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澳洲 >

在墨尔本, 普通人买房有多难? 看完沉默了: 16个职业, 只有一个能攒够首付…

收藏

在墨尔本, 普通人买房有多难? 看完沉默了: 16个职业, 只有一个能攒够首付…

微墨尔本 微墨尔本 05-05 16:43


//前言//


一份工资,十年攒钱,墨尔本买房梦仍遥不可及,如果不是这个职业,永远也凑不够首付…


墨尔本房价飞涨

只有一种职业买得起


曾经,我们的父母辈靠一份工作就能在城市扎根,而如今,即便你是医生、律师,靠单人收入也难以追上飞涨的房价。


在墨尔本买房,到底要靠什么?高薪?双职工?父母资助?


一项研究通过真实数据揭示:对许多职业群体来说,首付才是最大的门槛。


图片来源:Domain


尽管近十年墨尔本的房价涨幅没有悉尼那么夸张,但对于靠单一收入生活的普通人来说,存够购房首付依然是一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根据澳大利亚独立研究智库——澳大利亚研究所(The Australia Institute)近日的一项分析,在过去十年中,若单身人士从2015年6月开始努力攒钱,至2024年底,17个常见职业中只有一个职业——“外科医生”,能存够墨尔本中位数房价所需的20%首付。


图片来源:Domain


即使是薪资较高的全科医生、律师或学校校长,在同等条件下依旧未能达标。中低收入群体如护士、电工、儿童照护员、警察等,更是遥不可及。


根据分析,该研究以澳大利亚统计局(ABS)、税务局(ATO)和储备银行(RBA)的数据为基础,假设受薪者每年将税后收入的15%存入首付账户,目标是20%的首付款。


例如,一位超市收银员从2015年开始存钱,当时墨尔本的房屋中位价约为53.6万澳元,意味着目标首付是10.7万澳元。


到2024年年底,收银员仅能积攒约3.3万,距离当时83.5万中位价所需的16.7万首付仍差超过13万澳元。


而这还不考虑生活中的意外开销或房价进一步上涨的因素。


数据还显示,到2024年底,即便是医生、律师、警察等相对高薪职业,也普遍存在数万澳元的首付缺口。


如下是部分职业在九年努力储蓄后仍存在的差距:


  • 全科医生:差额约$33,167

  • 律师:差额约$45,417

  • 学校校长:差额约$12,191

  • 电工:差额约$54,099

  • 护士:差额约$79,470

  • 儿童照护员:差额约$115,339

  • 警察:差额约$40,403


图片来源:9 News


换句话说,即使这些人有强烈的购房意愿和良好的储蓄习惯,也依然“追不上”房价的节奏。


如果单凭一份薪水难以承担首付,那双职工似乎是唯一出路。


研究显示,


  • 一对护士与会计组成的伴侣在2024年年中可以勉强凑够首付;


  • 而警察与教师、医生与律师等职业组合则在2023年左右即可达成目标;


  • 外科医生与护士的组合更是早在2021年便成功“上车”。


反之,收入较低的组合如卡车司机与销售助理、机械师与幼教人员,到2024年仍面临两三万的差额。


年轻人:首付太遥远

只能退而求其次


23岁的政府公务员Jack Yeo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他努力存钱一年半,在社交娱乐和饮食上极度节省,最终靠政府的“低首付购房计划”(允许首付低至5%)买下了位于Chadstone的两居室公寓。


但他坦言:“如果没有这个计划,我作为单身人士是买不起房子的。房价真的太离谱了。”


图片来源:Domain


他的经历并不是个例,他的贷款经纪人Luke Eustace透露,目前有多达七成的首次购房者客户都依赖政府的低首付计划。


他说:“要靠自己攒够20%首付,除非你是高薪人士,否则几乎不可能。”


不过,这种低首付方案的“代价”是要承受更大的贷款额度,也就意味着更高的月供压力和更长的还贷时间。


澳大利亚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Greg Jericho指出:“过去靠一个人的工资买房虽不容易,但并非不可能。但现在即使是双职工,如果其中一人薪资不高,也很难实现。”


他认为,虽然低首付政策能在短期内帮助部分人进入市场,但从长远看,这只会推高房价。


相比之下,他更支持增加住房供应,例如墨尔本2010年代大规模公寓建设的模式,有助于整体抑制房价上涨。


图片来源:Domain


而来自偏右智库“独立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Peter Tulip则更关注高房价对城市结构的冲击。他指出,高房价已经影响到城市对“关键岗位”人才(如护士、教师、警察等)的吸引力,特别是在他们最需要扎根的地区。


他支持维州政府在主要商业和交通枢纽周边推动高密度住宅开发,并认为住房问题已成为澳大利亚当前最严峻的社会议题之一。


“年轻人被剥夺了上一代曾经拥有的机会,社会的‘房产鸿沟’正在迅速拉大。”


最后,


曾几何时,买房被看作是人生中最基础、最合理的目标之一。但如今的数据告诉我们,除非你年薪极高、有人相伴分担,或者能获得家庭支持,否则这个目标正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


如何打破这种结构性不平等,不只是政策挑战,更关乎一代人的未来。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1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 印象用户653532

    印象用户653532

    05-06 00:45

    不是你不行,是你父母亲不行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