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吵翻天!在澳洲不给小费也要被“审问”?澳洲人怒了:这里不是美国!

在澳大利亚的餐厅,吃完饭、结完账,说一声“谢谢”就起身离开餐厅,是一种普遍的餐后礼节。
但最近,一位女性食客在Reddit上的亲身经历,却打破了这份理所当然的安宁,也迅速在网络上激起了千层浪。
上周,她光顾了墨尔本South Yarra区的一家知名餐厅。一切本该顺利——菜品可口,服务得体,然而就在结账的瞬间,画风突变。
“服务员直接看着我,语气非常直接地问:‘你为什么不留点小费?’” 她在帖子中这样写道。
不是调侃,不是暗示,而是一句干脆利落、毫无掩饰的质问,甚至伴随着沉默和眼神压力,让她感觉自己仿佛“欠了什么”。
“这是澳洲,不是美国”——食客的坚定回应
面对这样的“当面拷问”,她并没有沉默,而是明确地表态:
“我有十年餐饮业经验,我当然知道不同国家的小费文化差异。澳洲有国家最低工资,顾客不应被道德绑架去支付额外费用。”
她指出,澳洲的劳动法规本就保障了服务行业员工的收入,小费本质上应是“自愿表达感谢”,而不是“默认应付的责任”。
数字化点单,也在悄悄施压?
她的帖子还提到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趋势——“iPad小费陷阱”。在许多墨尔本的咖啡馆与餐厅,结账界面会自动跳出15%、20%、25%的小费选项。
即使只是买一杯外带咖啡,也要经历一轮“选择是否要额外支付”。
更尴尬的是,如果你点了“不给”,可能还会遭遇一记白眼。
“如果你的商业模式靠小费维持,那你应该重新考虑定价,而不是将压力转嫁到顾客身上。”她直言。
网络炸锅:这不是我们熟悉的澳洲用餐文化
这条帖子发出后,引来了大批网友共鸣。评论区简直成了澳洲食客的“情绪避风港”。
有人表示:“最喜欢那种收银员直接帮我点了‘不给小费’,省得我左右为难。”
还有人抱怨附加费用过多:“订位费、刷卡费、节假日加价……算下来,我都不好意思再掏出钱包了。”
来自业内的声音也不少:“我们店从不要求小费,老板支付合理薪资,小费只是附加奖励。”
澳洲税务局:小费是自愿,不能作为盈利方式
根据澳洲税务局(ATO)的官方说明,小费属于非强制性支付。即使顾客给出,金额通常也只是账单的5%-10%,且需要被员工如实申报为个人收入。
更重要的是:任何商家不得以小费为“默认收益”或“工资组成部分”。
小费文化,要不要“登陆”澳洲?
这并非澳洲第一次对“小费文化”展开争论。
与美国不同,澳洲餐饮从业者受《公平工作法》保护,享有法定时薪,无需依赖小费补足收入。
这种结构性保障,使得澳洲的用餐文化更注重“平等与舒适”,而非“服务等级和额外回报”。
然而,随着一些美式经营理念的输入,有些本地餐厅开始引入小费机制,甚至让顾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支付。这引发了不少质疑。
一派声音认为,小费制度可以激励更优质的服务。但更多人提出警惕:如果小费变成“不得不给”,那消费就不再是自愿行为,而是一种无形压力。
吃饭,还是“被加价”?
澳洲的用餐文化,原本以轻松、公平、无隐形收费著称。
人们享受的是透明的价格、稳定的服务,而不是在付款界面被“二次提醒”、心理被道德劝说。这场“你不给小费?”的风波,其实反映了更深层的问题——
当一个消费行为开始带有“被迫”和“负罪感”,我们或许该重新定义,这究竟还是不是一顿饭的事。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