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困在孝心里的澳洲华人们,正在集体内爆!
远赴重洋,拿到绿卡,自此远离喧嚣和繁重的人情世故,过上桃花源一般简单而幸福的生活,是成千上万华人前往澳洲的理由。
但是,在与中国相距8000公里外的南半球定居,也拉远了许多家庭的关系。如何为身在国内的父母养老,不仅成为了在2000年前后出国热之下一代人的难题,也让无数澳洲华人在陪伴、亏欠,以及放弃自我中痛苦地寻找平衡。
澳洲统计局(ABS)数据显示,虽然在后疫情时代,赴澳学习、旅游和定居的华人数量出现了明显下降,但是截止2023年,在澳华人数量仍然达到了139万人,占到了澳洲人口总数的5.5%。
这139万人中,又有65.5万出生于中国,有的通过留学、经商、雇主担保等通道获得绿卡,还有少部分在年幼时期直接跟随父母移民澳洲。而这一群体中的绝大多数,都面临与亲人跨洋相望,以及接踵而至的养老问题。
“我每年把母亲接过来6个月,勉强可以说是陪伴吧,至少心里不会感觉那么亏欠。”
住在悉尼Mascot的Noa在与《澳洲财经见闻》记者交谈中透露,自己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在与丈夫离异后,不仅要兼顾赚钱和养家,还难以挤出时间回国探望母亲,所以定期把母亲“空运”到悉尼,是当下最合适的相聚方法。
为老母亲订商务舱往返机票,让老人家在澳洲享用更安全的食品和更纯净的空气,却并没有增加母亲的幸福感。
“我今年73岁了,人到这个岁数了,真的不图什么物质上的东西了,每天在(国内)小区楼下和老邻居聊聊天打打麻将,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了,孩子能来看看我,那就真的没有遗憾了……我现在来澳洲,一点都不幸福。”
《澳洲财经见闻》记者:“您觉得澳洲的生活方式不习惯吗?”
“我女儿要上班,很辛苦,但是我这个岁数了,过来帮她带两个外孙,每天我都累到睡不着觉,晚上都要吃你们澳洲的那种扑热息痛片(Panadol)才能安神……平时给我钱叫我去买菜,我一个老太太不敢开车,只能拖着买菜的小车去挤公交车,语言我也不通,反而把我搞成一个孤寡老人的感觉。要不是怕女儿受苦,我根本就不会来遭这个洋罪!”
即便和Noa母亲有一样想法的并不在少数,但坚持让父母移民到澳洲的却大有人在,因为一旦拿到身份,就可以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全民医保。
只不过,通过家庭团聚途径移民澳洲,谈何容易。
澳洲内务部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6月,共有15.1万名申请人在排队等候该类别签证的审批。但是由于申请人数过多,以及审批速度过慢,目前预计付费类别(contributory parents visa)的签证等候时间已经达到14年,而免费类别(non-contributory parents visa)的等候时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1年。
等候时间之漫长,已经有2300名申请人在等候期间死亡。这种“死也等不到”的父母团聚签证,让许多人都“死”了心。
Noa告诉我们,办法总比困难多,目前已经在母亲不知情的情况下为老人家申请了5年期临时签证,至于这期间可能产生的医疗和生活费用,就只能自己承担。
除了被商务舱“空运”到澳洲的老人以外,还有另外一群澳洲华人正在面临着截然不同的情景——举家搬往澳洲,与子女一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何尝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幸福感”的标准答案呢?
在《澳洲财经见闻》走访的多个家庭中,有80%以上的老人表示,在前往澳洲之前都认同这种幸福感:看着膝下的子孙成长不仅是一种高级的享受,在同龄人眼中,被子女接到海外安享晚年,更是经济实力和家庭和睦的象征。
“有的华人家庭传统观念特别重,就是那种凡事都要子女亲自去做,然后才能证明孝顺的文化观念非常根深蒂固”,来自墨尔本的Todd这样告诉我们。
“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家庭了,父母把国内的资产处理之后就来澳洲了,给孩子置房置业,无非也就是想着老了以后有孩子可以照顾自己,但实际上不是孩子们不愿意尽孝,只是两代人对‘孝’的理解相差太大了。”
记者:“您觉得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Todd: “很多方面,有的大有的小,你比方说孙辈的教育问题上,在澳洲出生长大的孩子他思想观念肯定不一样,主打的就是一个人人平等的观念,我邻居家的奶奶过年的时候给孙子包了个红包,小男孩儿拿了红包说了声谢谢,没有作揖也没祝福,老太太给气坏了,骂儿媳妇不会教育孩子,硬是吵了2个多月,最后把自己气住院了。”
记者:“那您提到的,对‘孝’理解分歧比较大的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Todd: “身体健康方面的一般都是老人家最敏感的,这点我亲身有体验……我们这一代的观念就是生病了就去看病,特别是在澳洲,小毛病看个GP(通科医生),大毛病再让GP转specialist(专科),有私人医保的直接安排手术和治疗就行。但是中国老人家不行啊,你必须全程陪伴,小手术之后医院护士来照顾,不行,说人家不专业不走心,必须要子女来,认死理。”
除了Todd的亲身经历以外,其他接受我们采访的华人家庭也认同这种“必须直系亲属照顾家人”的观念是孝顺达标的一大KPI,但与此同时,缺乏商量余地的尽孝方式,正在让许多身为第一代移民的子女出在崩溃的边缘。
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更是夺走了许多在“家丑不可外扬”传统观念下长大的老人们倾诉和宣泄的通道。“既然全家移民到了澳洲,怎么能让国内的亲戚朋友看笑话”,生活中的不快,只能自我消化。
所以,候鸟式养老和尽孝,正在成为一种共识度较高的新潮流——国内的父母和在澳的子女定期选择在第三地点相距,用旅行或度假的方式确保与家人有高质量的相处时光,互相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给对方,存在记忆里。
“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家最快乐的方式,陪伴的方式有很多种,就像尽孝一样,每年带上孩子和父母去旅游一趟,然后各自回到舒适的环境里,也回归自己的生活轨迹,才算是幸福吧。”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email protected]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