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我在美国藤校读博士:这里既是“孤岛”,也是“自由的王国”

收藏

我在美国藤校读博士:这里既是“孤岛”,也是“自由的王国”

北美留学生观察 北美留学生观察 04-12 07:29

图片

我出国留学的种子萌芽于初中,之后,从高中到硕士,我一直在精心灌溉这棵小苗。直到2024年,它吸收了充足的养分,终于长成茁壮的大树——我来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博士。


很多人都听说过,美国的很多大学坐落在乡村里面,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我来了才发现,康奈尔大学不但在村里,而且在山上。


这里有一望无际的群山与树林,经常被风雨雪光顾。大雪从去年十一月下到现在,据说会一直下到四月底或五月初。

图片


我刚来村里时,因为倒时差睡了一天一夜,直到第二天傍晚才醒来。透过窗户,我看到朦胧的晚霞,天灰蒙蒙的,整个社区寂静无比,宿舍空无一人,一种巨大的孤独感朝我涌来:我好像独自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村落里,已经被那个熟悉且热闹的世界遗弃。


我以为刚来不适应,产生这种孤独感很正常,但待得时间越长,我越能体会到传闻中的“康奈尔大学是北美著名的学术孤岛”这句话的含义。而且,所谓的“孤岛”不单单是指地理距离,还有心灵上的距离。只不过,心灵上的距离让我享受到了平静、安宁和自由。


学校交通不便,进城一趟要五六个小时,附近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场所。一到晚上,四处乌漆麻黑一片,冷得连松鼠都不愿意出洞。我每天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宿舍——学校;并且只干两件事:做饭和做学术。


图片

如果一个人没有太多社交和人情往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这样规律的生活,只专注于学术科研,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无边无际的孤独,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再加上做学术是一场持久战,会消耗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而最后很有可能一无所获。


这种感受就像一个人在一片汪洋大海里面探索,隐约看到前面的灯塔,觉得有希望了,于是非常卖力地划桨。但越是卖力,海面雾气越大,越容易精疲力竭、心灰意冷。而当雾气渐渐散开,灯塔又出现在不远处,你再次燃起希望和斗志,又再次失望,甚至到绝望……如此无限循环。这就是大部分人的学术科研状态。


图片

但是说来也很神奇,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的精神面貌和学术状态居然比在国内时好多了。尽管项目做不出来的时候也会感到焦虑,投稿屡屡被拒也会沮丧,但我变得更加珍惜当下,专注于自己的日常,建立自己的世界秩序,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来对抗这些负面情绪。


也许正是因为置身于孤岛当中,不需要和外界有太多的互动,我才有更多机会和自己相处,能够更加关注自我的需求。当我一边欣赏窗外漫天飞雪,一边从容自得地做饭时,当我一个人去图书馆,一整天只和文字“交流”时,我的世界似乎只存在雪落下的声音和我的心跳声,我竟然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快活!


尤其是当我发现,这座孤岛资源丰富、实力雄厚——简直就是自由自在的王国呀!

图片



我的自由与快活不但源于得天独厚的校园位置,还有校园浓厚的平等氛围。这样的氛围是全体成员在平常琐碎的事情中共同营造而成的,其中有两件事让我感受深刻。


去年9月,系里要举办一场大型的学术会议,除了美国本土的学者以外,还邀请了英国、加拿大等国的教授。我以为会需要学生帮忙布置,于是早早来到了会议现场,却看到了让我惊掉下巴的一幕:平时那些儒雅的教授卷起袖子在搬桌椅、搬食物、调设备、打印讲稿、分发物品……我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他们看到我之后,赶忙说:“非常抱歉,你都来了我们还没有准备好,你找个位置坐下吃些东西吧。”我赶紧接话:“我需要帮忙做什么吗?”他们回答:“什么都不用做,很高兴你能来参加,好好享受吧!”


