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顶不住了!特朗普称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145%,到顶了。”
这是特朗普本周在白宫亲口说出的话,也是这位一向强硬的总统,少有的“低头时刻”。
5月8日,美媒爆出重磅消息:特朗普在白宫表示,目前对中国加征的145%关税“已无上调空间”,未来“势必下调”。他称,如果本周末中美在瑞士举行的经贸高层会谈顺利进行,他将考虑削减对华关税。这一表态,迅速在全球金融市场掀起波澜。
而就在24小时之前,特朗普还声称不会“为了谈判抢先调税”,导致美股应声下跌。此番态度“过山车”,揭示了美国政府在高通胀和选票压力夹击下的真实困境。
把关税拉到145%,一度被特朗普视作制衡中国的“王牌”,却最终变成了反噬自身的“利刃”。
在这场关税战中,美国本土消费者首当其冲。玩具涨价、衣服涨价、电子产品涨价,几乎一切“中国制造”的身影都变得“更贵了”。
根据美国零售联合会数据,仅关税一项,就让普通美国家庭年均多支出约2000美元。对中低收入家庭来说,这不是“通胀”,这是“断供”。
而美国农业也遭到严重打击。失去中国这个最大买家的美国农产品严重滞销,豆农、玉米种植户损失惨重。爱荷华州一位农场主曾在采访中无奈地说:“我们不是在打仗,而是在被自己的政府拖垮。”
美国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团队不得不面对选民的现实诉求——而不是继续在“对华强硬”的表象下掩盖美国经济的伤痕。
“有可能(降税)。”“中方将有很多收获。”“这将是一次非常友好的会晤。”
听起来像是一次春季外交的柔性转身,但熟悉特朗普作风的人都知道,这背后藏着精心布置的“剧本”。
一方面,特朗普释放降税“善意”,声称谈判将“实质性展开”;另一方面,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却公开表示,此次会谈“预计不会达成重大协议”。
总统和财政部长各唱一出戏,试图在谈判桌上制造“模糊地带”,为美方留下更多操作空间。
而中方的回应干脆利落:应美方请求而谈,但不会牺牲国家利益。外交部明确表态,“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这一次,中国显然不打算再配合对方表演什么“边谈边压”的双簧。
从145%降至50%?这一“100个点”的调整,透露出特朗普在中美贸易策略上的一次重大转向。
除了缓解内部通胀、安抚摇摆州选民外,美国还有一盘更大的棋:借“降税”吸引中方重返谈判桌,再在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议题上施压,以换取更广泛的经济利益。
换言之,特朗普并未放弃“交易型外交”,而是在从“极限施压”向“软硬兼施”切换策略。
但这一次,中国已不是彼时的中国。中方不仅在技术领域加快自立步伐,还通过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正在重塑国际贸易网络。过去那个被动挨打的局面,正在发生质的改变。
对不少计划赴美留学的中国家庭来说,“145%到顶”这句话不仅是全球经济的“转向信号”,也是个人规划上的“利好风向”。
第一,留学生活成本或将阶段性下降。
若关税降低,中国产商品(电脑、厨具、衣物等)输美成本回落,留学生生活开支有望下降10%-15%。在纽约、加州这样高消费区,减负效应将尤为明显。
第二,STEM专业签证政策或出现松动。
特朗普团队可能将“放宽学术交流”作为谈判筹码,缓解部分科研签证申请难度。预计2025年秋季起,STEM博士签证审核周期可能缩短,敏感专业审查通过率有望回升20%。
第三,院校招生策略或将调整。
因赴美人数下降,美国部分州立大学亟需国际生“回血”。后续可能通过“降低门槛+专项奖学金”吸引中国学生,尤其是教育、文科类非敏感专业,录取率有望提升5%-8%。
别急着“松口气”,中美贸易战的本质,从来不止于关税数字,而是全球竞争格局的长期拉锯。
对有意留学的家庭来说,建议从三方面应对未来不确定性:
关注政策窗口期:提前规划,优先申请明确支持国际教育交流的高校,抢占“低压”时期名额;
构建多元留学路线:兼顾英澳新等教育资源优质、政策稳定国家,降低“押宝”美国的风险;
提升“非敏感性”背景:文书和研究中规避技术敏感议题,聚焦基础学科、文化交流等“中性标签”。
美国这一次降下的,不止是关税,还有虚高的自信。中方这一次顶住的,不止是压力,还有对公平和底线的坚守。
关税战终有曲终人散,但留学路的每一步,仍需你我清醒应对。正如一句老话:做最坏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