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滞留的美宇航员真实体验:一天16次日出日落,一般人早精神崩溃了

还记得那个滞留的两个美国宇航员吗,本来计划在太空中呆8天的他们,现在已经过去大半年了。
从最新的报道来看,他们已经肉眼可见的憔悴了。再这样下去,两人恐怕不止身体受损,就连心灵也会受到严重的摧残。
有很多待的时间不如他们长的宇航员,回到地球后也会出现心理巨变,经常对自己在太空看到了什么避而不谈。
太空难道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可怕”的事物吗?他们到底看到了什么?
空间站的恐怖时速
高铁时速大约300公里。那赛车呢?F1赛车最高时速能达到370公里左右。民航客机呢?
波音747巡航速度大约是900公里/小时。这些速度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已经很快了。
但是,国际空间站的速度是多少呢?大约是每小时27,600公里!这意味着空间站上的航天员每90分钟就能绕地球一圈。用更直观的方式说,如果你在空间站上,从北京出发,喝完一杯咖啡的功夫就已经飞过了整个中国,再吃个三明治,你就已经环绕地球一整圈,又回到了中国上空。
这么快的速度是怎么和地球自转比的呢?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而空间站环绕地球一圈只需要90分钟。也就是说,空间站的公转速度比地球的自转速度快了16倍!这就是为什么航天员们在一天之内能看到16次日出和日落——因为他们每90分钟就追上一次太阳!
有人可能会问:为啥非要飞那么快呢?能不能慢一点?答案是:不能!这是因为空间站需要保持在轨道上,而要维持轨道就必须达到特定的速度。
就像你甩一块石头,如果力气不够,石头就会掉下来;如果空间站飞得不够快,就会被地球引力拉回来,坠入大气层。这个速度是由物理定律决定的,叫做第一宇宙速度,大约是每秒7.9公里。
那航天员能感受到这种超高速运动吗?奇怪的是,他们基本感受不到!因为空间站和航天员都在以同样的速度运动,就像你坐在匀速行驶的火车上感觉不到运动一样。
更何况在太空中没有空气阻力,没有颠簸,所以航天员们感觉不到自己正在以超音速飞行。他们唯一能察觉到的可能就是窗外飞快变化的景色——地球表面以惊人的速度从眼前掠过。
16次日出的奇妙生活
那么,航天员在太空中一天真的能看到16次日出和日落吗?答案是:确实如此!
想象一下这样的生活节奏:你早上起床,看到窗外阳光明媚;45分钟后,天开始变暗,太阳落下去了;再过45分钟,太阳又从另一边升起来了。如此反复,一天16次。这种体验对我们地球人来说简直难以想象!
这种奇特的现象给航天员的生活带来了不少挑战。首先是生物钟问题。我们人类进化了几百万年,身体习惯了一天一个日夜循环的规律。突然让身体适应16个日夜循环,这简直是在和自己的基因对着干!所以国际空间站内部会人为控制光照,维持一个接近地球上24小时昼夜交替的环境,帮助航天员保持正常的生物钟。
但即使如此,很多航天员还是会出现睡眠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50%的航天员在太空中需要使用安眠药来帮助入睡。此外,在太空中醒来的时候,有时候很难判断自己睡了多久,因为外面的光照变化太快了。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由于太空站运行速度很快,航天员们的手表需要经常调整。如果按地球时间计算,他们的手表每天会慢约0.01秒。这看起来很小,但长期积累就会产生明显差异。所以国际空间站通常使用协调世界时(UTC)来保持与地面控制中心的同步。
那么问题来了:航天员在太空中过生日时,应该按哪个日出算?如果严格按照轨道计算,他们每90分钟就过一次生日?显然这不现实。所以通常还是按照出发地的时区来庆祝。
虽然航天员在天上感受不到速度,时间流逝也和地面不一样,但是在太空中待久了还是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航天员在太空中的身心变化
在漆黑无边的太空中,望着蔚蓝色的地球,这种体验对航天员的心理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很多航天员回到地球后都表示,在太空中看到的景象改变了他们的世界观。这种现象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宇宙全景效应(Overview Effect)。
简单来说,就是当航天员从太空俯瞰地球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地球是如此渺小而脆弱,人类的国界在太空中看不见,所有的政治冲突和战争都显得那么荒谬。
前美国航天员Edgar Mitchell就曾这样描述他的感受:你从窗外看到的地球,那么美丽而脆弱,漂浮在黑暗的背景中,突然间,你意识到地球上的所有人,所有生命和你自己都是同一个星球的一部分。那一刻,你会感到一种强烈的联系和责任感。
但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变化都是积极的。长期太空飞行还会导致一些负面心理反应。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空间失调综合征,表现为空间定向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
有些航天员还会经历孤独感和与世隔绝感。毕竟,在距离地球几百公里的地方,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变得如此之少。尽管现在技术已经允许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与家人交流,但延迟和不稳定的连接还是会增加他们的孤独感。
更有趣的是,有些航天员对他们在太空中看到的一些景象表现得含糊其辞。有人报告说看到了不明飞行物,有人描述看到了难以解释的光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一种解释是:在极端环境下,人的感官和认知系统可能会出现异常。另一种可能性是:这些航天员确实看到了一些我们目前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但由于各种原因(如保密协议或担心被嘲笑),他们选择不详细描述。
中国航天员景海鹏曾在太空中描述听到了敲击声,仿佛有人在飞船外面敲门。专家后来解释这可能是由于空间站金属结构在温度变化下的热胀冷缩造成的。但对于当时的景海鹏来说,这种体验肯定是令人毛骨悚然的。
很多人肯定会好奇:人类到底能在太空中待多久?目前的纪录是多少?长期太空飞行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
目前,人类在太空中停留时间最长的纪录保持者是俄罗斯宇航员瓦列里·波利亚科夫,他在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上度过了437天21小时又18分钟。而美国宇航员Scott Kelly和俄罗斯宇航员Mikhail Kornienko则完成了近一年(340天)的太空任务,专门研究长期太空飞行对人体的影响。
那么,长期太空飞行会给航天员带来哪些生理变化呢?这个问题可不简单。在太空中,微重力环境会导致一系列身体变化,有些是短期的,有些则可能是永久性的。
首先是肌肉萎缩和骨质流失。在地球上,我们的肌肉和骨骼每天都在与重力抗争,这使它们保持强健。但在微重力环境下,肌肉没有了这种抵抗力,很快就会开始萎缩。这就是为什么国际空间站上配备了各种锻炼设备,航天员每天必须进行至少两小时的严格锻炼。
其次是心血管系统变化。在地球上,重力使血液自然下沉到下半身。在太空中没有这种作用,血液会更多地流向上半身,导致所谓的太空浮肿脸——航天员的脸看起来比在地球上更圆、更肿。长期来看,这种血液重新分布会导致心脏功能改变,心脏肌肉可能会变弱。
总的来说,太空中的生活是一种极端特殊的体验。超高速飞行、一天16次日出日落、深刻的心理变化——这些都使得航天员的生活成为了人类经历中最不寻常的一种。
下次当你抬头望向星空时,别忘了,那里可能有几位航天员正以超音速飞行,经历着我们难以想象的生活节奏和心理变化。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推动人类探索宇宙的边界!
【免责声明】文字、图片等素材来源网络,如侵立删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