图片


除了这种大型的会议以外,系里也会组织不同主题的工作坊和研讨会。我每次都会看到一位身形修长、和蔼可亲的教授跑进跑出,搬运外卖披萨、找一次性纸碟叉子、打电话下单甜点。


有一次,研讨会刚要开始,他突然想起了什么,一边对大家说“稍等我几分钟”,一边往外冲。没过一会儿,他笑容满面地推门进来,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叠餐巾纸,把有些皱的纸张整理好,工工整整地放在大家围坐的桌子中间,周到又贴心。


还有一次,我的导师邀请了一位非常有名气的认知科学家来系里作报告,慕名而来的学生非常多,报告厅乌泱泱的全是人,座位根本不够。还是这位教授进进出出搬桌椅。几趟之后他以为够了,刚坐下吃了一口曲奇饼干,又有一拨人涌进了报告厅,他马上把那块饼干放在桌子上,跑出去搬椅子,弄完后回到座位,又拿起那块曲奇饼干继续吃。多么认真又朴实的教授呀,谁能想到他是院里的副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呢?


不仅仅是他,整个汇报厅还有很多有名望的老教授和院长,因为来得晚,只能老老实实地站在最后一排,听了两个多小时的报告。学生们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而给他们让座,他们也没有仗着自己的学术权威理所应当地享受便利。


图片


出国前,我一直疑惑:出国留学究竟有多大魔力?直到我在康奈尔大学亲身体验之后才豁然开朗。


1.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被看见。


虽然在漫威电影、新闻媒体里处处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但在美国的学术圈子里,大家更倾向于创建学术共同体。哪怕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大佬”也会弯腰低头聆听你的提问;无论学生的项目做得多差,教授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鼓励,然后做具体的学术指导,从不掺杂主观情绪。


进行课堂小组作业时,教授会事先告诉每个学生,不要评价他人的做法、不要去挑他人的语法错误、不要去指责他人的观点对错,要先看到别人的付出,再一起交流合作。同侪之间也会积极地给彼此提出修改建议,大家互帮互助,共同变得更好。


在这里,每个渺小的个体都被认可、被看见,正如夜空中那一颗熠熠生辉的小星星。


图片


2.总会有人坚定地选择你。


我记得第一次见导师时,我对他说:“非常感谢你选择了我,还给我提供支持,我才能有机会来到这里。”这位长发飘逸、喜欢穿短靴玩滑板的教授露出灿烂的笑容回复我:“我也非常感谢你选择了我。是你先选择我,我才有机会选择你。”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被人认可,并被坚定地选择,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被人发现了。


尽管到目前为止,我微小的能力还不足以创造任何价值,但是又有一颗种子在我心里落下了——我相信种子的力量。


另外一件事也格外让我动容。有一次和导师讨论我的论文,其中有个观点我并不赞同,但是有人坚持要我写,于是我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写了几句话撂在论文里。导师对我说:“我看了你的提纲,也了解你的想法,我并不认为你赞成这个观点,并想写这部分内容。”


我感觉非常意外,但也只是淡淡地说:“虽然我不想写,但是如果这个观点很强势,我不得不写的话,那我也可以写。”他大笑起来,说:“我理解你,就像有的期刊让我补充一个他们想要的谁谁谁的观点,那我就写,因为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值得我花时间去争论的,只是他们想要而已。”


突然间,像一滴甘霖落入了我心底那片贫瘠干涸的沙漠:当很多声音都在强迫我去崇拜权威,或者通过打压和谩骂的方式否定我的努力时,在这里,似乎所有人都使尽浑身解数站在我的角度去理解我、包容我、肯定我。我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感受到生而为人的真实感。

图片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以前我不能理解哲学家康德的生活方式:每天准时出门散步,生活非常规律,一生都没有走出过居住的小镇……这样的人生多么乏味无聊啊!


直到我来到这个乡村生活,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繁华,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醒来,坐同一班车去学校上课、推进科研项目,晚上在差不多的时间点回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感觉自己和世界的联结变得非常纯粹。


我能感受到季节的更替,看见大自然的变化:夏天走了,秋天来了,起风了,银杏黄了,枫叶红了,狗尾巴草枯了,树木秃了……我每一天醒来都对这一天充满了期待,不用去迎合任何人,不会受到社会条条框框的束缚,不会焦虑自己未来的那束光会在哪里亮起。


图片


我抵达了一直以来都在寻找的安宁与自在,突然就明白了康德一生的满足——在这样如常无恙的生活里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是一种奢侈的幸福。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