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澳洲 >

“照亮更多暗淡角落”:澳洲华人寻求心理援助究竟有多难?

收藏

“照亮更多暗淡角落”:澳洲华人寻求心理援助究竟有多难?

SBS中文 SBS中文 03-23 10:55


在澳大利亚,一些华人可能会面临不同的心理问题。在SBS中文的采访中,有的华人每月都会进行心理咨询,称“就像去健身房一样”;但也有的华人,虽受心理问题折磨,却没有或不知如何寻求专业帮助。


unnamed1.png


布里斯班的华人心理师表示,处于不同阶段的华人群体都有可能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Source: Supplied, SBS, Pixabay

为何没有进行心理咨询?


留学生Alice(化名)刚毕业于昆士兰科技大学。2022年末,因学业压力困扰,她曾四次因情绪失控而被救护车送至医院急诊救治。

她告诉SBS中文,自己情绪的崩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长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疏忽。


持有这种想法的,Alice并非唯一一人。

如何“挺过去”?

在布里斯班内城区一家心理诊所任临床心理师的黄超(Iris Huang)是澳大利亚医疗从业者注册协会(AHPRA)的注册临床心理主任督导。

黄超告诉SBS中文,从她所了解的数据上看,非华人群体做心理治疗的脱落率要比华人群体低些许。


1.jpg

临床心理师黄超 Source: Supplied


她分析,原因之一是由于对心理问题及治疗的不了解甚至误解,许多华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往往会低估心理治疗的必要性和作用。

“有时候来访(者)会给自己很大的压力,觉得应该自己调适,认为很多心理症状需要自己‘挺过去’,而这样往往让一些心理问题越拖越严重,”她说。

她还提到:“我们做心理治疗时,需要建立互相信任的咨访关系。”

“假设来访(者)并不相信心理治疗会有帮助,作为心理治疗师,我们需要花更多时间与来访解释心理治疗是做什么的,有什么作用以及局限性,这有时候会加大治疗的难度。”

不同人生阶段面临哪些心理冲击?


黄超介绍,前来问诊的客户中,许多都有移民背景,以欧洲裔移民与亚裔移民居多,其中在澳的华人群体,包括新移民、持工签者和留学生也占很大一部分。

她说,处于不同阶段的华人群体都有可能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谈到留学生时,黄超认为,其主要问题是迷茫,因为他们面临的是一种不安定的生活状态,如何抛弃旧的模式在新环境建立自己的圈子,以及毕业后如何选择,都会令其迷茫无助。


进行心理咨询“就像去健身房一样”


塔州华人社工王彦琦(Yanqi Wang)便是因为在工作中的心理诉求而寻求专业帮助。

她告诉SBS中文,她每月都会进行心理咨询,这 “就像去健身房一样”,令其能保持良好状态。


20240322(1).jpg

华人社工王彦琦 Source: Supplied


王彦琦目前在霍巴特一家老年精神健康医院工作。由于职业性质,她已养成定期心理咨询的习惯


此前,她曾尝试多次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王彦琦提到,作为移民、留学生群体,可能有一些较独特的压力或创伤,比如代际创伤及种族歧视等问题。考虑到语言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等,她认为华人临床心理师可能会更好地与华人移民共情。

如今,她已在悉尼找到适合自己的华人临床心理师,以电话远程医疗接受咨询服务。


不同观念的掣肘


2022年7月,澳大利亚统计局发布关于全国心理健康和福祉研究报告,有关数据显示43.7%的16至85岁的澳人在其生活某个时期曾有心理障碍。

2022年8月,澳大利亚卫生与福利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fare)发布有关文化和语言多样化人口的健康状况报告,当中提到,这些群体在使用医保系统时面临的障碍可能包括语言和文化障碍。

在某些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问题遭受污名化,被避而不谈,也让一些人对寻求心理支持深感犹豫。

在语言需求方面,2023年1月初,新州政府宣布开通澳大利亚首条多元文化心理健康热线,已注册的双语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将以中文等多达30种语言提供支持。


2.jpg

教育和发展心理师苏珊玲 Source: Supplied


而在文化方面,教育和发展心理师苏珊玲(Elaine Su)告诉SBS中文,不同文化背景群体对于心理求助有着不同观念。

苏珊玲目前在布里斯班一家心理诊所就职,主要致力于儿童多动症、自闭症的诊断与治疗。

她提到,有的父母虽然很爱孩子,但有时会因不了解各项儿童发展指标,而没有及早发现孩子发展迟缓的迹象;有时有些家长得知子女有类似迹象,也可能没有意识到严重性,从而错过干预的最佳时机。

她说,有的家庭是“到孩子入读小学时才发现孩子存在语言迟缓、无社交,学习困难等迹象,才会送到相关机构进行咨询及治疗”。


寻求心理援助的渠道


对心理援助渠道的不了解,也是一些华人面临的障碍之一。

黄超提到,由于与本地人的触媒习惯不同,加之语言沟通的阻碍,很多华人不了解在澳寻求心理治疗的渠道。

Alice便提到,她“不知该去哪里找华人心理医师”,有时她会到社交媒体平台去寻找中文服务的医师资源,但不清楚是否“正规”。

对于问诊渠道,临床心理师黄超建议,第一步可先在预约家庭医生(GP),然后进行转诊。

她说:“如果客户有类似幻听、幻想等更严重的症状,那么可能会优先被转诊到精神科诊所去做一系列药物的干预,帮助客户将这些症状缓解下来,然后再被转诊到心理师或咨询师处。”


20240324(5).jpg

临床心理师黄超制作的寻求心理治疗流程图 Source: Supplied


针对青少年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师苏珊玲介绍,每个社区都会有政府承办的儿童健康中心(Child Health Service),设有护士、社工及心理咨询师。

她建议:“家长可以直接向所在社区的儿童健康中心拨打电话预约问诊,拥有儿童专科背景的工作人员会先进行免费检查,如需进一步干预或治疗,会被相应转诊。”

此外,拨打电话 131 450 可获得 TIS National 全年每天24小时提供的即时电话传译服务。

心理治疗与医保

费用也是许多人关心的话题。

Alice觉得“一直觉得心理咨询费用还蛮贵的”,“有些舍不得花钱”。她表示并不知海外学生医保可以报销心理咨询的费用。

对此,黄超说:“很多华人来访,特别是留学生,并不了解他们目前已有的国民医疗保险(Medicare)或者私人健康保险是有包含心理治疗的部分报销的。”

苏珊玲则介绍,家长可以带孩子直接去看儿科医生,开具有关儿童发展症状的证明,7岁以下儿童的家庭可以向政府申请相关干预辅助资金。


3.jpg

临床心理师黄超目前所就职诊所的诊疗室 Source: Supplied


“很多暗淡角落会被照亮”

如今,黄超和苏珊玲正致力于促成与一些华人全科全科医生的合作,希望一起帮助有需求的问诊者。

“无论是儿童还是家长因我的咨询发生了哪怕一点点的改变,对我来说都是很有成就感的事,都是一种前进的动力,” 苏珊玲说。

黄超表示:“有一些来访者经过心理治疗走出低谷、变得越来越好,重新迎接他们的人生。我就会觉得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原本暗淡的角落会被照亮,这些瞬间对我来说十分美好珍贵。”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email protected]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