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达70.7%,创历史新高。
比起国外同行,中国汽车品牌的负债率“并不异常”。
且大量资金都是投在研发上。为加速向智能电动汽车行业转型,汽车公司的研发投入、人员扩张、产能结构性调整等,都需要提前支出。采用扩张性战略举措,必然会带来一定的负债率增长。
目前可能是世界汽车工业史上技术创新最为迅猛的阶段。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