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到澳大利亚!中国电动车企将组团攻占澳洲市场
2024年8月8日,维多利亚州议会大厦,立法会委员会室内座无虚席。澳大利亚联邦汽车工业高层代表悉数聚集于此,召开关于电动汽车的联邦议员听证会。
会上,联邦议会公开通报:一场由中国汽车产业发起的,旨在进军澳洲市场的价格战已经开打,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席卷整个澳洲!
事实上,这一切早有端倪。
01
王传福闪击澳洲市场
让我们把日历调回到4月3日,当天在墨尔本市中心,一家店铺悄然举行了开业仪式。行人们匆匆走过,几乎无人关注台上剪彩的这位中等身材、戴眼镜的亚裔中年男子。
他正是中国电车巨头比亚迪的总裁王传福,此行专程来到澳洲,为自家的墨尔本旗舰店揭幕。尽管这一刻在澳洲新闻界并未引起太多波澜,但一场风暴却正在悄然酝酿。
王传福为比亚迪墨尔本旗舰店剪彩
图自Carsales.com.au
几天后,比亚迪出其不意地将主力车型——紧凑型SUV Atto 3增程版的价格下调近8000澳元,降幅高达15%,这一举动如同向市场投下了一颗炸弹。名爵(MG)迅速跟进,将纯电掀背轿车MG4的售价降至惊人的39990澳元。而长城(GWM/Haval)更是早已将Ora(好猫)的价格从39990澳元砍至35990澳元,成为当时全澳最便宜的纯电车。
这一轮降价如同晴天霹雳,让其他品牌措手不及。过去,澳洲的电车市场一直是高价车的天下,日产的小型电车Leaf售价曾高达56000澳元,而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更是要卖到6万澳元以上。然而,中国电车的到来,彻底打破了这一格局。五万多、六万多的电车,现在只需三万多就能轻松入手。此轮降价,无疑是一场全面的商战宣言。
受冲击最大的是特斯拉,从图中可以看出,Model Y和Model 3两款车型三月和四月的销量简直是天壤之别。至于日产,整个四月,全澳仅售出了11辆Leaf!
为应对颓势,特斯拉也开始调整价格策略,降幅高达7000至10000澳元,日产更是忍痛给Leaf砍了15000澳元,试图正面迎战。
然而,在价格战中,中国品牌从未畏惧过任何对手。很快,名爵便放出了大招——MG ZS电车版,价格低至34990澳元,令人瞠目结舌。要知道,在澳洲这个价格甚至买不到很多品牌的一辆纯油小车,而MGZS电车版还是一款SUV车型!长城和比亚迪也纷纷响应,前者全线调价,后者不仅特价销售,还加送充电桩。
MG官网截图
这还没有结束,大批中国厂家已经整装待发,正准备跨越海洋,进军澳洲市场!前面的切磋只是开胃菜,这场商战,才刚刚开始……
据澳洲汽车专业媒体Carsales报道,即将进军澳洲的中国汽车品牌多达12家,其中既有小鹏、蔚来这样的新锐势力,也有吉利、长安、广汽这样的老牌车企,高中低档市场全面覆盖。并且,它们已经决定发起更具侵略性的价格战,誓要在澳洲市场上杀出重围。
02
为何中国车企铁了心出海澳洲?
过去一段时间对很多中国车企可谓难熬。早前,欧美各国为了鼓励脱碳减排发展新能源产业,为新能源汽车设置了不少补贴与优惠措施,吸引了大批中国车企投入重金,扩张产能,构建庞大且复杂的物流体系,强势进军海外市场。
然而,风云突变,美国一纸公告宣布对上调中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关税,税率从25%猛然升至100%。欧盟紧随其后,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的关税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最高甚至接近50%。
加之不少国产汽车品牌出海经验不足,在操作系统、驾驶习惯、结构设计等方面没能完全符合当地消费习惯,一时间,中国车企仿佛撞上一堵无形的墙,不得不暂停思考接下来出海的航向究竟在何方。
而澳大利亚,就是那道吸引中国车企的曙光。
在2017年霍顿(Holden)汽车停产后,澳大利亚就彻底失去了自己的汽车工业。
从此本地汽车市场完全依赖进口,这种环境对于行业的新参与者更加友好。外国品牌,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品牌,并没有来自本土的竞争对手,更谈不上什么品牌保护。
其次,澳洲是少数几个对进口汽车(包括来自中国的汽车)不征收关税的成熟汽车市场之一。
由于没有关税,中国车企能够以更有竞争力的价格进入市场,这与美国和欧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次,澳大利亚的汽车市场有着严格的排放标准和安全法规,与欧美市场标准接轨。中国车企在澳洲市场进行产品测试和认证,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进军欧美市场打下基础。
作为主要英语国家之一,澳大利亚有着非常多元化的消费市场——既有人口密集的国际大都市,人们更在意燃料经济性和乘坐体验;也有气候极端的蛮荒旷野,对车辆的越野性能和可靠性要求极高。
在这里对产品进行试水打磨,使其更贴近西方消费者的习惯,也更有利于中国汽车将来推广到欧美市场。
最值得一提的是,与欧美各国的本土保护主义相比,澳大利亚官方可以说是张开双臂,热情欢迎中国车企的到来。澳洲联邦汽车工业商会(Federal Chamber of Automatic Industries)的发言人表示,该组织带头支持中国汽车带来的市场竞争。
但以上这些客观条件的存在,绝不意味着中国车企到了澳大利亚就会如鱼得水。
首当其冲的挑战就是品牌认可度。
目前,丰田在澳洲汽车市场上是独一档的存在,长期在此经营的日本品牌,培养出了大批忠实的丰田支持者,创下了连续19年每年卖出超过20万辆车的记录(澳洲总人口2000余万,汽车年销量在100万左右),碾压所有同行。
同期中国车企表现最好的是名爵,销量达58346辆,排名全澳第七,而这多少还是沾了MG英国血统的光。至于比亚迪和长城,尽管口碑很好,但销量并未跻身前十。这是水磨工夫,没法一蹴而就。
来源:网络
另外,澳洲地广人稀、人工成本高,与当地经销商合作成为车企出海最节省成本的落地方式。但这种途径也是一柄双刃剑,不仅利润会被分走,经销商的服务能力与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到品牌的形象。打开社交平台,吐槽中国汽车在澳大利亚的帖子数量不少,但仔细一看,很多问题其实出在经销商身上,品牌方反而成了“背锅侠”。
最重要的一点,是澳洲的汽车产业政策,尤其是在中国车企擅长的新能源汽车方面,缺乏稳定性。不同于中国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澳洲前任自由党政府更注重化石燃料,对新能源汽车不屑一顾,“电车连拖车都带不动”就是前总理莫里森的名言。这种消极的态度一度严重阻碍了澳洲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尽管现任工党政府表现出了更为积极的态度,也在宏观政策上展现出了一定的支持,但这种支持并没有体现在补贴等最能提振消费者购买欲望的方向上。
最后,澳洲市场的体量相对较小,全年销售量满打满算在100万辆左右,这一点无疑是中国车企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但作为中国车企进军西方市场的重要跳板,其战略意义不容忽视。
那么,中国车企能否充分利用澳大利亚这个跳板,积累经验,提升产品竞争力,为未来的全球化布局打下坚实的基础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将由市场、消费者以及中国车企自身的努力共同书写。
这场“中国风暴”,究竟能在澳洲刮起多大的风浪,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email protected]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