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澳洲 >

风韵迷人的堪培拉

收藏

风韵迷人的堪培拉

南半球之声 南半球之声 04-07 16:32


- 大洋洲的花园城市 -


Garden City in Oceania


大洋洲的花园城市——堪培拉(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年5月赴澳大利亚考察,正值南半球的秋天来临,我们登上堪培拉的制高点安斯利山,极目远眺只见坡上坡下那连绵灿烂似火的枫叶、黄栌、红叶李与白桦树和松柏的墨绿色交相辉映,使整座城市沉浸在绿海红浪之中。漫步在主干道诺斯本大街,道路两旁是澳大利亚国树桉树为绿化,其余街道两旁种植的树木有五角枫、元宝枫或栽培黄栌、红叶李,夕阳下,那些街道犹如一道道彩霞,姹紫嫣红,分外妖娆,令人陶醉,难怪堪培拉有“散落于花园之中的城市”和“大洋洲日内瓦”美誉之称。


- “聚会的地方” -Meeting Place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现代国家当中,澳大利亚的独立别具一格,他们是先宣布独立,再研究怎样建一个“独立国家”,堪培拉作为澳大利亚首都有其渊源历史。1778年建国前,墨尔本在澳大利亚殖民时期,首都墨尔本是以时任英国首相的姓名命名,悉尼是全国最大城市和商业中心。


1901年,澳大利亚决定成立联邦政府,围绕定都问题墨尔本议会和悉尼议会为了争夺联邦政府的地位,形成了国家统一过程中的政治角争,经过国会马拉松式的辩论,终于在1911年联邦政府通过了各方都能接受的一个折中方案,即在在两个城市之间,选一个风调雨顺、有山有水的地方建立新首都,这就是堪培拉的雏形。


堪培拉地处澳大利亚科西阿斯科山麓,四周被茂密丛林和崇山峻岭环抱,山丘和草地曾经是山羊和袋鼠的家园,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南北长80公里,东西宽30公里,距悉尼238公里,距墨尔本507公里。后来,联邦政府又为确定新首都的名字商讨了好长时间,最终选择了当地居民的传统名称——堪培拉,意思是“汇合之地”,民众又叫做“聚会的地方”。


- 泱泱大国 -A great country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国家首都建设规划向世界招标征求设计方案,结果在137份设计方案中,美国著名景观建筑师36岁的的芝加哥人沃尔特·伯里·格里芬设计方案脱颖而出,据说他是20世纪“美国本土建筑的开创者”、著名建筑学派——“田园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界现代建筑四大师之一李·弗兰克·莱特的学生,完全是参照美国芝加哥地理特征和该城地图绘制规划的。


堪培拉规划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堪培拉的三条城市轴线(图片来源于网络)


格里芬对堪培拉的设计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是高贵建筑的远景框架和园艺般天然环境特征的组合,所以堪培拉所处的环形高地比他的精心设计的城市景观更吸引人,从一开始就处在严格的规划中,每一个细节的设计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即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同时又具有浓厚的澳大利亚文化特色,直到1913年3月12日才举行开工典礼。之后由于爆发了“一战”国家受到财力限制,直到1927年才建成国会大厦并举行竣工典礼,首都才正式迁都,并规定了每年3月12日为“堪培拉节”。以后又遇3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城市建设受阻,堪培拉设计的主体——格里芬湖直到1963年才建成。


 “堪培拉节”节日现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1974年,联邦政府决定新建新的国会大厦,经过五年的筹备,从300份国际招标的设计方案中选中美国建筑设计大师乌拉吉的方案。这个方案继承了当年格里芬规划城市的风格,即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同时又具有浓厚的澳大利亚文化特色,直到1988年即澳大利建国200周年才建成完工。同年5月9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为它主持揭幕启用仪式。这个建筑以及周边建设总耗资11亿澳元,是澳大利亚历史上建造费最昂贵的建筑物。


格里芬的和中国的建筑设计理念十分相似,即注重看风水和追求依山旁水式、人与自然融合相处的花园城市方案。设计的主体是在1964年截取莫朗格格河,开凿一个人工湖,由康芒韦尔斯桥和金斯桥将失去的南北两部分连接起来。湖畔构建一个组成政府行政的三角,湖南以国会山为中心做同心圆向四周辐射,建造放射型的城市街道,每一个街道指向组成澳大利亚的所有州区,是格里芬和他的妻子(也是一位建筑师)亲手共同画在一块棉布上的,这份珍贵的原作至今仍保留在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


湖北则以城市广场为核心,似一张蜘蛛网集结并呈多个几何图形的住宅区、商业区和教育区。南北城区隔湖相望,如两盘纵情绽放的巨大葵花争奇斗艳。这一富有创意的设计赢得举国一致赞许,为了表彰格里芬设计大师,澳大利亚议会通过决定,将新开凿的人工湖命名为格里芬湖。同时,在首都堪培拉以人命名的地名除格里芬湖外,还有“澳大利亚国父”之称的库克船长纪念喷水池,可见堪培拉和悉尼歌剧院一样在世界享有盛誉,是澳大利亚人的自豪。为此,堪培拉城市设计方案获得了联合国城市设计金奖。


