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河北11岁骑行被轧死男孩,原本有三次活下来的机会

收藏

河北11岁骑行被轧死男孩,原本有三次活下来的机会

王耳朵先生 王耳朵先生 2024-08-16 13:35

01


最近两条新闻接连刷屏,看得多少人既心痛,又气愤。


河北保定,一父亲带着11岁的儿子球球在公路上,参加骑行拉练。


悲剧发生得很突然。


球球不慎摔倒,连人带车,跌倒在对向行驶过来的小汽车车轱辘底下。



当时汽车左右都有骑行的人,司机根本没办法躲避。


球球遭小车碾压,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事故发生后,球球父亲跪在地上,抚摸躺在血泊里的孩子,声嘶力竭地哭喊:“球球,坚持住啊!你别吓我!”


可为时已晚。



网传多段视频显示,他们骑行的道路是双向公路,右侧有虚线,是非机动车道,但车队偏偏在机动车道疾驰。


他们当时的车速已经达到了37公里每小时,大人都骑不稳,何况一个11岁的小孩。


视频里,球球不断对爸爸喊着:“慢点儿,慢点儿,我跟不上了。”


他父亲充耳不闻。


直到孩子摔到对向车道,悲剧发生。



令人气愤的是,这起事故,不是意外,而是危险因素的重重累积。


依据法律法规,未满12周岁的儿童是不允许骑自行车上路的。


而且球球骑的是成人公路车,和他的身高体型明显不适配。


球球爸爸就这样带着他骑了好几年。



还有人扒出,从21年开始,就有网友曾提醒球球父亲,孩子太小,骑行那么快容易出事故,更不要在快速路骑行。


反而被他回怼:“跟你有关系吗?还轮不到你来管。”



别人好心提醒他“小家伙跟那么近,不怕追尾吗?”


他点赞回复的评论“骑行阻力很大,离得近叫蹭风”,内涵好心人不是圈内人,不懂骑行的专业术语。



就在出事前不久,一位十几年的骑行老玩家提醒他,群骑注意事项有不紧跟、不并行的说法。


他也没在意,直到孩子被他作没了。



人教人,学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


再悲痛的哭声,再苦涩的眼泪,都换不回儿子的性命。


而球球,原本有三次活下来的机会。


如果他父亲听劝,守法,不让11岁的他骑行,骑成人公路车。


如果他父亲不带着他骑上机动车道。


如果他父亲在听到球球喊“慢一点”的时候,停下来。


这是最后一次救命机会。


可世上没有如果。



事到如今,苛责这位父亲也于事无补。


余生,他可能都会活在自责里。


最可怜的是球球的母亲。


两个人出去,只有一个人回了家,她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日子。


02


球球事故发生后第二天,广东湛江,又发生荒唐一幕。


夜色中,一男孩和妈妈闹脾气耍赖。


妈妈拖拽着他过马路,男孩犟着脾气不愿走。



多次拉扯后,男孩一屁股躺在地上,不愿起来。


妈妈脾气也上来了,扔下男孩走开,任其躺在车流不息的马路上。

可就在她走开的同时,一辆黑车右转驶进孩子躺着的小路。


她回头看了几眼,明明看到车开过来了,一没去提醒司机路上躺着个人,二没有赶紧回头把孩子拉起来。

就这样没有任何动作,径直离开。

直到黑车后轮碾轧过孩子,才慌慌张张地跑到孩子身边。


好在孩子命大,只是受了伤,没有生命危险。


及时送去医院后,经治疗已经出院。


这个视频看得人极其气愤。


“马路不是你家客厅,怎么敢把孩子扔在那?”


现在年轻父母的教育观念多是“随你怎么撒泼打滚,我绝不惯着”,这点没错。


但教育归教育,得分清场合。


以往那些新闻,孩子在商场无理取闹,父母站在不远处看着,那是安全、可控的环境。

真有在大马路上胡搅蛮缠的,有分寸的父母至少也会把孩子转移到安全地带,再跟他对峙。



小孩子不知道后果,大人心里得有数吧。


这样撒手不管,真出了事,和间接杀人有什么区别?


