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留学生澳洲街头跳性感制服舞, 路人看傻眼! 上千人点赞, 网友评论区火药味拉满...

悉尼街头炸场了!一群中国女生,穿着制服短裤当街跳起性感女团舞!扭胯、摇臀、齐刷刷一套流程,背景不是舞台,而是悉尼人来人往的Westfield商场门口!

小红书评论区瞬间炸锅!有人点赞,有人破防,更有人怒评:“别说你们是中国人!”
短短几十秒视频,点赞破千、评论四百+直接吵上热搜...
01
前几天,小红书上一条视频突然火了。
标题写着:“悉大老师跳舞日常 社恐在Westfield”。

视频中的主角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年轻中国女生。
她们身穿统一的制服风短裤、露脐装、高跟鞋,在悉尼Westfield门口,跳起了一段性感风格的舞蹈。
动作并不复杂,主要是扭胯、甩头一类的舞步,节奏不快,但风格很明显:辣妹性感型翻跳,风格偏韩范儿。
但最抓人眼球的,不是舞蹈技术,而是整个场景的“氛围反差”。
人来人往的商圈广场,周围是冷漠穿梭的路人,画风说不上热烈,反而有点尴尬。她们看着像在表演,但不少观众压根没在“入戏”。
就是这样一条短视频,却在小红书上爆了——点赞超千,评论超四百,评论区直接吵疯了。
视频一火,小红书评论区直接爆了。
一开始点进去你可能会以为是在夸,前几条全是:
“腿是很长,也很漂亮,就是没有一点活力,穿成这样可以,如果没有活力,就看起来很廉价。也看不出来热情和热爱。”
“棒棒的😊 还原经典👍👍”

你以为这就完了?别急,往下翻——火药味直接拉满。
很多网友看完只有四个字评价:看得难受。
有的骂“擦边”,有的说“群魔乱舞”,还有人直接气到抽象发言:
“经常走在街头遇到这种挡路的留子在跳擦边舞...很难评。”
“你们每天在街上跳是干嘛啊?跟中国阿姨跳广场舞有啥区别吗。”
“跳得不是很好,穿着软瑟琴,观感没有美的感受只有羞耻,总结丢亚洲人脸了(只是我的感受)”
“晚上跳给男朋友就好吧!不是恶意很多是真的让人看着不舒服!为人师表!不怕学生看到尴尬吗!内心好强大。”



甚至还有网友开启“身份焦虑模式”:
“你们这跳的不契合澳洲风格呀,要是老外问你们可以说是韩国人,别说是中国人啊。”

这一波操作,直接把“表达自由”跳成了“文化输出翻车现场”。
如果只从“跳舞”这件事本身来看,它并不违法,也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出格举动。
可为什么一条视频能引发如此两极化的评论,甚至激起一些人情绪失控的反应?
跳舞的女生们确实没干嘛,就是站在街头跳了一段性感舞,穿着也就是现在短视频里常见的制服风。
不少网友指出,这段舞蹈出现在的是悉尼市中心最热闹的商业区——Westfield门口。
这个区域人流密集,周围多是家庭、通勤族、老年人、小朋友,平时很少有人在这种地方进行“舞台感”极强的演出。

现场是啥氛围?
上班族走得飞快、小孩到处跑、爸妈在催促买菜、游客在找厕所。
在这跳舞,哪怕跳得再认真,周围的人都只会觉得:“这谁啊?怎么还拍上视频了?”


跳舞没问题,但这场景真的太不搭了,尤其是对那些完全不在状态的路人来说,看了只会更迷。
很多人不是在吐槽动作或服装,而是觉得——这不是跳给人看的,是跳给手机看的。
不是表演,是拍内容。
也难怪不少网友说,看得不是热情,是“素材感”:


表情有点僵、动作也放不开,跳完一段就收工,像是拍完就走那种既定流程。
最无奈的,是评论区开始有人说:
“要是老外问,记得说你是韩国人。”
“丢人,别说你是中国人。”
“为人师表,这样跳舞也不怕学生看到吗?”
说到底,这类争议常常不是围绕行为本身,而是被套上了“身份预期”。

在国外做一点引人注意的事,总有人觉得这是不是“代表中国形象”?
但冷静想一想,几个女生跳个舞,有必要上升到“谁代表谁”的程度吗?
其实大家都清楚,这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代表不了谁。
但在社交平台上,情绪常常先于理性,尤其当行为本身已经带有模糊感、争议感,就更容易引爆集体焦虑。
关于这段跳舞视频,其实没有绝对的是非。她们只是街头跳了一支舞,表达了一种状态,但被看到、被讨论、被解读,是网络时代内容传播不可避免的过程。
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真实的,有人欣赏勇气,有人觉得不适,也有人开始反思公共表达的边界。或许争议的本质,不在舞本身,而在于不同文化、视角、期待之间的“差一口气”。
表达没有标准答案,只愿每一次被围观的瞬间,都能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误解。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