从山巅鸟瞰波光粼粼的格里芬湖,周长35公里,水域面积704公顷,宛若一条晶莹剔透的玉带系在堪培拉腰间,寓意澳大利亚是个最大的岛国。湖区是鸟类的天堂,黑天鹅、鹈鹕、红嘴鸥、野鸭等水鸟在这里觅食和嬉戏。鸟类与人类和睦相处,只要游客向湖水中投掷实物,它们双翼微拢,脚蹼张开,在水面上疾速滑行,顿时身后的湖水留下长长的划痕,让人赏心悦目。湖岸边的林间小径是跑步爱好者的好去处,不仅可以健身,同时领略湖的醉人美景。


1975年的格里芬湖(图片来源于网络)


1964年格里芬湖的落成人典礼上聚集的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年秋季,堪培拉都要举行环湖“万爪漫步”活动,即大型环湖遛狗活动,国会议员和政府要员都会带着自己的宠犬与民众一起参加这个活动。在湖岸的联邦公园建有格里芬湖喷泉又称库克船长纪念喷水池,是为纪念库克船长上岸200周年而建的,号称世界第一高喷水柱,站在全城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140米高的白色水柱直冲云霄,在丽日蓝天下,水雾形成巨大彩虹,非常耀眼。湖边旁有一座铁制的空心地球仪,上面标有从英国首次到达澳大利亚的航海路线。在垂柳依依的阿斯潘岛上还建有白色钟塔——国家钟乐器,这是英国为庆祝堪培拉建都50周年于1963年赠送的贺礼。它的53个铃铛可以演奏澳大利亚乐曲、赞美诗和流行乐。


库克船长纪念喷水池(图片来源于网络)


堪培拉所处的环形高地比他的精心设计的城市景观更吸引人。国会大厦朝南2000米处是著名的红山风景区,电信塔伫立在779米高的黑山上,可俯瞰美术馆的全景。战争纪念碑后面的841米高的芒特安斯里山后是矮灌木丛地,景观独特。城市规划和布局天衣无缝,人与环境的自然融合,使得这座城市地广人稀。每4000人左右的居住小区,都有一个小型园林体系和园林式儿童游戏场,而各具特色的公园和花园却遍布市区各个角落,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60%。还有人称堪培拉是童话般的城市,因为在离堪培拉市中心西北12公里处的金溪路,有小人国主题公园,露天展出缩小12倍的英国著名建筑物及园林,造型精美、逼真,令儿童喜爱非常。堪培拉有三所知名高校,分别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堪培拉分校(即澳大利亚国防学院)和堪培拉大学,其中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最为著名,是澳大利亚唯一由联邦国会专门单独立法而创立的大学,连续多年在澳大利亚大学排行榜上名列第一,在各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多次名列全世界前二十位。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片来源于网络)


澳大利亚国防学院(图片来源于网络)


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堪培拉,国会大厦是最引人注目的景点,这是一座建在首都山上的奶黄色的三层建筑,占地32公顷。国会大厦为矩形,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西面为参议院,东面为众议院,通过一条长廊将两院连接。大厦顶上矗立着五足鼎立的铁塔式不锈钢旗杆,高81米、重220吨的旗杆上飘扬着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旗帜(一面长12.8米、宽6.4米的澳大利亚国旗)。同时,国会大厦富有艺术性,顶上采用了很多有国家象征意义的装饰物。大厦前有用85000立方土铺成的绿色植被,使国会大厦作为国家的象征显得更加庄严。土著人的传统艺术也在这座建筑上体现出来,在正门外的前院里,有一幅土著艺术家匹克尔·吉克玛拉·纳尔逊设计的大型壁画,描绘的是人们聚集在一起开会,象征着欧洲人到来,土著人在澳洲已生活了几千年。国会大厦对公众常年开放,如遇参、众两院开会,也可到来访席位上,听议员和总理、部长及反对派的辩论。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图片来源于网络)


堪培拉的迷人之处还在于使馆区,许多国家的使馆建筑风格迥然不同,以异国花草为篱。占地面积最大的美国使馆,威廉姆斯伯格风格的大厦非常漂亮和雄伟;希腊使馆使用了许多古典式的大理石柱子;巴布亚新几内亚使馆则是有很多山墙的长屋;印尼使馆像巴厘岛的寺庙;中国使馆像是园林式的琉璃瓦建筑,显得庄严气派,庭院郁郁葱葱,雄狮、山石、清泉、亭榭和楼阁,无愧于泱泱大国的形象。


- 天然首都 -Natural Capital


澳大利亚(图片来源于网络)


世界很多国家的首都都是该国最大的综合性城市,是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几乎所有重要领域的中心。通常,这类“全能型”首都都冠以“联邦(地)区”“特区”“直辖市”“首都区”等名称,其地位明显高于其他一级行政区。但堪培拉却恰恰相反,规划过于考虑景观形式背后隐喻的政治含义,忽视了城市基本功能,使得与其功能单一。不仅如此,首都自身的立法还可能被联邦政府推翻。如2013年,堪培拉所在的首都领地通过了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但不到一周就被澳大利亚最高法院否决。堪培拉城市至今超过10层的楼房不足60栋,这里没有地铁、立交桥、高架道路桥梁和地下通道。就旅游资源而言,堪培拉也乏善可陈,澳大利亚有20多项世界遗产,首都却一项也没有。提升知名度的国际赛事及会议与堪培拉基本“绝缘”,这使得许多外国人常常弄错将澳大利亚首都说成悉尼。

本文为中澳关系研究资深专家陈新光博士供稿



陈新光,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email protected]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