到时候再捶胸顿足,痛心疾首,又有何用。


03


人总是心存侥幸。


“孩子就在我身边,能出什么事?”


“就离开一两分钟,没关系的。”


去年上海4岁的黄元芯,在海滩失踪。


她爸爸只离开了十余分钟,回来已经不见女儿的身影。


他不知道,小朋友的十分钟是很漫长的。


那片沙滩不仅不是景区,反而是贴着“下水危险”的野滩涂。


非开发好的景点,野滩涂,潮汐涨落,人流杂乱,没有防护,黄昏,四岁女孩,独自一人……


这些要素叠加在一起,已经足够危险。



但她的家人没有一个察觉到不妥,也许觉得“这么多人看着,不会出事”或“我在孩子身边,很安全”。


可悲剧偏偏找上门。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的控制能力,低估风险发生的概率。


就像上文里湛江那位妈妈,已经回头看到车开过来了,却没当回事。


可能也是同样侥幸:“那么大的孩子躺在那,司机还能看不见?肯定会停下来的。”


然而孩子恰巧处于司机视线盲区。


再说,以一个正常人的视角,谁会想到会有父母把孩子丢在马路中间不管?


车祸就这么发生,孩子被车轮碾轧。


两个新闻里的司机,一个摊上了人命官司,被几个壮汉殴打,压在地上逼着他下跪给孩子道歉。


如今进了看守所,还不知道要承担多少责任。


一个压到了小孩,赔偿免不了,往后开车也有了心理阴影。


好好开着车,却遭受无妄之灾。


真替他们感到憋屈。


04


黄元芯出事后,引发众怒,所有人都不肯原谅她的父亲。


他照看孩子,孩子死了,负有不可推卸的失职责任,却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的惩罚。


那心怀不轨的人会不会去模仿?


反正已有先例,犯了错可以全身而退。


如今同样的愤怒,剑指球球的父亲。


球球出事之后,律师@周兆成 的分析被赞上热榜。


他说,监护人疏于照顾或未尽职责,是儿童意外死亡的最大原因。


关于照看孩子的安全意识,没有那么多“没想到”,多的是“想到了,没放在心上”。


细数过往那些新闻你会发现,毁掉一个孩子,你根本不必亲自动手,只需要“不留心”就行了。


一个忽视,可能就会酿成巨大的悲剧。


只看了一会手机,宝宝在游泳池溺水身亡。



接了个电话,直接将车门锁上离开,忘了女儿还在后座。


想起来的时候,孩子躺在座椅下面,已经全身发紫,没有了生命体征。



但很多时候,这些事故只是当成意外事件处理。


因为考虑到孩子离世,已经让父母得到教训,继续追责不太人道。


@周兆成律师 提到了个“疏忽照顾儿童罪”。


在中国香港,“疏忽照顾儿童”是一项罪名。


根据香港法例第212章《侵害人身罪条例》第27条《对看管儿童少年人虐待或忽略》条例:


故意袭击、虐待、忽略、抛弃或遗弃16岁以下儿童,令他们受不必要苦楚或健康损害,即属犯法,循公诉程序定罪最高可判监10年,循简易程序定罪也可判监3年。


有案例说,一对父母疏忽,让半岁的男婴睡着后翻身跌落床边的脏衣篮,被里面的衣物遮掩面部引致窒息。


警察到现场了解情况后,将男婴父母拘捕。


还有13岁的儿童独自在家,家中电器引发火灾。


虽然孩子没受伤,但父母因涉嫌疏忽照顾儿童,依旧被拘捕。



读到这里的父母们,还记得小孩还是胎儿的时候,你们去产检吗?


每一次,在拿到那张B超单之前,所有人唯一的期待是:只要健康,只要正常就好。


带孩子最重要的,是把孩子安全抚养长大。


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生命。


如果父母保护不好,那法律有必要来补上这一课。


再者,不要用成人的视角去看孩子。


小孩,比我们脆弱得多。


几分钟,几秒钟的疏忽,足以让他们付出生命的代价。


电影《不可思异》里有句台词:


“为人父母,一分钟没看好孩子,那都是我的责任。”



不要侥幸。


哪怕只有0.01%的可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那就是100%。


不要挑战万分之一,我们都赌不起。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