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 >

山东婚礼新郎新娘被“叠罗汉”,冠以“习俗”之名就没错了吗?

收藏

山东婚礼新郎新娘被“叠罗汉”,冠以“习俗”之名就没错了吗?

搜狐新闻 搜狐新闻 2023-01-21 12:15



大家好,我是小狐哥。


1月19日,网曝山东临沂一对新人结婚,多名婚闹者叠罗汉将新娘新郎压在身底。



视频中,新娘被喷得满头白沫,在反抗中又被反复拉扯,随后多名男子强行按着新娘和新郎的头拜堂。


兰陵县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已将此事反映给领导,也跟村里沟通过,弘扬移风易俗,拒绝恶俗婚闹。


结婚本来是大喜事,但这种婚闹场景,让人直倒胃口。


被这么多人压在身下,又是喷白沫,又是被强按头,中间屡次挣脱都被人拉回来,新郎新娘这哪是在办婚礼,说是“受刑”还差不多。


而那些整蛊新人的“亲朋好友”们,下手是真的狠,手段是真丰富,如果不是结婚这种场合,还以为他们跟新人有什么深仇大恨,好像不把他们整得狼狈不堪、惨不忍睹,绝不舍得收手。



不知被整惨了的新人是什么感受,反正旁人看得气鼓鼓的,以致“恶俗婚闹为何屡禁不止”这一话题标签,长久地霸占着微博热搜。


这些年来,不断有婚闹视频被爆出,围观者见证了各地婚闹者的“十八般武艺”:将新郎绑在树上、扒光新娘的衣服、将伴娘扔下水……


这些不堪入目的恶作剧,不仅让新人们窘迫难受,还涉嫌构成性骚扰、猥亵女性、伤害他人身体等违法行为,甚至还酿成过一幕幕让新人致残致死的悲剧。


具体到这次的婚闹场景,新娘新郎被来回捉弄,即便身体没有受伤,心理阴影面积也不小。


从视频中看到,新娘想逃离现场,但被几个大汉拉了回去,被迫继续这场毫无体面和尊严的仪式,成为他人审丑狂欢的牺牲品。


如果换一个场合,婚闹者对新娘的所作所为,会被视为“骚扰、侮辱、伤害”女性,不仅要受到严厉的道德谴责,治安处罚也是少不了的。


旁人也会挺身而出,不会坐视几个大男人欺负一个弱女子。为何到了婚礼上,这些下流的行为,就变得可以容忍了呢?


这无非是因为,这些辣眼睛的行为,被冠以“习俗”之名。



〓 《幸福到万家》婚闹桥段


的确,在很多地方,婚闹是一种传统,在历史上也有据可循,因为古时候新人成婚之前素未谋面,为了淡化结婚当日两人的尴尬,亲朋好友会通过“闹婚”来活跃气氛,表达祝福。


但今日被人诟病的恶俗婚闹,显然脱离了当初祝福的美好意蕴,参与者们更像是借恶搞新人,来满足自己扭曲的愉悦感。


这些饱含恶意的作弄、揩油行为,在平时无法发挥,但到了婚礼场合,便有了合理的名义。


在习俗的裹挟下,新人们还没法跟闹事者们生气,一生气就是开不起玩笑,不懂人情世故,不仅得不到同情,还会给日后的交往埋下不和谐的隐患。


也正因为婚闹被视为一种正常的人际互动,传统习俗的一部分,新人们有苦难言,公权力也往往觉得棘手,不想管。


围观者对此只能一声叹息。好在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不再对此沉默。


2019年2月,中央发布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一些地方付诸行动。


山东省莘县、邹平市先后规定,一些低俗的婚闹行为,如强行亲吻、搂抱或采取其他方式侮辱、猥亵新娘、伴娘等,将由公安机关视情节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 资料图


不可否认,这些治理行动有一些效果。


但今日恶俗婚闹现象屡禁不绝,也说明了一些地方的干预和治理力度还是有限,法律的震慑力不够深入人心。


或许有人说,婚闹作为一种流传多年的民俗,在当地人心中扎根深远,要改变起来并非易事。但前面也说了,公众反对的不是婚闹,而是婚闹中的借题发挥。


这些打着婚闹名义,屡屡刷新下限、明目张胆侵犯个人权益的行为,别说与现代文明社会的理念格格不入,在传统社会恐怕也是荒谬至极。


我们没有理由容忍它们一再发生,一再挑战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不管新人愿不愿意追究闹事者的责任,面对叠罗汉、喷泡沫这种明显过火的行为,当地都不能置身事外,也不能只停留在道德自律的倡导上。


如果确有嫌侵犯、伤害他人人身权的行为,就该果断出手打击,锁定具体人的责任,以此来明确“婚闹行为”的边界,让人群知道,哪些事是不能做的,婚礼绝不是肮脏行为的遮羞布。


移风易俗需要时间,讲究细水长流,但制止惩罚伤害他人的行为,一刻都不能等。


希望地方治理婚闹的手段硬一点,给予新人们应有的法律保护,让闹事者不再有光明正大作恶的空间。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 auyx.service@gmail.com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推荐阅读